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61452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姓名:叶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针推指导教师:于海波20060401附: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日期:渺6 年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

2、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卯翘广州中医药大学2 0 0 6 届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的5 0 一6 0 。推拿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简便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扳法,以其见效快,疗效稳定一直为历代推拿医师所重视。因此提高扳法疗效是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之一。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科学的检测技术评价不同扳法间的疗效,区别比较不同扳法间的优缺点,对指

3、导推拿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扳法的研究多种多样,其中涉及到生物力学、影像学、解剖学、症状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技术。对于扳法疗效的评价多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评分量表,评分量表做到了一定范围的客观量化,但多不统一。近年肌电技术已经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中来。由于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能够迅速敏感的反映神经受压的程度及状态,因此肌电技术更为具体准确。这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扳法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现实有效的评判依据。目的:应用肌电技术研究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l | 缶床效果,并通过科学的比较,验证侧卧位定点扳法与传统坐位扳法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为提高推拿治疗

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做一手法上的尝试。方法:将6 0 例合格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 0 人) 、对照组1 ( 2 0 人) 、对照组2 ( 2 0 人) 。将照组2 设定为基本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单纯软组织按摩为基本治疗;观察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对照组1 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坐位扳法治疗。分别统计各组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肌电图及F 波传导速度;治疗后再分别统计各组患者的疗效、症状体征评分、肌电图及f 波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肌电图及F 波传导速度。结果:1 各组治疗前后均取得了明显疗效( P 0 0 5 ) ,具有可

5、比性。1 5 诊断与排除标准1 5 1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与纳入病例。1 5 2 病例的排除:( 1 ) 有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或连续的后纵韧带骨化,严重的颈椎畸形如鹅颈畸形,椎体骨折等现象的患者;( 2 ) 合并心、脑、肝肾,血液系统严重疾病及肿瘤、结核、精神病,或合并其他骨病如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3 ) 妊娠、哺乳期妇女及无法全程接受治疗的患者。1 6 分组:根据随机配对的原则,将6 0 例合格纳入的病例依据随机数字排列表分为观察组( 2 0 例) 、对照组1 ( 2 0 例) 、对照组2 ( 2 0 例) 。观察组采用

6、颈椎牵7 1 + 单纯软组织按摩+ 侧卧位定点扳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 采用颈椎牵引+ 单纯软组织按摩+ 传统坐位扳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 采用颈椎牵7 1 + 单纯软组织按摩进行治疗。对照组2 为基础对照组,对照组1 为相关因素对照组。1 7 资料的整理: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根据日本学者田中靖久等人所用的颈椎病评价方法进行病情( 用百分数表示) 的统计,并详列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 详见表1 、表2 、表3 治疗前) 。经整理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各组患者治疗前F 波传导速度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1 8 统计方法:运用S P

7、 S S l l 0 统计学软件系统,统计结果均以X s 表示,计量资料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用两个样本间的均数比较( x 2 检验) ;对单一样本的计量资料用单一样本的t 检验;对等级资料用R i d i t 分析。表卜陛别与年龄2 治疗方法2 1 基本治疗方法:2 1 1 颈椎牵引治疗:采用仰卧位或坐位,根据病情分别用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持续牵引适用于症状较重的颈臂痛患者,且颈部各方位运动受限;间歇牵引适用于具有显著改变的退行性颈部疾患,且颈部运动明显受限,有明显的神经根受损体征,但无刺激性疼痛者) 。角度依颈部病变节段而定:C 1 2 为0 5 。,C 2 5 为1

8、 0 - 2 0 。,C 5 - 7为2 5 3 0 。,力量以患者是否感到症状有所减轻为主要依据,首次牵引宜轻,以后渐增大,一般以5 - 1 5 K g 为宜,间歇牵引紧松时间之比为3 :1 ,根据病情牵引1 0 3 0 r a i n 。如首次牵引治疗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加重等,应改变牵引的力量、时间、体位。牵引治疗应每天进行。2 1 2 单纯按摩治疗:采用经典治疗方法( 上海中医学院冲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6 1 :7 2 ) :取脑户、天柱、肩井、大椎、肩中俞、大杼、合谷穴;手法用推、滚、拿、按。首先病人取坐位,先用推法施于颈部和肩部( 天柱、肩井、大椎)

9、 ,接着用按法施于脑户、大杼、肩井、肩中俞,再用滚法施于上述部位。进行滚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头向前后及左右转侧的被动运动;其次病人取仰卧位,用滚法施于患侧上臂及前臂至腕部;最后,病人取坐位,重复开始时的方法,接着拿肩井、合谷结束。2 1 3 坐位颈椎扳法:可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8 5 :6 1 ) :( 1 ) 病人坐位,颈前曲1 5 。一3 0 。,再侧屈到最大幅度。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其下颏向同侧方向慢慢旋转( 要注意旋转时头不能仰起来) ,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用劲作一个有控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

10、2 0 0 6 届硕士学位论文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同使劲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嗒塔”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跳动感。( 适合于C 。以下) ( 2 ) 病人坐于低凳上,颈微屈。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拇指顶按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部托起病人下颏,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随即作一有控制的稍为增大幅度的扳动,顶椎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棘突的跳动感。( 适合于C 。)2 1 4 侧卧位颈椎定点扳法:患者侧卧,患侧( 以扳动方向为准) 向上,上方腿屈髋屈膝,下方腿伸

11、直。要求患者放松,肩部自然趋向前下,患者头部自然枕放在医者对侧手上,医者另一手大拇指定点( 按压欲扳动节段棘突侧方) 固定病位,轻抬患者头颈部,进一步放松颈部肌肉。然后旋转患者颈部到有阻力位置后,上下调整角度( 对C l - 2 ,患者下颌稍上抬,颈部屈曲1 0 。一1 5 。;对C 3 5 ,患者颈部屈曲1 5 。3 0 。:对C 5 - 7 I 颈部屈曲3 0 。一4 5 。) ,随即作一有控制的稍为增大幅度的扳动,压顶椎棘突侧方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听到咯啦声即为复位成功。2 2 各组治疗方法:观察组:牵引治疗+ 单纯按摩治疗+ 侧卧位颈椎定点扳法。对照组1 :牵引治疗+ 单纯按摩治疗+

12、坐位颈椎扳法。对照组2 :牵引治疗+ 单纯按摩治疗。以上各组患者颈椎牵引治疗每日进行,手法治疗隔日进行,五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以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两个疗程之间患者无须休息。两个疗程后进行结果统计。3 结果3 1 总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 9 9 4 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部分进行评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肌力及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3 2 治疗结果:3 2 1 经治疗观察组显效9 人,有效1 0 人,无效1 人:对照组1 显效4 人,有效1 4人,无效2 人:对照

13、组2 显效1 人,有效1 2 人,无效7 人。经m d i t 分析,各组观察组与对照组l ,观察组与对照组2 ,对照组1 与对照组2 之间疗效有显著差异( P O 0 5 ) 。3 2 2 为了详尽了解患者病情改变与肌电图检查之间的差别,我们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等人所用的颈椎病评价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状态进行了综合评诂( 详见表3 ) :见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P O 0 5 ) ;观察组病情较对照组1 好转显著( P 0 0 5 ) ;观察组病情较对照组2 好转非常显著( P o 0 0 1 ) ;对照组1 病情较对照组2 病情好转明显( P o 0 5 ) 。同时治疗后我

14、们又对原6 0 例上肢进行了肌电图检查,塑! ! 些塞皇堡鎏堕生塑竺堡型塑堡堕堕堑塑! 至发现轻度异常( + 1 ) 改变的上肢2 4 例,中度异常改变( + 2 ) 的上肢8 例,重度改变者( + 3 或十4 ) 0 例,有2 8 例上肢未检查出异常肌电表现,有异常肌电表现的上肢数目较治疗前减少。但由于肌电图的改变从整体水平上不足以说明症状的变化,故我们仅报告结果,不作统计。在做F 波传导速度检查时,我们发现各组F 波传导速度的变化与各组患者病情的变化极为相似( 详见表4 、表5 、表6 ) ,各组经治疗后不同肢体节段、不同神经(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F 波的传导速度亦有差别( 见表7 )

15、。表3 各组治疗前后病情统计表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 值 观察组2 00 5 3 8 _ + 0 ,0 9 1o7 1 7 0 ,l1 j2 6 4 1 2 o 0 0 1 对照组12 00 5 2 9 _ + 0 0 8 606 4 7 _ + 0 1 0 42 7 4 8 4 o 0 0 1 对照组22 00 5 1 9 0 0 7 80 5 7 7 - - 0 0 9 12 9 7 9 9 0 0 5注:依据日本田中靖久等人所用的颈椎病评价方法。表4 观察组治疗前后F 波传导速度( ;s )( n = 2 0 )组别刺激点治疗前治疗后tD腕5 1 9 9 3 3 96 1 2 2 +

16、2 6 66 8 4 8 1( 0 ,0 0 1 正中神经肘5 2 2 9 + 3 ,0 16 03 3 _ + 2 3 37 7 6 4 8 0 0 0 1 舰5 3 2 4 4 - 2 9 56 2 2 4 4 - 3 4 97 6 7 0 4 0 0 0 1 尺神经肘5 3 3 6 4 - 3 0 56 2 0 7 3 9 97 7 ,9 9 5 0 0 0 1表5 对照组1 治疗前后F 波传导速度( x i S )( n = 2 0 )M s刺激点至脊髓的传导速度()组别刺激点治疗前治疗后tD腕5 0 9 9 3 2 05 & 7 3 3 4 17 1 6 4 0( 0 0 0 1 正中神经肘5 3 0 4 3 2 95 8 6 1 2 5 17 1 2 3 8( O 0 0 1 脆5 2 7 8 + _ 3 8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