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9322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退有进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有退有进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 25.3 万平方公里,辖 1 区 7 旗 5 市,总人口 272 万,共有 41 个民族,是典型的边疆地区、原生态地区、民族地区和经济后发地区,既有资源富集、环境优美、地广人稀、蓄势待发等优势,又面临生态脆弱、发展粗放、基础薄弱等制约。如何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实现呼伦贝尔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一、呼伦贝尔科学发展的优势条件只有结合实际,准确、清醒地深化对市情的再认识,才能找准科学发展的路径。(

2、一)发展的优势条件独特。呼伦贝尔具有独特的资源、地缘条件,拥有许多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呼伦贝尔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宝库,具备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海拉尔盆地、得尔布干成矿带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煤炭探明储量 1000 亿吨,石油预测储量 10 亿吨。特别是呼伦贝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达 317 亿立方米,煤水组合条件较好,适于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二是地缘优势。呼伦贝尔西接中俄蒙矿产资源富集区,东临制造业发达的东北和环渤海矿产资源需求区,占据得天独厚的有利区位,境内资源与境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必将使呼伦贝尔成为东北以至国家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基地。三是后发优势。 “欠发达、

3、欠开发”的特殊市情,蕴含着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以及组合良好的能矿等宝贵资源,具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二)发展的政策条件优越。呼伦贝尔正面临一个难得的综合机遇期,享受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多重优惠政策,特别是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把呼伦贝尔确定为国家大型煤电化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呼伦贝尔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和更为广阔而可靠的市场空间,这种投入和需求的双向拉动,使呼伦贝尔面临的发展机遇更为现实。(三)发展的约束条件严格。呼伦贝尔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生态屏障作用突出,各方面对呼伦贝尔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非常关注,要求很高

4、。同时,呼伦贝尔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所有这些就决定了呼伦贝尔发展的要求比其他地区更高。二、呼伦贝尔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纵观呼伦贝尔的发展历程,曾一度把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和资源供给作为发展的优先选择,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这种发展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索取过大,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我市应该完全保护起来,不能进行任何开发,从而使呼伦贝尔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 2004 年内蒙古自治区

5、党委、政府提出“呼应东北振兴、支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的要求以后,市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明晰了呼伦贝尔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一)通过毫不犹豫地实施“退” ,赢得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退” ,就是恢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退耕。2005 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退耕 305.8 万亩,其中 300 万亩是在国家没有任何补贴情况下完成的。二是退牧。2005 年至 2008 年,累计完成退牧还草 1830 万亩,年均禁牧 450 万亩,休牧 3800 万亩。牧区牲畜数量由 2004 年的 566 万头只

6、减少到 2008 年的 491 万头只,减少 13%。三是退“伐” 。全市森林采伐量从“天保工程”前每年采伐 500 万600 万立方米降为目前 225 万立方米,生长量每年大于1000 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增加 8154 万立方米。四是退“小” 。就是关停落后小企业,几年来,共关停 458 个小煤矿、8 家小火电厂、3 户小水泥厂、1 户小钢铁厂。(二)通过科学理性地实施“进” ,赢得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进”就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原始粗放的种养业中解放出来,从对森林、草原、耕地的过度索取中解放出来。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发展主体,目前已有神华、

7、华能、大唐、鲁能、中集、大庆、华润、伊利、中国黄金、东方希望、海航旅业、香港金新、瑞士雀巢、德国博世等 20 多家大公司入驻呼伦贝尔,构筑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能源、化工、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了更大的经济优势。二是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总产量从 2004 年的 19 亿公斤增加到 2008 年的 45 亿公斤。牲畜总数由 2004 年的 1148 万头只增加到 2008 年的 1447 万头只,其中,农区由 582 万头只增加到 956 万头只,增长 643。计划用 5 年的时间,治理呼伦贝尔沙地 500 万亩,基本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漠

8、化扩展趋势,今年全市已自费投入 15 亿元治理沙化草原100 万亩。三是推进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原生态民族风情和原生态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的独特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贸易物流业。着力打造“少少”儿童合唱五彩传说和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等五张文化名片,延展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四是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满洲里,全面扩大新型边境区域合作,入驻我市的一些大企业在利用俄蒙资源上取得新进展,赤塔诺永达拉果铅锌矿投入资金 12 亿元完成了矿山规划设计,年处理矿石 1000 万吨规模的别列佐夫铁矿正在建设中,蒙古塔木察格油田 2008

9、年生产原油 14 万吨。(三)通过“退”与“进”的辩证施策,赢得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随着“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深入实践,几年来,呼伦贝尔在退耕、退牧、退“伐” 、退落后小企业方面虽然减少生产总值 27 亿元,但通过再造发展优势增加生产总值404 亿元,使全市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初步形成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三生统一”可喜局面。2008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6327 亿元,是 2004 年的 25 倍,年均增长 196。财政总收入完成 10012 亿元,是 2004 年的 36 倍,年均增长37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63 亿元,是 2004 年的 27 倍

10、,年均增长 30。今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全市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 268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6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 392 亿元,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后增长 181;地方财政支出 615 亿元,增长5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 83 亿元,增长 2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 173 亿元,增长 14;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分别完成 6631 元和 3281 元,增长 15和 37。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谐的发展氛围,充分说明“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经受住了检验,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法宝,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

11、坚持下去,到 2012 年,全市生产总值就会达到 1700 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300 亿元,经济增量部分占到全自治区增量的 20左右,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呼伦贝尔科学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是呼伦贝尔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第一,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立足点。呼伦贝尔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到 2015 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布局,把散居在环境脆弱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人口向产业园区、基地集中转移,对

12、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设立“生态无人区” 。二是坚持重在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加强重点工程建设,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三是坚持党政主导。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投入机制和协调机制,切实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第二,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结合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农牧林区建设、新型边境区域合作、新型服务业发展,切实通过“四进”增强地区实力,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不搞“遍

13、地开花” ;坚持“技术先进、规模合理、效益突出、环境优化”的原则,扩大择商选资,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增量带存量,积极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第三,要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落脚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实施“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 ,努力使各族群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有一套舒适的住房,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素质,有一个愉悦的心情,统筹解决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努力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实施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族群众危草房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民族地区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在共建和谐中凝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