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8087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续数十年、 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涵盖农 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土 地政策体系作支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并需要 继续坚持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但是,也有一些农村土地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必 须进行调整和改革。归纳起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要点有以下十 大方面。第一,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

2、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 度基础。家庭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经营的最基本形式。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 包经营权,奠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承包地,是农民重要的基 本生活保障来源,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这一基本制度已经在 宪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上得到严格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今后,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已经赋予农民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对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要从合同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逐步 建立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专业化属地

3、化规范化的城乡土地统一登记管理体系,并完善土地承 包经营权续期制度或者实行无限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按照物权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 更为彻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 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规范农地流转,保障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 地位和自主决策权,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进程,在农民自愿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 上,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和适度集中,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 利的原则,通过农户和龙头企业自愿签订产品合约和要素合约,发展龙头企业+农户

4、、龙头企业+农 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在必 要的情形下,可以发展龙头企业受让农户承包地、雇佣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完善农村土 地登记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开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市场,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 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强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第三,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 地少,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人口数量

5、还会继续缓慢增长,保护耕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政策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世界上最严格的 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通过缴纳相 关税费,专项用于耕地整理开发以补充耕地。对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 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和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基地等在内的耕地, 在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等方面要继续

6、实行严格管理。第四,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 的公正补偿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延续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国家统一征收 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当然,由于征地 制度改革涉及耕地保护、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公益事业、农民权益、政府利益等诸多方面,因此 只能渐进推进。近期,应重点修改完善征地补偿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和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办法,切 实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从中长期看,理顺农地转用中的经济关系,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公正补偿,需 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缩小征地范围,将土地征收严格限定在

7、公共目的,并在发展农用地 内部流转市场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同时,适度开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经营性农地转用市场, 形成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为公共目的的土地征收补偿提供客观的市场参照,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区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 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第五,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带乡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 场。我国以国家和集体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与城乡企业、居民的身份相挂钩,依赖城乡分割管 理的路径形成了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上的双轨制和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包括乡镇企业用地 和农民宅基地等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

8、流转长期受到限制,直接阻滞了生产要素在城乡 之间的双向流动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加快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 制度,开通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才能吸引城镇企业和居民投资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式发展。今后, 从统筹城乡土地政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在制定和颁布物权法,明确界 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对于经营性集体建 设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创设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允许其与国有出让土地 使用权具有同等效力地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对于农村公益性用地和农民无偿取得的宅基地,可 比照国有划拨土地设立集体划拨土地

9、使用权,在交易许可管制下对其进行市场准入管理。第六,调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 体系。在我国现行土地价、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 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以土地出让价款和费的形式取得的多、以税收形式取得的少;在分配上, 绝大部分土地收益集中在市、县级财政,中央、省和乡村两头得到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 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 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驱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 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

10、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 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 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完善有关15%的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规定, 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开发;设立土地保有环节的不动产税种,全面完善不动产税制,支持乡村基层公 共财政;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建 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和风险备用金等的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 第七,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用地整理

11、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 生产、开展国土整治、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农用地整理通过对沟、渠、坎、田块等 进行工程治理,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一般能够 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改良土壤,能够提 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能够有效

12、改善农业生 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农用地整理,无疑将是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 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八,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目 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总体上保持在180平方米左右,东、中部地区一般在120-250平方米, 西部地区在150-400平方米,山区和牧区更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 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

13、,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 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总之,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用地整理的认同感和 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结合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撤村建居、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等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置换、土地权属重划、土地规整以及废 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纽带,优化建设布局, 促进人口适度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发展公共公益事业,改善

14、农村人居环境。 第九,强化 对城乡土地用途的统一管制,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 土地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各类用地矛盾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来统筹协调, 土地政策只有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并保证规划得到有效实施才能落到实处。在逐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城乡土地登记、统一城乡财产税制、统一城乡人口户籍登 记的情况下,城乡土地由分割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体系,实行城乡土地用途的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在编制和完善区域性国土开发规划、国家和省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加强宏观和中观层次的空间规划管理的同

15、时,要特别重视编制和 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加强微观层次的空间规划管理,使各类空间规划在 编制、修改、审批、执行等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同时要加强公共参与,积极吸收农民群众参 与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等过程,在农村树立按照规划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新观念。第十,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有序转移就业的社会安 全保障机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要转为建设用地, 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全部或部分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妥善解决好这部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保障问题。在这方面,政

16、府首先要采取积极的农民转移就业促 进政策,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等,鼓励和帮助失 地农民实现非农化转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跟进完善救济、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在 土地政策方面,考虑到农村失地少地人口的土地保障很难通过村集体内部多数人同意的土地调整来 实现,因此,应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农民集体内部决策主导的失地少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制 度,通过加强管理,保证将土地整理开发形成的新增土地、未发包的可利用土地、预留的机动地、 交回和收回的承包地等优先安排给新增人口和失地少地的农民,保证以农为生的人口都能拥有基本 份额的承包地;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非农就业安置渠道, 为农民进城居住提供住房保障。 (王小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长沙买房网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