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60384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关 颖1979 年,党和政府从我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便成为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特殊的社会选择。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以及家长的角色行为,同时使家庭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人刚刚来到世上,只是一个自然人,即是生物性的个体。尽管他一出现就意味着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自觉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还要经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以使自己有能力介入社会生活、遵从普遍

2、的社会秩序,即发展人的社会性。这一过程便是社会化过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除生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存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等。这其中,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首要因素。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最先满足人的欲求及与之发生互动的是家庭及家庭成员。人出生之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是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主要生活空间是家庭,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也是一生中最强烈的 时期。家庭作为人的最早的社会关系形态,赋予其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多种社会特征,而这每一个特征都将对个体日后的社会化发生

3、有力的影响。从社会化的内 容来看,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 教育活动。从孩子学会吃饭穿衣的本领和一般生活规范,到确立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 志趣,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家庭起着潜移默化和先导作用;从家庭的功能来看,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比其他社会教化因素更为有效的条件。因为家庭是人生最初受教育的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能够给人的初始阶段打下深刻的烙印。而且家庭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的社会群体,在家庭中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染力性最强烈,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力最有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威性、针对性最强。总之,家庭作为具有“面

4、对面”交往特点的首属群体,对人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为广泛而有效的。一般来说,人都是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等,是其适应社会的基础,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群体、其他途径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中心。因此,家庭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事实上是施化者(主要是父母)与受化者(孩子)即亲子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互动对象的多少和频率高低,又取决于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状况。国家统计资料表明,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4 6

5、6 人;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 411 人。自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涌现出一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其平均规模明显缩小。到 1990 年全国第四 次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 366 人。天津市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为 444 人,到 1994 年下降到 315 人。在家庭结构上,是两代户增加,三代及三代以上户减少。当前,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只存在三种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同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关系,具有最基本、最简单,以及

6、无重复的特点,也表现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新的家庭特征。. 受化者与施化者互动频率提高在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具有多个不同的互动对象。一般来说,多子女父母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其互动的对象常常是不同的。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永远只发生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身上。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子女与父母产生互动的对象,始终只有独生子女一人。因此,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因此频率更高,作用更大。独生子女家庭在情感方面的互动中,孩子得到的爱更加强烈。父母之爱对于孩子来说,是 生存的精神环境,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能

7、得到全家人的关注 和爱抚。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父母之爱不仅更强烈而且集中,在精神 上能够实现爱的满足,有着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 动进取的良好品格,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发育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文化生活的互动中,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因素增多。一般来说,在人的社会化中,父母对子女文化上灌输的责任本不是主要的,这是由文化知识传授过程的科学性及教师角色的 职业性所决定的。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对孩子未来前途抱有较高期望的父母, 总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助孩子一臂之力,于是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对孩子文化知识的传授过 程。他们在亲

8、子互动中,加大了文化教育因素。检查孩子功课,辅导孩子学习,已成为我国 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同孩子发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互动中,更多地倾注于孩子。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给孩子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优越。在满足其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许涤新主编中国当代人口第 35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参见中国 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三册第 504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年版。天津统计年鉴1995 年第 54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年 7 月版。父母肯于为孩子的智力开发进行投资。如购买玩具,订阅报刊杂志,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出资供孩子学习

9、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特长;有的家庭还为孩子购置了电子计算机、钢琴等等。这对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 受化者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从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上看。通常来说,父母的家务劳动和抚育孩子方面的时间比例与 孩子的数目成正比。孩子越多父母在孩子的照管和教育等方面花费的时间越多。然而,在独 生子女家庭中,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大大多于多子女父 母所花的时间。陈科文等人对北京城乡 1180 户家庭的调查表明:城市 3 至 11岁的独生子女家 庭中 76的母亲有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同龄非独生子女母亲为 60),其中 20的人认为自己几乎将全部

10、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非独生子女母亲为 7.2);独生子 女的父亲有 51的人每天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抚育子女(同龄非独生子女父亲为 45) , 其中 10的人认为自己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非独生子女父亲为 4.8 )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抚育上倾注了比多子女父母更多的心血,他们在 家庭生活中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主的。从家庭日常生活安排上看。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尤为明显。在一些家庭,父母买 菜做饭首先考虑是否对孩子的口味,高质量的食品主要是孩子享用;为孩子购买穿的用的玩 的,父母们总是追求款式新、质量好,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从不吝啬,而

11、对自己则往往是 节衣缩食,能省就省;在一些住房不宽裕的家庭,房间里最舒适的地方总是安排给孩子。从家庭的文化娱乐内容上看。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大人陪孩子玩,父母服从于子女。据风笑天对湖北五镇市 1293 名小学生的调查:独生子女的父亲经常陪孩子玩的有74.4,母 亲有 83.4;而非独生子女经常陪孩子玩的父亲有 55.9,母亲有 61.3。显然,独生子 女父母经常陪孩子玩的时间比非独生子女父母花得时间多。在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孩子成了主角。这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 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生子女父母教育价值观的偏颇。他们把孩子摆在了不 恰当的位置,家庭中孩子说了算,一

12、切围绕孩子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施化者与受化者的关系,影响了独生子女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来自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响了 正常的亲子关系。、施化者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 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产生,并不是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国家 1979 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前,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陈科文:论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 ,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5 年。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第 91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出版。妇女在 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小的。尽管 70 年代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计划生育

13、工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实施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是从人们的生育意愿来看,还远没有达到普遍自愿只生一个的水平。而生养一个子女又是我国现阶段必须接受的现实,因此人们只有在能够自我支配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行为。父母往往把唯一的孩子作为对下一代人(过去通常是几个孩子)的精神寄托。由此也产生了独生子女父母作为施化者的心理压力。一是加重了抚养子女的忧虑感。在传统的中国,历来有“养儿防老”之说,人们把传宗接代作为生育的主要目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延续“香火”的长子如有什么“闪失”,还有其他子女。而且赡养老人、联络父母感情等子女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也可以由多个子女轮流或 分别承担。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对

14、长辈的一切义务只能由一人来承担,独生子女肩负着家庭维持及延续的全部使命。因此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总有一种潜在的忧虑感,他们最担 心孩子生病或发生意外事故。他们的这种忧虑感,必然导致对子女的保护过度、干预过多。二是强化了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在过去多子女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回旋的余地,即 使是前一个教育上有失败的地方,还可以在抚育下一个的实践中加以纠正。即多子女家庭教 育中允许付出失败的代价。而独生子女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在子女教育上只能成功不能 失败。另一方面,对儿童早期智力教育的过度宣传,以及社会改革中竞争的加剧,也促使独生 子女家长重新认识和评价子女教养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教育孩子的紧迫感。

15、此外,独生子女 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攀比日益加剧。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独生子女父母的感情自控力往往 处于失调状态,很难理智地把握行为的度。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孩子所能给予的一切, 力求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他们给予孩子越多,期望也就越高,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人 为地导致独生子女的一些不良品行的产生。三是加重了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中心位置,是家庭“基本三 角“的唯一支点,因而作父母的对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表现在经济生活上过多地 偏重子女,孩子的东西应有尽有,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孩子的花费大大高于家庭成员的平 均消费水平;在感情生活上,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一切

16、围绕孩子转;在家庭关系上,重 视与孩子间的互动,而轻视与老一辈的物质、感情交流,“下一代为重“的模式在独生子女家庭 格外明显。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切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三近年来,许多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揭示出大量的独生子女自身的问题,似乎“独生“便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将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客观因素与主观条件混淆了。 笔者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家庭生存环境和亲子关系,以及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方面确实有着明显的不同,然而作为个体本身,他们却是与非独生子女相同的受化者。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源于施化者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在认识与行为上的偏颇,以至形成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障碍。1.在对独生子女的认识上偏重依赖性忽视独立性。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早已向人们揭 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类遗传素质的特点决定了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