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643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姓名:吴江岸专业:物联网工程 班级:2 班 学号:20122835320092 摘要:摘要: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 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 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关键词: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战略选择;新农村建设 现代化是一个历

2、史范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 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等特征。加入 WTO 以来,我国农业领域 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前提。 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我国技术落 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 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 利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是努力目标。引进国 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 竞争力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

3、 WT0 成员无歧视贸 易待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总之,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更要积 极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国应在技术、制度、观念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等方面,积极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适合其特性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一、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 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项目可以引进项目。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才能积极地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

4、,农村 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只有用新观念去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 村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农民观念,第一,应强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结 构调整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知识、 新理论。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第二,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 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 的求实惠意识,所以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 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 大家

5、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三,基层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 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 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 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 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 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这样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 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应该在体制、指导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1要改革

6、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 立起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高效率转 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 体系。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 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 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 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生态农业作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 展要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的技术道路,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 约资源,建立

7、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 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 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 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三、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三、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根据我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 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 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 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六种农地制度安排类型,第

8、一种类型是农户经营加“大稳 定、,小调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被中等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第二种类型 是“两田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户因此愿意放弃部分或全部土 地。当地政府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与第一种类型一样, 农户对其所拥有的地块的权利缺乏稳定的预期。第三种类型是以苏南为代表的 机械化集体耕作方式,这一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模糊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权属 关系;第四种类型是“生不增、死不减“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已在贵州全省推广, 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变。 是在集体所有制下最具个人化特征的农地制度。第五种类型是以温州为代表,

9、土地调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赁市场非常活跃,土地集中程度不亚于苏南地区。 第六种类型是以广东南海县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个农户 拥有一定的集体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这样, 集体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该集体每个人名下,但量化到个人之后并没有对经 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 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土地的法律所有与土地的占有和经营之间矛盾的一种较为成 功的尝试。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 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 所有制相背。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

10、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 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 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 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 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 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人股。使农民的土地 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 “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 最多、但对

11、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十农户“为代 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 沾的经济共同体的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 系。为此,我国政府必须摈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 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能与政府 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 剂和倍增器,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信息产业在自身倔起和 迅猛扩张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其他

12、产业产生强力渗透、改造和推动作 用。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 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经营、 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积极建设信息高速通道, 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上。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 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今后一段时 间内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 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 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 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 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参考文献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吕天群科技资讯- 2006 年 15 期.2 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陈新永江苏环境科 技- 2006 年 01 期.6朱清海,李崇光 .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化经营的理 论和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 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