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953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性选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渊源分析,就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定位选择以及战略准备进行分析,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有效建议。关关键词键词: :民营企业 国际化经营 战略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这预示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努力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一批企业“走出去”到国际经济环境中去冲浪打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营企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地进行战略选择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义重大

2、。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渊源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渊源1、小规模技术生产理论(技术被动伦)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士(Louis T.Wells)提出小规模技术生产理论。小规模技术生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适应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的特征) ;二是接近市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多投资于地理位置相近或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在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获得,适应当地市场方面具有优势) ;三是低价格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多采用低价营销)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相应的市

3、场条件,比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这种市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就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用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竞争的优势的来源进行解释。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

4、的经济2条件和需求,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质量相适应,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创新出一种独有优势,是源于技术变动的本质。即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技术变动性本身能够使其同样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有:技术知识当地化;能生产更适应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技术创新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等。3、价值链理论与行业成功关键要素理论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赢得优势,则必须涉及价值链理论与行业成功关键要素理论。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EPor

5、ter)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后被用于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一个企业活动中有众多的“价值活动” ,企业必须明确的是自身在整个链条上的位置,并在各自的战略环节上谋取竞争优势。同样在 80 年代,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Ohmae)提出了“行业成功关键因素”理论,即各种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抓住这些行业关键因素,这些行业关键因素可以使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也可以是原料供应、市场营销、生产规模、人员培训等等,各行业情况不同。4、企业集群理论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一批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及相

6、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它构筑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之上,是一个柔性的生产联合体,在组成对象上包括对竞争起决定作用的产业实体,相关的销售网络、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其他机构等,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大规模的群体。城市区域内的县级经济区域,在区位上是城乡的连结点,在层次上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与农村县域经济相比,除了人口集中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服从城市规划,功能比较明晰,有利于强势企业集群的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崛起更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以最有益的启示。我认为,

7、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里,我国企业应积极利用小规模技术生产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中有益的部分,变“优势前提论”为“赢得优势论” ,通过各种方式的跨国经营获得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以保持企业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定位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定位3就战略思想而言,对于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以及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应遵循渐进式发展和集群发展的战略思想。不同民营企业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同一企业主体在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倡以集群方式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多种方式实现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的跨国经营,构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主

8、体层次。即不同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是我国民营企业面对国际形势和具体国情做出的理性选择,而且这一层次的企业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载体。就战略选择而言,应采取渐进式发展战略。其中应遵循:先贸易,后投资;先合资,后独资;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先技术依靠型,后技术开发型。先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即先从国际贸易入手,以此了解国外、积累经验和资本,然后再考虑在海外搞直接投资、办生产加工等企业;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这样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两方能力和两个市场,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搞独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搞跨国经营,不能离开劳动力这

9、个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然后再国外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再在资本和实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后,着力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与经营;先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的重点放在拉美、非洲等落后国家,然后再考虑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就集群发展而言,一方面首先在国内实现中小企业集群或国内民营企业之间的集群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区域式集群,以迅速提高我们的跨国经营实力。就战略实践而言,实践中依据企业的状况有多种选择,在企业成长模式选择、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组织结构选择上表现出多形式。从成长模式看,可以是规模经济型、链节优势型、技术资源型、销售资源型或者是其中

10、的组合或者是其他一些创新模式;从市场进入方式看,更是形式多样,在出口、许可贸易、直接投资、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中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从组织结构的选择看,要依据企业跨国经营的程度对接组织形式。比如,国外办厂自己营销自创品牌海外子公司或全球型网络组织,国外办厂他人营销贴牌生产海外子公司,国内生产他人营销贴牌生产国际业务部,国内生产自己营销自创品牌出口部或国际业务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有以下几种模式:在国外投资建厂或买厂的模式 国内生产、大进大出的模式 国内生产、国际经销商采购的模式三、三、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准备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准备从宏观层面上,国家首先应具备战略意识,明

11、确政府在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位置。4政府应主要发挥指导、调节、协调的作用。政府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一个和国际惯例接轨、相对宽松的政策体制环境。第一,政府加快自身职能的转变,使企业真正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国际惯例经营。国家和企业都要改过取得集中管理体系,建立分权的管理结构,以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需要。只有真正做到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才会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跨国公司。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侧重于为当地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积极制定、形成有利于跨国经营的政策、体制。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简化审批内容和程序;建立国际投资企业的事后监管体系;积极鼓励民营

12、企业跨国经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和多变的投资协定,保护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等等。从微观层面上,要使我国民营企业达到世界及跨国公司的水平,一方面,我们应向跨国公司学习,树立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管理的理念,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跨出国门必先经过“四化”:合理化、集约化、集群化、国际化。即企业必须做好、做强、做大、做壮。首先做好合理化,即把民营企业做好,加强管理、练好内功。 。也就是只企业能够合理运用人员、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等各种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实现集约化把民营企业做强。集约化就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并通过适当的组织管

13、理来取得最优的经营绩效。企业现在要扩展到上游、下游,组成整个供应链,把整条供应链优化才能真正把企业做强。第三,实施集群化把民营企业做大。集群化就是企业之间为增强竞争能力及适应环境变化而以各种方式实现的联合。这种联合包括:企业并购、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企业网络。我国民营企业实现集群化的道路应该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在坚持自愿和互利的研究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优势互补协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组建,而不应当受到地区和行业的限制。第四,有效进行国际化把民营企业做壮。在“四化”实现过程中,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分工大链条时要及时吸收并积极创新,为我所用,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培养我国的优秀人才,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制约的问题。参考文献:(1)季永伟.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特点分析.商业现代化.2006 年 25 期5(2)郑修敏.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创新的机制和途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 年 3 期(3)郭铁民 王永龙 俞姗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