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021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1、来自国、来自国际际的的压压力力2008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持续下滑。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出现明显放缓的迹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们寄望于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能够缓冲这一危机,然而中国经济是不是延续过去 30 年的经济“奇迹”?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 10的年均增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高速增长的背后的隐忧,正如经济学者所指出的, “30 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沿海

2、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外贸结构的失衡以及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外资和房地产。 ”(1)有人说,现在是“低碳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的内涵,已经不再只是资本财富的不断扩张,而是包含着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理念。据统计,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只够开采 230 年,石油只够开采 43 年,天然气只够开采 62 年。在金融危机和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早已经开始投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摸索与建设。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中国的能源储备现状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的 1/15,形势十分严峻。

3、按照现有消耗速度,中国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 80 多年,石油储量只能开采 11.4 年。而在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之下,中国的能源浪费现象尤为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投入,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却低产出。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还是延续着粗放式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恐怕在竞争中的优势会越来越低。我们国家出口 2亿件长衫,才能换来一架空客 A380。全球大部分的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是我国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 个苹果的钱。这些数字都表明,我们不能在像以前一样,过

4、度依赖廉价劳动力,高投入低产出地参与世界经济, “自主知识产权”、 “核心技术”、 “品牌影响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归根结底一句话,还是要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再不转变,在这样一个“低碳经济”的时代,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恐怕也只是一个代工工厂而已,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威力,都难以显现。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长远,采取确实有效的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获得稳固的地位,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尤为重要的一步。2、来自国内的、来自国内的压压力力长期以来,中国延续了“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

5、”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比如,经济增长与资源及环境制约的矛盾。 “中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式的增长,是以消耗巨大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增长。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中国不转变这一增长方式,将来的经济增长势必难以为继。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所支持的高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 ”(2)此外,GDP 的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虽然 GDP 增长很快,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却落后于 GDP 的增长。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国内储蓄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大量事实证明,一味追求数量的粗放增长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较大冲击

6、。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首先是导致投资需求膨胀。 “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中,财政收入的增长靠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完全依赖投资的增加。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财政支出及为了安排日益增长的就业人口,势必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投资膨胀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3)其次其次会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粗放型发展方式表现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特点。在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的过程当中,消耗的物质资料则以更高的速度在增长,导致了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过度扩张,价格水平也就随之上涨。第三,第三,粗放型增长方式还会造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工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过高。当经

7、济加快增长的时候,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并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而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短期扩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出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国汽车工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已 20 多年,90%的轿车市场让给外方,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未能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与高利润无缘。而吉利自 1997 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注重信誉,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连续 6 年进入中国企业 500 强,连续 4 年进入中国汽车销售“十强”,吉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被誉为“实现了中国几代汽车人的梦

8、想”,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吉利现象”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这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鲜活的例子。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在经济领域各行各业中显现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国内有学者做了这样的概括:“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提

9、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和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 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质上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根本性的,从发展理念到行业规则,全方位的一种转型。因为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说,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制度变迁及技术进步等两个层次的内涵。经济发展不仅要

10、实现持续快速经济增长,更要优化经济体制、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提升和发展阶段深化,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的协调互动。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与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发展战略、体制安排、政策导向等主观性因素有关。特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其调整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渐进过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制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提高等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来看,经济发展方式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主观努力。经济发展方式取决于科学技术发

11、展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简言之,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不能自由地选择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同时还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和前提的。就发展而言,无论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还是缓解结构性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从而大幅度提高效率,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生产要

12、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以及我国劳动力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的内在约束下,现阶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我们要着眼于长期发展动力机制转换、资源配置模式优化和持续均衡发展,从需求结构与短期增长动力机制入手,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其中,重点是推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转变和使用效率提高,改变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提高资本和技术要素的贡献率。关键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变和资源配置模式转变。注释注释(1)林民书,徐向阳.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 9 月. 第 17 卷第 5 期。第 32 页(2)刘昱.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财会研究.2009 年第 12 期. 第 76 页(3) 刘华容.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研究.经济问题.2008 年第 12 期.第 15 页(4) 刘华容.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研究.经济问题.2008 年第 12 期.第 15 页(5)仉建涛.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之策.河南日报.2010 年 5月 13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