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953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背景资料材料一:材料一: 国国务务院关于同意支持院关于同意支持东东湖新技湖新技术产业术产业开开发发区区建建设设国家自主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新示范区的批复 (摘(摘编编) )一是一是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

2、纪前20 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二是二是同意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适用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 号)中确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等。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收政策。三是三是支持湖北省及武汉市人民政府积极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在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应用自主创2新产品

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在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四是四是加强对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导。同意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的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材料二:省委副材料二:省委副书记书记、市委、市委书记杨书记杨松同志在全市松同志在全市经济经济工工作会作会议议上上讲话讲话中关于建中关于建设设国家自主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区的内容摘新示范区的内容摘编编一是要深刻一是要深刻认识认识、准确把握建、准确把握建设设国家自主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区的新示范区的意

4、意义义和任和任务务。 。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武汉市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的重大政策支撑。示范区的设立,为武汉带来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成长,有利于率先形成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有利于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产业竞争制高点和科学发展制高点。国家对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位:就是推动示范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 20 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两型社

5、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自主创新的3关键指标有三个:一是研发,二是技术突破,三是新兴产业。把握好这三点,就能对自主创新有实质性的认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在具备优势的基础研究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具备研究基础的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目标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支持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全市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抓二是要抓紧谋紧谋划建划建设设国家自主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工作。新示范区的重点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

6、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尽快启动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抓紧谋划发展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国务院文件中的“国际领先、全球影响力、国际知名品牌、世界一流水平、领军人才”等关键词,用“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来审视和制定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把自主创新的关键指标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有机融合,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东湖高新区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的创新引领区、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区、我国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实验区、“两型社会”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抓紧

7、谋划创新试点。主要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启动“新三板”试点,深化科技4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奖励,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创新基金,探索建立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中心”等。抓紧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切实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有序发展,做强做大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类电子等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内涵,切实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抓紧谋划体制机制创新。迅速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高水平智囊团,建立常态化的研究参谋机构;加快组建技术产业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8、;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探索示范区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完善自主创新的助推机制,加快自主创新的条件平台、技术平台、转化平台等建设,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抓紧谋划政策支撑。积极向上争取包括财政税收、科技金融、产业基金、政府采购、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并细化研究落实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使这些新政策、好政策能够尽快落到实处。抓紧谋划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示范区建设是全市的重大任务,要研究发挥示范区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的路径和措施,使示范区有更多的人才集聚、更多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更多的产业链延伸,带动区域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

9、变,形成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5三是要三是要齐齐心心协协力建力建设设国家自主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区。新示范区。当前,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决定成立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由成发同志任组长,在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主要部门的配套协作、汇报请示,争取支持,统筹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各区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强与示范区的科技合作和产业联动发展,探索建立政府之间、部门之间高效畅通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10、,转变作风,采取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联审联批等办法,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各级宣传部门要多形式、多途径地营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全员参与,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共同推进的宏伟工程。材料三:省委副材料三:省委副书记书记、武、武汉汉市委市委书记杨书记杨松在武松在武汉汉市加快市加快推推进进自主自主创创新工作座新工作座谈谈会、武会、武汉汉大学大学东东湖国家自主湖国家自主创创新示范新示范区区动员动员大会上大会上讲话讲话的主要精神(新的主要精神(新华华网网 2010 年年 2 月月 3 日日报报道)道)武武汉汉自主自主创创新有三大任新有三大任务务,即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批原创

11、性成果、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建示范区建设设主要有主要有 6 大内容大内容,即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尽快在具备优势的研究学6科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强化政策支撑。要建要建设设“国国际领际领先、世界一流先、世界一流”的示范区,需要的示范区,需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领军领军人才和人才和创创新新团队团队作作为为支撑。支撑。武汉现有高校 50 多所,在校大学生 110 万人

12、居全国首位,院士 50 多人,这是武汉的先天优势。要实现“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做支撑,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做后盾,一批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做支持。要加快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在优势学科中取得原创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做强做大新能源、3S、生物医药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搭建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强化政府支撑。省和武汉市即将开展包括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参与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政府采购试点等六项试点工作。武汉所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深度融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材料四:市材料四:

13、市长长阮成阮成发发透露透露东东湖新技湖新技术术开开发发区区发发展目展目标标(新(新华华网网 2010 年年 1 月月 7 日日报报道)道)力争到 2013 年,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总规模达到 5000 亿元,到 2018年力争突破 1 万亿元。武汉将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着眼于破解共性难题、解7决阻碍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突出矛盾,先行先试建立五大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是一是建立完善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等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

14、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争取在数字装备、电动汽车、光纤传感、网络接入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制订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贴。二是二是建立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平台。建立完善银政企多方合作的机制,扩大信用贷款规模,探索授信免责试点。三是三是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发挥武汉地区院士资源优势,鼓励支持院士转化科技成果,力争一个院士带领一个产业。四是四是建立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深入实施“人才特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使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五是五是建立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发展平台。编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并探索放大效应,带动企业、引导社会采购,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快速市场化、产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