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题目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60091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化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淡化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淡化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淡化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淡化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淡化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化题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淡化题目,重视诗歌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同学

2、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从同学这面看,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许多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罗嗦”地“泡”开!大凡浓缩的精品,都需要“泡”,古代诗歌也在其列吧。但是,在惯常的语文备考中,在模拟考试中,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同学一时的脸面荣辱,是大家的关注点、兴奋点。其实,任何题目都是为了考查解读诗歌而设置的,诗歌读懂了,一切全有了。因

3、此,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备考中,我们特别强调“淡化题目,重视诗歌”。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

4、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模拟一下泡开的思维过程:幽兰露幽暗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幽兰。如啼痕好像还留有眼泪的痕迹。谁的眼泪?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当然是苏小小的。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烟花不堪剪为什么?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哪里的草与松?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周边环境渐次清晰。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谁的裳与佩?自然是苏小

5、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轮廓。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谁的油壁车?谁在等待谁?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感情与寄托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

6、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既然名为“泡”,当然可以更“开”些。要“开”,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泡”开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7、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

8、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如图所示:起点重点终点语言、技

9、巧(形而下)形象、意境(核心)思想、感情(形而上)下一讲,我们将就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逐次例说。例说二【古代诗歌鉴赏要点】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例 1200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

10、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理解泡开诗歌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次韵”,按照某韵写诗。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莲,花中君子。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

11、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简答题目要点】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12、成的?请简要叙述。题目解析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评分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备考答案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题目解析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

13、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评分答案示例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备考答案示例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

14、的感情色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

15、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古代诗歌鉴赏要点】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例 2200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理解泡开诗歌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根据注释

16、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边,边塞;满,笼罩。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译诗 军城早秋 严武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简答题目要点】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