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383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病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复习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学复习资料病理学复习资料病理学:第一单元 细胞、组织的适应、 损伤和修复适应性改变:萎缩: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肥 大:体积的增大,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及溶酶体增多。(三体一网) 。增 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化 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鳞状耐磨。结缔组织间叶骨化。损 伤:细胞水肿:细胞膜及细胞内线粒体等结构受损。轻度水肿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重度水肿,整个细胞变圆如气球,故称气球样变。脂肪沉积:常见于肝,也可见于心、肾等器官。脂滴可被苏丹染成橘红色。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和乳头肌部分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呈黄色

2、、未发生脂肪变性的心肌呈红色,二者相同排列形成虎皮斑纹状故称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的概念: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等。2.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和视网膜的细动脉。3.细胞内玻璃样变: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合成玻璃样小滴;病毒性肝炎时,嗜酸性小滴。坏 死:活体。1.坏死的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改变: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改变:如肝细胞坏死出现的嗜酸性小体。3)间质的改变。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凝固,如肾、脾的贫血性梗死。(2)液化性坏死:酶性水解而液化,脑、胰腺。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干酪

3、样坏死:主要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如:肺干酪性结核。坏疽:干性坏疽:由于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水分少,多见于四肢末端,原因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湿性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肠、子宫、肺) 。因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气性坏疽:因深部肌肉,按之有捻发音。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残留的空腔称空洞。3.机化: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最后成为瘢痕组织。 4.纤维包裹、钙化。凋亡的概念:是生理过程。 修 复: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及心肌细胞。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肌纤维母细胞。常有

4、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最后变为瘢痕组织。第二单元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 血: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2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一)白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头白板)

5、(二)混合血栓:呈层状结构,由一层血小板、纤维素和一层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交替排列构成,由血小板小梁和纤维素构成的梁常呈鹿角状,见于血栓的体。 (三)红血栓:实际上是血液按其组成成分凝固,所见到的是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见于血栓的尾。 (四)透明血栓:因为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故又称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纤维素性血栓) ,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发生于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血栓的结局:一)血栓软了就软化二)血栓肉芽就机化三)硬了就钙化:钙盐沉积于血栓,发生在静脉或动脉内,可形成静脉石或动脉石。四)掉了就脱落。 栓 塞:栓塞和栓子的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异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

6、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为固态(如血栓栓子) 、液态(如脂肪栓子)或气态(如空气栓子) 。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子 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二)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脂肪滴进入静脉系统形成脂肪栓子。脂肪滴,可通过苏丹染色证明。三)气体栓塞:常见于潜水员病和其它减压病,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其影响与脂肪栓塞相类似。四)羊水栓塞:羊水中含有促凝血物质可引起 DIC。 五)其它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可引起肿瘤转移。细菌团栓塞引起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梗 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

7、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一)贫血性梗死: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和脾。 (二)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含血量丰富,呈暗红色称出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是双重血供。严重的静脉淤血;侧支循环丰富:肺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肠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二者间有丰富的吻合支。组织疏松:肺、肠。第三单元 炎 症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一、变质的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二、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1.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构

8、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常见于炎症早期、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2.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强,常见于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及非化脓性炎症和由病毒、原虫及真菌引起的炎症;3.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常见于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4.嗜酸性粒细胞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炎;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而发挥作用。三、增生的意义:增生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炎症的组织学类型:一、渗出性炎症的类型:1.浆液性炎:以血清渗出为主,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可引起体腔积液和组织水肿。补充内容:好发于皮肤(如度烧伤

9、时的水泡)、粘膜(如感冒初期的鼻粘膜)、浆膜(如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疏松结缔组织(如毒蛇咬伤)等处。2.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粘膜的纤维素性炎(非常重要!):如白喉、细菌性痢疾。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非常重要!)由于心脏不断搏动,使渗出在两层心包膜腔面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肺的纤维素性炎(非常重要!)多见于大叶性肺炎。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1)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2)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阑尾) 。3)表面化脓和积脓 4.出血性炎:以大量红细胞漏出为特点,由血管壁严重损伤引起。甲类:鼠疫,霍乱;列入乙

10、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二、增生性炎症: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浸润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粘膜可形成息肉,在肺常形成炎性假瘤(与肺癌鉴别)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激活是慢性炎症另一重要特点。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2.肉芽肿性炎的病变特点:(重要!)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郎格汉斯(Langhans)巨细胞,再向外为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还可

11、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第四单元 肿 瘤肿瘤的概述:肿瘤的生长代谢特性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都取决于实质的性质,也是肿瘤分类和命名的根据。分化愈高的肿瘤,异型性愈小,良性肿瘤一般异型性不明显。分化愈差的肿瘤则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分化与恶性程度呈反比)1.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鳞状细胞癌失去了正常复层有极性的排列和层次,结构紊乱,癌细胞形成巢团状或条索状排列,并可出现癌珠。分化好的鳞癌癌巢中,可见细胞间桥及癌珠。恶性低。2.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1)瘤细胞的多形性:出现瘤巨细胞。 2)核的多形性:核体积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见,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

12、核分裂象。3)胞质的改变:胞浆多呈嗜碱性。扩散和转移:1.直接蔓延:如晚期子宫颈癌向前蔓延达膀胱,向后可至直肠。2.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绝对指征。常见的转移途径有:1)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2)血道转移:这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3)种植性转移:如胃的印戒细胞癌侵及浆膜后种植在双侧卵巢,形成的转移性肿瘤称为 Krukenberg 瘤。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或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瘤。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恶性肿瘤的命名:1)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癌。2)肉瘤:间叶组织(纤维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来源的恶性肿瘤称肉瘤。3)其他特殊命名的肿瘤:在肿瘤前

13、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以母细胞瘤命名,如神经母细胞瘤;以人名命名,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 ,尤文瘤(Ewing 瘤) ;含三个胚层的肿瘤,如畸胎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一)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长期不治疗,有的可转变为癌。 (是正常组织) 。1粘膜白色病变 2乳腺增生性纤维囊变 3结肠、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4皮肤慢性溃疡 5子宫颈糜烂 6慢性胃溃疡。二)非典型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根据异型性程度和累及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和中度累及上皮层下部的 1/3

14、2/3 处,重度非典型增生累及上皮 2/3 以上尚未达到全层且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三)原位癌:原位癌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常累及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未侵破基底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就是原位癌。交界性肿瘤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就是中间的。癌前病变是良性的,粘膜白斑、乳腺囊变、结肠多发息肉、宫颈糜烂。癌前病变良性,非典、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基底膜完整。因上皮内无血管或淋巴管,故原位癌不发生转移。癌与肉瘤的区别:网状纤维: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瘤细胞之间有网状纤维。常见的上皮性肿瘤:1.鳞状细胞癌(鳞癌):分化好的有癌珠。2.腺癌:癌巢为实体性的低分化腺癌无腺腔结构,称实性癌;癌巢少而间质纤维组织多

15、者,称硬癌;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纤维组织少,质软者,称髓样癌。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一)脂肪肉瘤:鱼肉样。 (二)骨肉瘤三角形隆起,称 codman 三角。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组织的形成是诊断骨肉瘤最重要的组织学依据。 (三)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 。 (四)恶性淋巴瘤:1.霍奇金淋巴瘤:1)病理变化:主要发生部位在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R-S 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诊断意义的,最具代表性的瘤细胞。2)组织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典型 R-S 细胞难找。混合细胞型:较多典型 R-S 细胞及反应性细胞;结节硬化型一般不转变为其他类型。2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 B 细胞、T 细胞和组织细胞型三大(1

16、)伯基特淋巴瘤:来源于 B 淋巴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的淋巴瘤。 (2)蕈样霉菌病:是原发于皮肤的 T 细胞淋巴瘤。肿瘤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有 T 淋巴细胞。TC,B 体。 第五单元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一)脂纹期:常见主动脉的后壁和分支的开口处,镜下见脂斑脂纹由大量泡沫细胞聚积而成。泡沫细胞是局部浸润的巨噬细胞及移入的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的。(二)纤维斑块期:表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发生玻璃样变。(三)粥样斑块期:表层为增生的结缔组织,深层为无定形的坏死崩解物质,内有胆固醇结晶。(四)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1.斑块内出血 2.溃疡形成 3.血栓形成 4.钙化。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多见于左前降支供血区: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 2/3,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心肌梗死是贫血性梗死。肾脏形成瘢痕凹陷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萎缩肾。脑软化是坏死主要在内囊、豆状核、尾状核、丘脑。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环。原发性高血压:是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