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005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讲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智针灸笔记1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经络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 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阐述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 体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 概念: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是手三阴、足 三阴、手三阳、足三阳,12 条经脉的总称。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气初起为少阴,阴气较盛为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为

2、厥阴。 阳气初起为少阳,阳气较盛为太阳,两阳相合,阳气极盛为阳明。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总规律: a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我们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b 手足三阳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的 内侧。 c 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除六阳脉外,足厥阴肝经也上行头面到达巅顶在百会与督脉相交会。手少阴心经循行,上 夹咽,系目系。 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足三阴 胸腹部 “腹为阴”手阳明 肩前 手三阳 肩背部 手少阳 肩上手太阳 肩后

3、足阳明 胸腹部 足少阳 胸胁、侧胸部 足太阳 腰背部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手:手: 前太阴前太阴 中厥阴中厥阴 后少阴后少阴 足:足: 前阳明前阳明 中少阳中少阳 后太阳后太阳 内踝上内踝上 8 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 “肝脾肾,交八寸肝脾肾,交八寸”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属 脏 络 腑 属 手太阴肺经肺 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心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脾胃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肝胆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肾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表

4、,属腑络脏。小智针灸笔记2(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 ” 类经 经脉名称 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经 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经 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经 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 足太阴经 属脾,络胃,注心中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咽,目内、外眦,耳,鼻 足太阳经 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 足少阴经 属肾,络膀胱,肝,肺,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经 属三焦,络心包 耳后、上、中,目锐眦 足少阳经 属胆,络肝目锐眦

5、,耳后、中、前 足厥阴经 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 与器官的联系 耳: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目: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 经、足阳明胃经 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心: 手太阳,足太阴,手、足少阴 肝: 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 脾: 足太阴,足阳明 肺: 手太阴,手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 肾: 足少阴,足太阳 胃: 手、足太阴、手太阳、足厥阴、足阳明 大肠:手太阴、手阳明 小肠:手少阴、手太阳 膀胱:足少阴、足太阳 三焦: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阳

6、胆: 足少阳、足厥阴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表里足经接于足 同名阳经接头面;交接阴经接胸腹 (六)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a.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b.有阴阳表里属络的配合关系 c.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d.有五行属性 e.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小智针灸笔记3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 跷脉共

7、 8 条,故称。 奇经八脉的特点: 1 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2 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 3 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 4 别道歧行;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行;5 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 十四经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任任 脉脉:任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目 眶下,联系于目。 功能: “阴脉之海” ,总任六阴经 “任主胞胎” 督督 脉脉:督脉起

8、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 功能: “阳脉之海” ,总督六阳经。“属肾络脑” ,肾脑脊髓 冲冲 脉脉: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 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 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 , “五脏六腑之海” ,调节全身气血“冲为血海” ,擅治妇科病 一源三歧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 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带带 脉脉:带脉起于季胁部(L2) ,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 ,横行绕身一

9、周。功能: 约束纵行躯干诸经。 带脉病、妇科病 维维 脉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脉。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功能: 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 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 ) 。 跷跷 脉脉: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相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至目内眦,合阴跷脉; 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 功能: 调节肢体运动。 司眼睑开合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联络统领: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涵蓄调节:蓄积和渗

10、灌十二经脉气血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 奇经八脉考三、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 概念: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 条。 十五络脉是所有络脉的主体。小智针灸笔记41.十五络脉的命名: “手足阴阳 ” ,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按别络从经脉中分出处的穴位名称命名。手太阴络脉列缺 手阳明络脉偏历 手厥阴络脉内关 手少阳络脉外关 手少阴络脉通里 手太阳络脉支正 足太阴络脉公孙 足阳明络脉丰隆 足厥阴络脉蠡沟 足少阳络脉光明 足少阴络脉大钟 足太阳络脉飞扬 督脉络脉长强 任脉络脉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 2.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络

11、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 (身之前)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身之后)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 (身之侧) 浮络、孙络 分布极广,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别络线状分布 任脉、督脉别络、脾之大络面状、片状分布 浮络、孙络 网状分布 3.十五络脉的功能特点: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间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的不足。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输 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4.络脉理论的临床应用: 诊断上:观察络脉变化,以诊

12、察疾病。 治疗上:a.本经病,b.相表里经病,c.络脉病 疗法上:刺络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 四、十二经别 概念: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因其沿线深 而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 。 1.十二经别的命名: “手足阴阳 ” ,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别行的正经” , 故又称 “之正” 。 如 “手太阴经别” 或 “手太阴之正” 2.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离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入 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出 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 六合: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

13、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经 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 “六合” 。 向心趋首分布,均从四肢走向内脏头面,无逆顺之分 在体内循行中,大都与心联系(手太阴经别、手阳明经别除外),突出了心在脏腑经络中重要地位和小智针灸笔记5作用,也密切了诸经之间的联系。 3.十二经别的功能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内外、脏腑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加强了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六合” ) ,扩大了阴经经脉在体表的主治范围。 五、十二经筋五、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1.十二经筋的命名: “手足阴阳 ” ,依所连

14、属的十二经脉而定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称 “手太阴经筋” 2.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 多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且均从四肢末端头身刚筋(阳):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柔筋(阴):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结聚于关节、骨骼和肌肉丰满部位,散络头身十二经筋均有所主病候 (“经筋病” )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内循本经上行结于贲(胸)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外循本经上行结于角(头)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内侧循本经上行结于阴器(腹)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外侧循本经上行结于九页(面)经筋名称病候 手太阴经筋其成息贲(即胁下积块)者,胁急,吐血。 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足阳明经筋胫转筋,脚

15、跳坚;有寒则急,有热筋弛纵。 足太阴经筋阴器扭痛,上引脐及两胁;膺中,脊内痛。 手少阴经筋内急,心承伏梁(即心下积块) ,肘网。 手太阳经筋肩胛至颈项痛,头晕,颈筋急颈部结节。 足太阳经筋足跟肿,腘挛,脊反折,肩不举,缺盆扭痛 足少阴经筋痫(癫痫) ,手足抽搐,痉(强直) ,不能仰 手厥阴经筋胸痛,息贲。 手少阳经筋舌卷。 足少阳经筋膺乳胁部筋急,左头角受伤不用。 足厥阴经筋阴器不用(阳痿) ,寒则阴缩入,热则纵不收 经筋病三大主症:经筋病三大主症:疼痛 功能障碍 经筋局部病变等 经筋病多为筋肉方面病候及与动作有关的病侯,如筋肉拘挛疼痛、弛缓、转筋、肢体的强 直和抽搐等。针灸治疗多取相应经脉及局部取穴而泻之;以痛为输;推拿按摩。 3.十二经筋的功能作用: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