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牛仔裤的变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8106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牛仔裤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牛仔裤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牛仔裤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牛仔裤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牛仔裤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牛仔裤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牛仔裤的变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蓝色牛仔裤外国语学院 11 级教育英语一班彭慧靓摘要:牛仔裤如同其它服饰一样,在时装潮流的漩涡里面不停旋转着,经历着起起伏伏.根据牛仔裤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的状况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时期。19 世纪前期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真正地解放自己,把新的观点完全表达出来。1906 到 1920,牛仔裤被用来表现自己的性格,被称为“美国象形文字” 。1937到 1945,单宁布在另一种媒体里、在照片上,成为焦点,并且以新的方式有所“转变” 。1950 到 1965,牛仔裤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化和性欲化的人物特征。关键字:牛仔裤、性格、转变、差异化、性欲化中世纪后的西方服装文化是一个不断创新、进取的文化

2、,标新立异被认为是一种时髦,因而一种风格不断被另一种更新的风格所取代,服装的形式的变化层出不穷。西方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的态度对待服饰。服装在西方常被看做是人体艺术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剪裁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反映。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给服饰形态以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许多着装样式根据

3、时代的脉搏而变化。在服装款式造型的法则上,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灵感,常采取自由、拟动、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立的手法等表现手法。西方人把自己看成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在服装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的人体之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自然规律。西方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剪裁的服装,无论挂在衣橱里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反映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将服装视

4、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天之间,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个人本位的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西方的复杂张扬个性、崇尚人体美。反映到款式上,各种适合人体的收腰、隆胸等设计比比皆是,服装的廓型属体形型。男子着上衣下裤的套装,女子着上下连属的裙装。裤子或裙子?这是个问题!这类带有挑衅意味毫不让步的问题从莎士比亚时代起就一直、而且必定涉及是与非。裤子或裙子?这是今天的青年所提的问题。在这特别的青少年时期,这件挑衅的裤子正是蓝色牛仔裤,而一旁课供选择的裙子,则成了所有女性服饰的缩影。在这个出自 1959 年的段落里,牛

5、仔裤被说成是一种挑战其使用者青少年身份的“是与非”的标志,牛仔裤因此被使用在一种以特殊方式表现个人特色的自我实现上,并且在性别和团体属性上有所区别。看看我们自己或这个全球化世界里的或近或远的城市街道就能立刻明白,我们穿牛仔裤是为了能从人群中突显出来,不被认错,同时它能使我们悄然淹没在人群中,不被注意;我们穿牛仔裤,为的是能以轻松又不拘泥于既定的意义与传统模式的模样出现,为的是把自己的故事与冒险用形象呈现出来,为的事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别人、和自己理想中的我或偶像的身体之间有共同之处,或者是为了以男性或女性的姿态表现的特别性感。所有这些借由蓝色牛仔裤极尽表现出来的潜在性证明,活在 20 世纪的我们明

6、白了我们是谁,我们身在何处,我们借着寻找图像和商品,把他们加以消化而形成自我得图像。我们通过在一样东西、一件细节、一张图像中寻找安身之处的方法,创造我们自己的人格。19 世纪前期,由于人们可以重复购买重复生产的牛仔裤相同的尺寸、相同的系列编号、相同的小牌子、相同的装饰和相同的布料品质。穿着它们可以既“时髦”又“合时宜”地一再以新的姿态出现。穿着它们与其他也具有这个系列产品特征的身体在一起时,人们可以潜入人群中。另一方面,蓝色牛仔裤也矛盾地开启了“个体化”的可能性,它们让男性穿着者(后来也有女性穿着者)成为不会认错的“出众之人”,自人群中突显出来。身为牛仔裤的穿着者,人们可以发表对工业化时代的信

7、仰,潜入一群相同的人里,同时又从这群人里突显出来,因为自己完全是独特的自己。穿牛仔裤所带来的新姿态阐述的是一种新的存在形式。连穿上蓝色牛仔裤也与新世界,以及与他们自己对无边未来的幻想结合到最紧密的程度。穿着这些牛仔裤,他们可以是“新的”和“赤裸的” ,可以没入人群,让人看不见,同时又以独特之姿从他们当中突显出来,他们可以发表对未来和进步的信仰,却又是“原始的” 、 “永恒的” 、和“自然的” 。穿着它们,他们可以从所有旧世界的强制和迫害中真正地解放自己,而把内在和外在的贫乏经验,就“新的”观点“完全”表达出来。同时,他们能以独特的方式与旧世界的传统相连接。大约从 1907 年起,喜爱搞怪、恋物

8、癖、奇装异服、不对称造型或者马戏团节目服装,全部都渐渐被性格表现所取代。牛仔裤和单宁布工作服被纳入正在为自己下定义的特殊“美国的”电影语言“美国形象文字” 。这些衣物因此成为新普通人或新普通女人的性格装扮的元素。在电影纽约摩天大楼中,单宁布工作服就和男性无产阶级分子这一特定的身体相结合。这些被崇拜的工人演员通过单宁布工作服以几乎“自然的”方式被包含在电影的布景里。单宁布因此成为“美国性”的标志,同时变成混乱大都市里“个人”的痕迹。根据以单宁布服装为特征每个人阐述的虽然是“美国的”经验,然而也是“一般人类的”经验。根据在电影里的角色,观众也能在电影院的黑暗中仔细探究自己的自我,全神贯注于内在的沉

9、思,而让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的“美国的”存在式。所以,身穿单宁布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一个枢纽或交叉点,这个交叉点一方面介于电影、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战略之间,另一方面又介于停留在黑暗电影里的观众的冥想之内。在第一次大战期间,美国人以穿牛仔裤表示团结。单宁布工作服被女性穿着特意地表现为证明与战斗部队的团结,已及同意与战时经济合作的一种象征。单宁布在此点出一种“真实民主” 、 “洁净”和“效忠祖国”的态度。虽然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从战略的角度看,这些女性是被强迫接受这种衣服的,不过她们还是很骄傲的穿上它。这显示连地位最劣势的群体,至少是在短期之内,都愿意她们赞成的态度。牛仔裤也被当做“反流行” ,而且被

10、一些视自己为“反文化”的人当做特征。它们代表的是一个反抗压迫(如女人被男人压迫、乡村被城市压迫、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压迫) ,反抗消费主义、贪污和疏离而团结起来的团体。在这一时期,单宁布工作服已经是“可敬的” , “可教育的”穷人和勤劳的工人的注册商标了。失业、仓促迁徙、贫穷、饥饿和广大地区贫穷化,这些醒目特征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社会在 19301941 年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所经历的,它是除了内战和越战相关事件之外美国历史的重大创伤。浮雕般的的构成、折痕、有细微色差的褪色、磨损、缝线和补丁的牛仔裤与其他材质,像是和木屋的木头纹路或织上大花纹的棉布相比之下,单宁布的布纹更显突出,所以这些“单宁布的

11、肖像”让人想起贫瘠的“美国”风景的抽象照片。单宁布这时在另一种媒体里、在照片上,成为焦点,而且以一种新的方式有所“转变” 。在这一时期,有关穿着单宁布的每个人的不同解释出现在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区域和范围里,它们或许彼此会互相冲突,不过也同时也互相证实和巩固彼此。即使我们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单宁布的持续性也很明显。单宁布持续地表现在这特殊的历史情况下,本身就已经充满启发性,而且可被评价为一种“标志”或“指示” 。单宁布的引用,在美国 30 和 40 年的危机情况里启动了一连串的意蕴:色欲、性潜力与神话的“美国”在 1942 年后政府机构的宣传广告里出现,在拓荒电影制作的祖国里有一个充满人权自由发

12、展、民主和进步的乌托邦新生活。当然这份坚持不懈不是通过自然法则而产生的,而是证明了在危机与战争的时代里,紧密与美国联系在一起的重要价值激烈奋斗过而且是因为在这段奋斗过程中,加入了对现有情况的处理所作的各种不同社会与经济的选择。1950 到 1965 年期间,牛仔裤被视为身份的认同朝欧洲扩展,主要通过好莱坞里的电影明星以及所谓的“好斗分子”和“同性恋者”的次文化内所强调的吸收感受。二次大战后,他们把蓝色牛仔裤变成他们自己异端式的宗教信条与影迷身份的象征。50 年代电影明星的牛仔裤外型在这个新环境里传达了一件肯定的事,就是所反映的电影是定位于美国的。牛仔裤在此同时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化与性

13、欲化的人物特征,特意强调回归自然的特质。有文章如此写道“蓝色牛仔裤蓝色牛仔裤法则就是要这样除了耐穿和洗白之外,最主要还必需有一样就是:紧、再紧、还要再紧一点。为什么?啊,这就是属于它们某些很难定义的东西。 ”这文字的目的在于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急于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和“真实的” 。在 50 年代的图像世界里,穿着牛仔裤的人是“自然的男孩” ,而詹姆士.狄恩通过电影成为这个“自然的男孩”最令人渴望的化身。在他的电影里,牛仔裤被表现为解决性向和社会危机的工具。电影养子不教父之过将蓝色牛仔裤突显为社会群体属性的特征,例如作为“男人”坚定的“性别”身份属性。因此缺乏牛仔裤变成被社会排除与不坚定的和

14、女性化的男性标志。而玛丽莲梦露身着牛仔裤也在好莱坞电影里被性感化。这些电影明星共同以牛仔裤穿着者的身份来驳斥社会传统和规范,而且具体表现出有“性冲动” , “原始的”内在。在次文化的风格表现中,蓝色牛仔裤被呈现为重要符号而意义在于,它也有可能因此造成一种为达谴责目的而形成的认同。比较跟随主流意识的父母、校长、某些社会学家或青少年也将蓝色牛仔裤视为其穿着者的偏差标志,或视为普遍文化流失和道德沦丧的标志。在西德,蓝色牛仔裤里隐藏的同性恋愿望和幻想也曾一度被表现出来。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牛仔裤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街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牛仔裤,它们在某一程度上能反映出穿着者的性格,但是它们身上曾被赋予的某些特质已经被淹没了。即使我们不在相信我们穿着这些衣服能主宰我们周遭的环境,我们最后仍会再去寻找适合我们时代的服装。我们心里很清楚,服装师关于鉴赏力的工作,我们以这种方式和某些人结合在一起,以示和其他人有所区别。在牛仔裤的变迁中,我们也几乎能够看到一个社会的变化过程。参考文献:牛仔裤 、 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 、 服装、服饰、礼仪 、服装心理学 、 服装选择与个性美 、 服装与创意 、 外国服装艺术史 、西方服装史 、 现代牛仔裤系列服装 、 新编中文服装史 、 中西服装史 、中西服装发展史 、 国际最新流行都市牛仔装 、 西方文化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