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1383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黄金周、带薪休假与中国式旅游尽管“国情不同”常常成为中国人拒绝接受国际先进经验的借口,但同时具有“人口众多” 、 “幅员辽阔”和“社会转型”三大特征的国家,地球上的确没有第二个,同时考虑到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假日制度、休假模式可以直接被照搬到中国来。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在今年中秋节国庆节 8 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 4.25 亿人次,比 2011 年“十一”黄金周增长 40.9%(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23.3%);实现旅游收入 2105 亿元,比 2011 年“十一”黄金周增长 44.4

2、%(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这无疑为媒体渲染的十一黄金周旅游爆棚、井喷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撑。 “黄金粥” 、 “高堵公路”等愤懑、调侃词汇也不胫而走。所谓“黄金周乱象”再次引发黄金周存废之争,其烈度堪与 2007 年围绕五一黄金周去留的争论比肩。每次黄金周长假都会毫无悬念地发生拥堵的情况,但很少有人愿意直面的是这种拥堵实际上是被媒体舆论夸大了。全国有数万家景区,门庭冷落的不在少数,真正在黄金周期间发生拥堵的、火爆的,实际上也只有是 100 多家景区,也即最具全国性价值、最具观光价值、最具独特性的旅游景区是拥堵的。把全国最顶尖景区的拥堵放大为全国景区的拥堵,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即使今年首

3、次因为收费公路对小客车免费引发自驾游热潮导致的公路拥堵,也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周边地区,北京城区前所未有的畅通无阻,中国西部地区更是如此。换句话说,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中华大地,既有大量不拥堵的景区和地区,也有大量的民众没有参与拥堵而以其他方式、到其他地区享受自己的长假,黄金周的社会功能凸显无遗。而那种分布严重不平衡的局部“乱象” ,却几乎要成为进一步废除十一黄金周的理由。甚嚣尘上的是所谓“落实带薪休假代替黄金周”的充满浪漫主义的叫喊。其实,我们只需要弄清楚,长假对于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据此取舍、决策,政府和民众就不至于如此纠结。1993 年,我国开始实施双休日制度,国内旅游特别是短程

4、旅游开始兴起;1999 年开始,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国内旅游特别是中远程旅游得以长足发展。其间,带薪休假写进了 1995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但对于多数中国公众来说,基本上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即使 2007 年终于出台了“实施细则”以来,也未有显著改观。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属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的第四、第五层次。其中,作为满足人类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观光旅游,与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游观、文化观最为契合,具有最为庞大的需求潜力。而观光旅游最具价值、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中远程旅游,此即所谓“近处没有风景” 、 “风景在别处” 、 “风景在远方

5、” 。旅游消费的释放,有钱、有闲、有冲动,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在当今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太大,虽然比例不高,但有钱人的绝对量并不小,具有旅游冲动的潜在旅游者更是不在少数,有闲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而中远程旅游的最大瓶颈就是长假的欠缺。春节长假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探亲访友,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就成为少有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孔道。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之后,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巨大存量和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生的巨大增量,形成了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 ,十一黄金周井喷正是其作为“堰塞湖”唯一泄洪口的必然结果。而收费公路对小客车免费的新政极大地激活了自驾游的需求,为景区拥堵“堵上添堵”

6、。事实上,中国人虽然“被集中放假” ,却不是“被集中旅游” ,因为政府、民俗、道德都没有强迫民众旅游,更没有强迫民众集中旅游。众所周知,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判断黄金周集中出游是否理性的核心标准有二:一是是否知情;二是是否自愿。 “黄金周集中出游”导致景区拥堵这种貌似不理性的现象,其实隐含了一个真相就是长假供给的短缺和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2011 年国庆,一位带着孩子到北京故宫的外地家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候,道出了其中的苦衷:没有办法啊,孩子太想看故宫了,孩子的寒暑假我们上班,春节要团聚,一年之中,只有十一黄金周了,再多的人,为了孩子我们也必须

7、来啊。你能保证下一个十一黄金周来一定会比这个十一人少吗?事实证明,他们去年十一去故宫比起今年十一去故宫要明智许多。何况,且不说带薪休假在可预见的将来都难以落实,即使落实了,也未必如想象那样完美。现在的黄金周可以称之为“国家黄金周”也就是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黄金周,带薪休假则完全可能催生“个人黄金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从众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让大众自行其是,实际上却完全可能不谋而合地造成休假的大面积“撞车” ,形成一种类似黄金周特征的消费弊端。当然,很难说这种扎堆儿旅游消费的旅游方式就是落后的,尽管其中可能包含太多的无奈。中国人非常看重天伦之乐,注重亲情团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8、一人” ,这是很令人伤感的事情。不少即使享有带薪休假的人,甚至因为家人没有带薪休假而不能同时出游而感觉休假没有了意义。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亲朋好友一起出游带来的精神满足和附加值,大大超出单独出游。目前,智慧旅游的概念炒得比较火,不少人希望智慧旅游可以解决中秋国庆黄金周的旅游困局。这是典型的罔顾审美规律与价值规律的技术派观点。有人认为利用智慧旅游,提前预报信息,就可以达到分流的功效,让游客自觉从爆棚景区分散到别的景区。但是,利用不著名的景区、替代性很强的景区,来替代游客专程前来游玩的著名景区、顶尖景区、特色景区,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智慧旅游在这里作为一种工具,根本改变不了游客的心态,更改变不了游

9、客的核心诉求,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对那些拥堵耐受力比较差的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吓阻作用。再怎么智慧的“智慧旅游”面对黄金周的爆棚也只是浮于表层,再向深处则无能为力,可谓“螳臂当车” 。还有所谓以“虚拟旅游”来替代现实旅游、缓解景区爆棚的说法。对智慧旅游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否该赋予很高的期望值?虚拟旅游说白了就是神游、卧游,逼真地模拟让游客知道景区是什么样了,只是满足了求知欲。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体验。就比如看电影,戏份很让人享受,但那不是你的生活,空向往无参与更容易造成失落。虚拟旅游只是一种安慰剂,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替代方式,跟实物体验差距很大,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旅游,它只是丰富人们旅行体验的一

10、个重要补充。旅游最根本的是寻求一种位移,也就是所谓的“风景在远方” ,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还有旅途中难以预料的惊喜,利用你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去感受,都是虚拟旅游难以实现的。旅游学界常常人云亦云“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 ,呼吁提高中国人旅游的档次,指责中国人不会玩。其实,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只有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即使欧美人都热衷度假,欧美也不乏大量的观光旅游者,中国人也就未必非要热衷度假旅游才叫会玩。观光旅游主要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追求身心放松的度假旅游完全不同。这种稀缺资源是有限的,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不得不基于保护与安全的需要,这种旅游产品供给将

11、逐渐减少,而需求却会持续放大。对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追捧,也导致需求的雷同,供求关系的失衡在所难免.。由于长假供给的短缺,现阶段疏通民众出游需求“堰塞湖”的根本之道是,在进一步切实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增加 2 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者增加 3 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 3天增设春夏黄金周或在 8 月上旬增设避暑黄金周) ;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 10 至 14 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

12、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 。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至于因为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由于三天与两天相比,其功能难以产生质变,因此也不至于影响休假的质量。试想,一个北京人如果有带薪年假,他会在十一跑到华山去挤吗?一个石家庄人周末就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来到北京,他会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去故宫看人头吗?一个叫花子是先吃饱肚子还是先注意营养均衡,是不用所谓专家来指导的,这是用脚趾头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事情。所谓专家可以帮民众思考,但无法代替他们选择而且专家的选择很难比他们自己更务实。消费者都有旅游的权利。周边三百到五百公里以内的旅游,通过周末、小长假就可以满足了

13、,但是中远程的旅游就需要长假。每年,真正适合长途旅游的只有一个十一黄金周长假。假设一个人一年去三个著名景区,要把这一百多个景区观光完毕,至少需要四十个长假,也就是四十年。如果一个人二十岁出发去旅游,在六十岁的时候才能完全满足这个理想,那时已经变成老人。这种情况下,“出名要趁早” ,出游也要趁早。很显然,作为每个个体的游客,这样的理性很无奈。这个无奈的选择取决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本身对拥堵的耐受力。吸引力越大,耐受力越强,游客就可能不管不顾地去这些著名观光景区。比如,没有开发的、充满未知神秘感的景区对驴友的吸引力非常大,驴友对艰苦条件的耐受力特别强,一般常人不去的地方他们就会去。拥堵也是

14、一种艰苦。因此换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黄金周期间的普通出游者看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驴友,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强迫,为什么明明知道会堵,而人们还是要去,这就可以归结于景区的吸引力足够大,而且人们的耐受力在增强。如果吸引力不够大,人们就不可能去忍受那种拥堵。如果吸引力很大,而耐受力不是很强,旅游也可能会半途而废。然而,带薪休假为什么只会停留在纸面上?原因很简单,带薪休假只是劳动法规定的有关劳动者的众多权利的一项,甚至是最不重要的一项。从维护劳动法的角度,首先是要坚决消除强制劳动、无节制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保障最低工资,切实提高工资水平,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面对劳动法惨遭践踏的状况,在行政资源和

15、执法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强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呼声实际是在呼唤“乌托邦”吗?带薪休假制度的切实推行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滥用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轻率地强制执行。只有在我们的社会基本消灭了那些严重侵犯公民权利、违反劳动法甚至刑法的普遍现象之后,强制带薪休假才可能真正开始落到实处。蔡继明日前对央视表示, “从 2008 年到现在仅仅四年的时间,带薪休假至少应该落实了 40%到 50%” 。且不论经济学家能否用“至少应该”这样的的措辞信口开河,即使我们假设他的数据是靠谱的,也至少说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民众没有享受到带薪休假,谁有权剥夺“至 50%以上”尚未享受到带薪休假的中国公民享受黄金周长假的权

16、利?既然带薪休假是空话,保障老百姓特别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的长假权利的黄金周自然就是次优选择。道理就这么简单。根据国际经验,带薪休假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休假模式(当然并非这些国家就没有事实上的集中休假现象,比如欧美的圣诞长假和日本的黄金周) ,这也正是不少专家开出的替代黄金周的“药方” 。但以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为首的“废黄派”可能无法回答我的逻辑推论既然带薪休假是社会各界针对黄金周的弊端众口一词开出的替代“药方” ,那么理论上讲,如果带薪休假不能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还需要黄金周;如果带薪休假落实了,黄金周依然拥挤不堪,就说明带薪休假这个“药方”不灵验;如果带薪休假这个“药方”灵验了,消费需求分散释放了,黄金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拥堵了;如果不拥堵了,已经运行了多年、没有增加假日总量、没有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黄金周有什么必要取消?又为什么不可以恢复?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反倒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