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848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史常识10-古代的商业活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史常识 10-古代的商业活动.txt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 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 文史常 识-古代的商业活动古代的商业活动商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发展曲 折、形式多样,对当时的社会生产产生过巨大影响。一、商业发展概况商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古代,早就有神农“日中为市” 、 “祝 融作市”等传说,但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以证实.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种资料考察,至迟 到商代,正式出现了商业。商代和西周,商业的基本类型相似:其主要商品为供奴隶主贵族享用的奢

2、侈品和奴隶;以 海贝、铜贝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已从整个商品世界中独立出来,并在商品交换中广泛使 用;官府控制主要商业部门,实行“工商食官”的官商制度;民间商业处于从属地位,但已出 现了一个独立的商人阶层。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商业出现了第一次大繁荣。其时, “工商食官”的格局逐步被打破,私 营商业迅速发展, “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墨 子贵义).由此产生了三致千金的范蠡、家累千金的子贡等巨贾富商。城市商业日趋兴盛, 各城市出现了鬻金、酤酒、贩履、卖兔等店铺;指定的商品交易区有了相当规模;黄金开始发 挥货币的功能,并逐步成为具有支配作用的主要货币。 秦汉至隋唐五代

3、,我国商业在曲折变化中缓慢发展,没有出现明显的质的变化。秦朝的统一本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秦所奉行的抑商政策却使商业的发 展受到很大限制。汉代大力推行的禁榷制度、土贡制度、官工业制度,更使抑商政策系统化、 制度化,从而极大地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商业受到很大摧 残。虽然南方商业有所发展,但从总的方面看,商业处于衰退的境地。隋唐五代时期,商业 逐渐复苏,并走向繁荣。此间,南方城市商业发展较为迅速;各地交流商品种类大为增加, 糖、茶等新商品进人市场;手工业产品所占比重提高,瓷器成为大宗商品。由于政府实行盐 酒专卖,以及大搞掠夺性的所谓“和市” 、 “和买” 、

4、 “宫市” ,私人经营业的发展仍有相当阻 碍。宋代以降,我国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农业商品品种增多,有更多的商品粮、农产手工 业原料、其它经济作物进人市场;市场逐步向农村深人,镇市商业兴起;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商业资本向生产转移的现象,出现了资本主义家内工业的最初形态。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曲折中逐步发展,商业领域中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的包买商 “帐房” 。 “帐房”除了自己雇工生产外,还把原料分发给其他手工业者,收回成品,发给工 资。帐房商人集商人与工场手工业主为一身,它一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商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现象。二、市场形式的变化先秦至隋唐,我国的城市都设有固

5、定的商品交易地点,称之为“市” 。市与坊(居民点) 分开,四周有围墙,按时开闭。市内的组织有一定规范。如汉代长安市区有按所卖商品类别 区分的列,或称列肆;各列肆间的道路,通称为隧。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说:“九市开场, 货别隧分” ,即是描绘的这种状况。市内有市政官居,称为市亭,或旗亭。市亭都是高楼重 屋、并高悬旗帜,以为标志。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唐代“市”有所发展。一方面,市逐渐普及,中、小县治都有了市。杜甫在盐亭县 诗中说:“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 。可见,偏远的山区县也有了市。另一方面,市逐步突 破了开闭时间和设置地点的限制。唐中叶以后,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夜市。王建夜

6、看扬州市 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杜荀鹤送人游吴诗说:“君到姑苏见,人 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可见,苏州、扬州都有夜市。在离州、县城较远而 交通便利的地区,还出现了经常性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草市,以及称之为“行市”的定期商业 大集市;在农村村落间也出现了定期交易的小市,如所谓的墟、亥、集、庙会等。唐朝统治 者虽曾规定“非诸州、县不得置市”(唐会要卷 86),但商业的发展,终究要突破人为 的限制。宋代坊市分区制度被彻底打破,市场的地域和时间限制被取消。北宋的都城汴梁,城内城外 遍布商店,商贩叫卖,串巷走街。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沿街叫卖羊肉、头肚、腰子、 白肠、兔

7、、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香药、果子的,有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 动使铜铁器、衣箱、磁器之类商品的。 北宋以后,坊市分区制度不复出现。从坊市分区到随处经商,是中国市场制度和市场形式的 一次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有重要影响。三、商业行业组织行业,即工商业种类。 “行”的名称,古已有之,实行坊市分区制度时期,按照市场管 理规定,人市交易的货物,须按其种类在同一地点销售,因此,某同一商业种类,即被人们 称之为某行。唐代市内营业的商业种类增多,除了传统的主副食品、服装衣料、农具、文教 用品、日用品、交通工具、药材、奴脾买卖、牛马买卖、玉器珠宝、丧葬用品等行业外,行 业

8、,如邸店、车坊等。由于行业增多,新出现了各种服务性分行细密,唐人笔记或史籍中, 常有一百二十行、二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在行业发展的状况下,唐代出现了以“行”为名的商业组织。这种商业组织是政府引导 之下的有意识的同一地点同类商业的联合。行有行头,称“行首” 、 “行老” 、 “行人” 。其主 要任务是处理本行内外事务,承办政府分配的任务,决定行户人会,进行同业的宗教活动。 对于同行人员的营业活动,不加约束,听其自由。宋代商业行业组织更趋严密。由于政府为 便于征调商人徭役,强制经商者必须“投行” ,以及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组织起来,行业 组织迅速发展。宋代商业行业组织,多数以“行”命名,也

9、有称作“团” 、 “市”的。吴自牧 梦梁录卷 3团行条记载:“有名为团者,如城西花团、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浑水闸誊团。又有名为行者,如官巷方梳行、销金行、冠子行、城北鱼行、城东蟹行、姜行、 菱行、坝子桥鲜鱼行、州北诸行、候朝门外南诸行、南土北土门菜行、横河头布行、鸡鹅行。 更有名为市者,如炭桥药市、官巷花市、融和西坊珠子市、修义坊肉市、城北米市。 ”宋代 各行都有行老或行头,为一行首领,负责代表本行处理一切行外交涉事宜,以及安排同行间 的共同活动。各行都有一定的接洽场所,行都有其特殊服装,凡有交易或雇佣,供需双方皆 于一定时间会集行的所在地,或其它指定场所,称之为“上行” 。各有其传统的

10、活动和经营 方式。明清时期,商业行业组织的性质仍同宋代一样,但组织形式有所发展,除了原有的“行”外, 出现了会馆和公所。会馆和公所是地方性的商业组织,具有同乡会性质。地方性商人集团又 形成行帮,比较有名的行帮有:徽州、山西、江苏、浙江、广东等。行帮的封建性相当强, 各有帮规,所运销的货物都有固定的地区、商埠。清代行帮尤为兴盛。四、国内各民族间的商业往来和对外贸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由来已久。秦汉以降,各民族间的贸 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原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间的商业交往,主要采取的是在官府监督控制下的互市形式, 双方以实物交易,互通有无。中原地区引进的主要是马匹、珠宝、香料等

11、,输出的则是丝织 品、瓷器、铁器等。宋代为加强对互市的监督管理,专门在京师设立了榷署,又在规定的互 市地点设榷场,强调一切交易需在榷场内进行。商人须纳税,交付牙钱,领得凭证后,才能 进榷场交易。榷场的管理相当严格,有关货物、数量、交易方法等都有限制。在对外贸易方面,汉代以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契机,真正有了一定规模的发 展。汉代对外贸易由大鸿胪主管,凡人境外商俱由大鸿胪负责接待。唐代,中国成为亚洲各国商业往来的中心,对外贸易十分兴盛。当时不少外国商人侨居 我国,直接从事贩运丝绸,买卖珠宝等商业活动。唐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蕃坊,让外国商人 聚居。蕃坊中“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

12、“(萍州可谈)。为了加强对 外贸易的管理,唐代还专门成立了市舶司。市舶司掌管蕃货、海舶、征榷、贸易等事,设在 广州,亦称“监舶使” 、 “押蕃舶使”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南宋时,与中国通商的国家达五十多个,进口商品多 达二百余种。为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北宋除保留广州市舶司外,又陆续在杭州、明州、 泉州、密州增设了市舶司。广州、杭州、明州市舶司,贸易额较大,当时合称“三司” 。南 宋时又在秀州、温州、江阴军三处增设市舶司,但贸易额不大。元代海上贸易繁盛。泉州 “号为天下最” ,超过广州,而在海外贸易中占首要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两代,封建王朝实行闭关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的生机,

13、使对外贸易 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倒退。明代,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居民出海贸易;一方面实行所谓 朝贡贸易制度,即开展官方之间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贸易。由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人 们只得私下进行海外贸易,因此,明代走私贸易兴盛。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以前, 严格实施“非系贡期,概不准贸易”(圣祖实录)的政策。康熙二十三年后,直至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仍有严格限制,但已容许有一定限度的自由。此间,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 州,并由“公行”专理。公行为清政府特许的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初称“洋货行” ,后简 称“洋行” ,又称“十三行” 。原属牙行性质,后扩大了业务和权限,负有承保和缴纳洋货税 款、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有对外贸易的特权。为了安顿来华外 商,清政府还实行了商馆制度。商馆是外商来华贸易的指定住所,房屋为公行所有,年纳租 金若干后方可居住。外商在商馆须受清政府委派官吏的管理和监督。在公行贸易期中,中国进口商品以棉花、布类、羊毛织物、鸦片、香料等为大宗,出口 商品以茶、绸缎、丝、土布、砂糖等为大宗。这时,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 18 世纪后期,外国列强大批向中国走私鸦片,才导致巨额白银流出。1840 年,鸦片战争发 生,外国列强相继人侵,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此,我国的商业发展发生了 重大变化,对外贸易也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