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052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整机构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促 进 卫 生 事 业 又 好 又 快 发 展秭 归 县 卫 生 局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三峡工程移民搬迁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大搬迁、大调整,促进了大建设、大发展。突出农村卫生工作重点,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配套建设,强化行业监管,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不断加强,卫生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加快全县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基本情况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 351 个,其中县直卫生单位5 个,即县人民医院、防保中心、县二医院、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乡镇卫

2、生院 11 个,卫生所 21 个, 村卫生室 186 个,其它机构 128 个。县、乡两级卫生单位在职职工 1188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1088 人,占 92%,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 2.78 人,全县有乡村医生 594人,村平有乡村医生 3.19 人。全县开设正规病床 793 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 2.03 张。县、乡两级卫生机构房屋总面积达 13.99 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 8.93 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 8595 万元。二、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概况(一)深化卫生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我县于 2004 年 5 月理顺了乡镇卫生院的管

3、理体制,实行“县办县管”,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由县卫生局按职责进行管理。充分利用改革以后的体制优势,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于 2004 年 10 月对部分乡镇卫生院的领导班子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整,从县直卫生单位选派 4 名同志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和副院长,更换了 4 个乡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卫生院之间交流任职 9 人,调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3 人。通过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调配,乡镇卫生院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原来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几个乡镇卫生院(磨坪、泄滩、两河、归州等)经过三年多的调整和发展,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进一步

4、加强,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功能迅速恢复, “县办县管”的体制优势和实施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显现。2007年 9 月,我县实施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由原防保中心分离组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建立了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二)优化机构布局,加强网底建设从 1998 年开始,县卫生局按照卫生部确定的“县直建中心,乡村一体化”的区域卫生规划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原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卫校按照“医教研紧密结合,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组建了县医疗中心;原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按照“任务不

5、变、优势互补、功能加强”的原则,组建了县防保中心。通过优化组合、搬迁重建、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龙头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临床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基层的指导作用显著加强。认真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根据行政村合并的实际情况,对全县村级医疗机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和调整,按照“三个一批”的办法,即合并一批、改制一批、撤销一批。根据“相对集中、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合并组建了村中心卫生室,性质为集体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山大人稀,农民就医不方便,确实需要一个医疗机构的,经过考核,将原来的小村卫生室改制为农村个体诊所,不再承担疾病控

6、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专司医疗,属营利性医疗机构,照章纳税;对医疗技术水平低,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条件的,予以撤销。通过调整,村卫生室由原来的 396 个减少到 186个,农村个体诊所由原来的 11 个增加到 90 个,村级医疗机构的总数减少了 137 个。从 2003 年开始,县卫生局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先后在全县开展了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甲级村卫生室和合格诊所的创建活动,全县共投资500 多万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 240 万元,购置设备投资 160万元,印制各种制度和医疗文书投资近 100 万元,截止 2007年 10 月,全县 186 个村中心卫生室,已有 169 个达到了

7、甲级村卫生室的标准,合格率达 93%。全县 147 个个体诊所,已有 121 个达到合格诊所的标准,合格率达到 89%。通过对村级医疗机构重点建设,农村办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为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和基层防保人员队伍,提高待遇,县卫生局积极争取,从 2003 年开始,县财政按照农业人口每人每年 0.5 元的标准对乡村医生给以防保补助,由各乡镇卫生院考核后全额发放,保证基层防保工作落到实处。为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使乡村医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 2004 年开始,县卫生局积极和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协调,以乡镇为单位,采取“三个一点”(即乡镇卫生院拿一点,村卫生室拿一点,乡村医生自

8、己拿一点)的办法,为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今年已有 10 个乡镇为 425名乡村医生购买了养老保险,占全县乡村医生总数的 85%(三)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办医条件库区 6 个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充分利用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的机遇,投资 1 亿多元,新建业务及生活用房 112526 平方米。县级医院建立了标准的门诊部、住院部、医技楼、影像楼、外科大楼等业务用房,乡镇卫生院建起了功能完善的业务综合楼。非库区的磨坪、梅家河、周坪、杨林桥、两河口等 5 个乡镇卫生院利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自筹一部分资金,共投资 1390 多万元对业务用房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去年底两河口镇卫生院搬迁

9、结束,今年梅家河卫生院新建了业务综合楼,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全部焕然一新,条件大为改观。在不断改善业务用房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设备投入。近几年共投资 460 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在万元以上的达 100 多台件,目前所有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 B 超、生化分析仪、X 光机、心电图等基本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农村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水平全县卫生系统认真实施“人才工程”,建立局管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库,重点培养、跟踪报务、动态管理,每年拿出 10万元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并把它纳入院长、主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全县累计外出

10、进修学习 278 人次,有 57 人次赴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型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强化人员培训,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能够开展下腹部普外手术,10 个乡镇卫生院能独立开展剖腹产术。部分乡镇卫生院还能开展上腹部和骨科手术,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够在本乡镇得到有效治疗,乡镇卫生院的临床诊疗水平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 529 名乡村医生有 85%的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中专水平培训,目前又有 108 名乡村医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中专学历教育。今年还通过“温暖工程”项目培训了 100 名乡村医生,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乡村医生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组建村中心卫生室和甲级村卫生室创建,清退了不合格的乡村医生

11、,近年来,共有 40 多名医药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村级医疗机构,有 13 人已经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使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五)精心组织,合作医疗顺利实施经过积极争取,省人民政府把我县纳入 2006 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运行,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在全县的共同努力下,2007 年全县共有参合农民304507 人,占全县农业人口 315373 人的 96.55%。 4 月 1 日又组织三峡移民农转非人员 12046 人参加合作医疗,全县参合总人口达到 316553 人。截止 10 月 20 日,全县合作医疗就诊人次 90805 人,其中门诊就诊人次 75

12、388 人,住院就诊人次 15417 人;支出基金 1232.21 万元,其中门诊基金支出150.99 万元,住院基金支出 1081.31 万元;全县住院医疗费用平均补偿比例 40.4%,其中县级补偿比例 35.6%,乡镇补偿比例 51.4%,最高补偿金额达封顶线 20000 元。全县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就诊人次、补偿比例均较去年显著上升、人均住院费用明显得到控制,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实施,为广大农民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今年,我县荣获全省合作医疗先进县(市)称号。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一是农村医

13、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乡医培训,业务素质较低,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二是由于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向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单向流动,使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影响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的发展;三是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首要因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目前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人才分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用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旧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艾滋病的筛查、宣传和防治任务艰巨,病毒

14、性肝炎、肺结核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管理不规范,治疗不彻底,死亡率很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地氟病在我县的防治亦不容乐观。加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严格,投入人力、物力越来越多,但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农村卫生仍是薄弱环节一是农村卫生机构基础条件仍然较差。全县除库区卫生机构通过搬迁重建,房屋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外,非库区乡镇房屋条件还需要加大整建力度,如梅家河、磨坪等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条件较差,已不能满足目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乡镇卫生院的

15、设备陈旧,诊疗手段落后,急需更新添置;三是农村卫生队伍不稳定,学历层次偏低,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欠缺,整体服务功能不强,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未来卫生事业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秭归的总体要求,从县情和我县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为中心,突出农村卫生、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工作重点,加大三大体系(即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一项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委、县政府

16、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 号)和中共秭归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秭发20044 号)精神,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卫生行业监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卫生报务功能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使全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二)工作目标1、建立和完善层级明确、协调统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控制系统由县疾病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成,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全县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为公共卫生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乡镇卫生院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报告,实施医学观察。村卫生室作为整个网络的基础和各种公共卫生信息的报告端点,主要是开展疫情报告,落实消杀灭、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基本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县疫情网络建设项目,使县、乡两级的疫情可以通过网上直报,村卫生室可以通过电话报告,提高传染病报告的时效性和统计的准确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不断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