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5999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广西专用(语文版)1理解常用的实词 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2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 特色和表现手法。考点一:实词 的用法文言实词 包含的面相当广,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 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及通假字等。(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二)古今异义。指在语言的演变过 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 生了变化。(三)词类 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了别的词性。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名

2、词作状语。(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 。如“属”通“嘱”,托付。(岳阳楼记)考点二:虚词的用法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虚词虽 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 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 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 高,语法功能比实词

3、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 大。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 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考点三:翻译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翻译时 要加上“是”。常见的句式有:者,也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为”“则”“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断。(2)被动句。文言文里,被动句中的“于”“为”常作介词,有“被”的意思。例: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3)倒装句。疑问句中宾语 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谓语

4、 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4)省略句。省主语:(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 :虽杀 臣,不能绝(守圉者)也。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2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不译。(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 ,不译,可删去)(4)换。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换成“我”“你们”)(5)调。倒装句应在翻

5、译时调 整语序。(6)选。文言文的词往往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 翻译。(7)译。译出实词 、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译为 “托付”)(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 “莫不是吧”,“不亦乎”译为 “不也是吗”等。(9)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 、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考点四:理解与赏析1分析综合一般从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等方面考查。如筛选 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注意:一要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

6、段,要统观 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还 要根据文章内容要点逐一概括归纳 。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下几种手法及其特点要努力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妙用衬托,虚实相生,采用起兴,以动写静,运用典故等。3阅读 感悟一要紧扣原文,二要结合生活体验联 系实际 。谈体会时要大胆发挥 ,拓展联想。【例】(2016河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 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

8、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 5古游记大多较简 。通常开篇交代时间 、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_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念”教材解释为“想”,结合具体的语境“无与为乐者”其意思就是“考虑到、想到”。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于”都解释为“介词,在”;B项两个“但”都解释为“副词,只、只是”;C项两个“而”分别解释为“连

9、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项两个“其”都解释为“代词,他的”。第3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乙文是作者明亡后所作,不是一个贬官的身份,而是一个亡国者的身份。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作者巧遇知音的不胜欣喜之情。第4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如:空明、交横、盖、沆砀。第5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与文中写景叙事,分析作者情怀。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信息“闲”与“痴”。【参考答案】 1.A 2.C 3.D4(1)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 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5苏轼 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 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