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766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本经济单元,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正确选择发展路径,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对县域经济崛起具有战略性、牵动性作用。联系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就此话题试作一些思考。 一、县情及近年县域经济主要绩效 肥西地处巢湖之滨、省会合肥之郊,土地面积 2168 平方公里,耕地104 万亩,人口 96.5 万,辖 16 个乡镇。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和优势,实施“县域经济崛起战略” ,冲剌全国百强县,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经济实力

2、在全省位次迅速前移,2003 年第五位,2004 年第三位,200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 亿元,财政收入 7.2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 24 亿元,人均纯收入3209 元,进入全省“十强县”前列。 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路径 1、坚持工业立县战略,强力发展工业经济 肥西是农业大县,但坚持“工业强县”是我们谋求崛起始终不渝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 10 年多来我们努力打造县域工业经济,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全县工业抓重点,工业重点抓园区,园区工业抓骨干,乡镇工业抓民营”和“科技支撑、区域联动、产业带动”的工业发展思想体系、机制体系及制度体系。九十年代初在全省首创县级经

3、济开发区“桃花工业园” ,全县“工业园为主导、乡镇为配套”的工业经济板块呈强劲发展态势。现在,桃花工业园区面积 1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 160 多家,包括 2 家跨国大公司、4 家上市集团公司大企业,形成汽车及机械、化工、电工电器、生物制药、食品制造加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工业园区。2005 年,园区实现工贸总投入 80 亿元,生产总产值 32 亿元,工业产值 90 亿元,税收 4.38亿元。 “十一五” ,还将建成 30 平方公里的桃花汽车城,集汽车研发、制造、贸易、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届时配套企业达 100 家以上,工业产值达 100 亿元以上。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焊接”的柏堰科技园进入实质性

4、建设阶段。围绕园区工业产品配套服务的 8 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已有 5 个在建,开工项目 23 个,协议项目十多家,总投资达 10 亿多元。全县园区工业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互补共进,梯度推进的多级工业强势发展大格局已经形成,2005 年全县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 142%。 2、坚持放开搞活方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肥西县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成长过程,昔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薄弱环节,如今已是县域经济强势发展的重要板块,2005 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26 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 58.5%,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 18 亿元。 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摒弃一切歧视性做法,清除一切关卡

5、障碍,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标准、条件及范围,赋予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政治、政策、经济待遇,除国家法律法规禁限外,一切领域均可平等进入,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可参与一二三产业的入股、联合、购并、项目融资,参与农村、城镇基础(公共)设施及科、教、文、卫、体、环保、社会福利领域的市场化公平竞争。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类投融资、专业市场、经济组织、科技研发等实施“民营化”参与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建立“诚信档案” ,落实社保制度,改善生产安全条件,推进“民营项目”向园区和重点乡镇集聚,大力营造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企与大集团、大公司开展多项经济技术协作,扩张规模,提高产品科

6、技含量,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大力激发“民营经济板块” 。全县个体工业户已达 2.6 万户,民企 2736 家,从业人员达 12 万人。实现“生产经济以民营为主、生产投资以民间为主、社会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服务为主”机制性转变,牢固确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精心培育特色经济 综合市场、区位、资源、环境、技术等优势和条件,肥西县将苗木花卉、水产、蚕桑、花生、瓜果菜、旅游作为精心培育的特色经济,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推进的旺盛之势。目前,苗木花卉发展到 20 万亩、15 个乡镇,产品 6 大类 40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 5 亿元,成为华东地

7、区第一生产销售基地;畜禽饲养量和蚕桑产量产质位省“十强” ;水产为合肥市重要供应基地。在“绿色证书” 、 “跨世纪培训” 、 “引智引才”三项工程推动下,培育出 11 个特色各具的科技生产示范基地,3 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 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构建起古镇三河、国家森森公园紫蓬山、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发祥地小井庄及 5 个重点生态园为骨架的“大旅游” 。 “十一五”末,我县特色经济将实现总产值 45 亿元,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4、坚持经营城镇理念,着力打造城镇经济 19982003 年,笔者在三河镇任职 6 年,坚持“经营城镇”实践,把

8、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大产业,不断做强。集旧城改造、小南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为一体,共完成投入 2.5 亿元,新建各类建筑 60 万平方,拆迁面积 50 万平方米,配套完善一大批基础设施,初步打造出“水乡古镇”特色的旅游名镇。2005 年,县城上派围绕“路、桥、河、园、村” ,大手笔建设,投入资金 2 亿多元,城区扩展到 15 平方公里、20 万人口,并实现县域与“乡镇通柏油路、村村通路”的延伸发展,2006 年又筹资 3 亿元,奋力实现“三大推进” 。 从以上两镇城镇建设对经济发展作用看,一是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再就业创造了机会,共提供就业岗位 5000 个以上;二是激活了第三产

9、业,如交通、房地产、旅游、服务业等,三产经济总量占居了“半壁江山” ;三是促进了国有土地资产成倍数升值,分别是过去 8 到 10 倍,上派镇商品房已卖到 2000 元/m2;四是刺激了市场需求;五是改善了投资环境;六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三、几点思考 1、立足资源,突出优势,是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县情各不相同,资源各具优势,条件各有差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不可“拿来主义” ,照搬照套,应从本县实际出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条件,正确选择符合县情富有战略发展方向的路径,否则,就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肥西临近省会城市,与合肥新政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城、

10、大学城融为一体;县内有宁西、合九、合宁、沪蓉高速等 9 条国省道穿过;为“鱼米之乡” ,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科技建设先进县,中部苗木花卉大县,畜禽大县;旅游资源有 2500 年的水乡古镇、五大淡水湖巢湖、国家森林公园紫蓬山群绵 25 公里、全国农村“包产到户”发祥地小井庄、刘铭镇故居等名山、名水、名人、名刹。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确立“工业化、民营化、特色(产业)化、城镇化”县城经济发展路径,无凝是正确、科学、富有战略性的选择。 2、招商引资,启动民资,是现阶段注入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保持长效不衰的旺盛发展,不仅路径正确,而且需不断注入活力。肥西的做法,一是招

11、商引资,二是启动民资。该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 ,成立 83 个招商小分队离岗招商,在北京、杭洲、广洲等设立招商机构,搭建“北京招商推介会” 、 “微商肥西乡友行” 、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招商平台,把招商引资做到全国、海外。2005 年招商引资项目 67 个、到位资金 16.53亿元。县采取建立“农民合作社” 、民间资金参股、融资及“三为主”等举措,启用民间资金,调动民间资本,全县累计投入县域发展的民资达 10 多亿元,较好解决了政府财力投入不足问题。 3、优化服务,优化环境,是深化县域经济发展对政府的新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县级政府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需要政府由过去直接参与生产

12、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肥西县大力开展政府“效能革命”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整治优化发展环境等 4 份文件,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 40 个部门的 185 项行政许可进行清理,对 13 个部门收费标准和项目严格审核,取消收费项目 20 个,降低收费标准 41 项。严格执行“四项禁令” ,严禁“四乱” ,掀起“问责风暴” ,13 个窗口部门公开服务承诺,实施中心办理制、限时办结制、涉企检查报批制、责任追究制等“效能建设”制度。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损害投资人合法权益的

13、违法行为,打造“平安肥西” 。对外来投资者轻度违规实行免罚免究的“宽容”态度,对园区、重点企业采取“封闭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为推动县域经济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重视科技,集聚人才,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之策。县域经济的长效发展,科技、人才是关键,既关系经济速度,又关系经济质量,更决定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肥西县深谙之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坚持“科技人才兴县”战略不动摇,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 、 肥西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 5 份配套文件,科技投入达 1800 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占县财政支出的 1.3%。以优惠的用人

14、政策激活科技、人才资源,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 29 名经济、科技专家为县域经济发展把脉,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3068 人。建立县内人才专家库,首创全省县域经济“科技特派员制度” ,首批 17 名科技特派员派驻 32 处科技示范园(基地) ,每两年开展一次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评选活动,已有17 人获此待遇,39 人获县级拨尖人才。培育出科技示范园 22 家、科技示范大户 100 家,建立民营科研所 15 家,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26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先后获省市县科技项目进步奖36 个、181 人次。科技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 48%,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正成为科技沃土、

15、人才高地。 5、创新制度,政策“破冰” ,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县域经济虽然已引起社会重视,但在国民经济中的位还处于弱势,随着发展的深度推进,一些阻碍和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矛盾更加显现。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政策“破冰”和制度创新力度。 县域经济制度创新、政策“破冰” ,首先,在政治上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按照符合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以市场配套资源为基础,消除城乡二元格局,逐步消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机制障碍,逐步改变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其次,国家应在政策上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劳动就业、社

16、会保障、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县域应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 。再次,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套。同时,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及省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有关政策上对县域经济有所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家在对县域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上,应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迅速崛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安徽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就在于县域经济不发达上,关键是工业经济的程度不高,中小企业数量少,民营化经济总量低,特色经济竞争力不强。应坚持非均衡发展理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正确选择发展路径,突出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城镇经济,并在关键产业领域率先突破。依托科技、环境、投入、制度不断创新,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推进县域经济长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