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596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王爱明来源:本站 | 时间:2009-01-21 | 文章点击: 41| 评论:0 条| 字体:大 中 小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学习活动提供给教师的只是教育内容,是活动的素材点,是提示,而不是教案。要把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过程,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再加工和创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读出教材内容的内涵、背景及相互关系,才能在实施中得心应手。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些探索,有一些体会,现与大家分享。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角度呈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同一个教育内容可以用

2、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展开教学过程,切忌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某一内容点与相关主题的关系,分析其在主题中的意义,把握其内容实质。 例 1:小班“娃娃家”主题中有一首儿歌:“布娃娃,布娃娃,大大的眼睛,黑头发。我来抱抱你,做你的好妈妈。”我们在分析这首儿歌时,不能仅仅接受表面的语言信息,把它看作是一个语言教材,还应看到它承载着情感体验的核心经验,渲染了孩子与妈妈的浓浓亲情。所以,在组织活动时,我们不能拘泥于字、词、句的练习,而应把儿歌与主题的内容要求紧密联系起来,领会儿歌所蕴含的多种经验价值,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 例 2:小班“娃娃家”主题中有这样一个内容:熊妈妈很早起

3、来干活了,小熊还在睡觉。小鸟唱,叽哩哩;小猫叫,喵喵喵;小象走过来,咚咚咚。熊妈妈回来带来烘山芋,放在小船鼻子前,闻一闻,“妈妈好香”,小熊醒来了。“活动提示”是:做“小熊醒来吧”的游戏。在这里教材只是作了提示,至于转变为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完全可以创造,不必依样画葫芦。于是,有的教师把它变为以看图说话为主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把它变为以欣赏音乐为主的活动,让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音乐形象建立联系,用音乐形象来再现教育内容;还有的别以游戏“什么动物走过”的形式展开不同的教学形式都以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为基础,抓住“妈妈与孩子的亲情体验”这条核心主线,呈现出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例 3:在中班“有用的工具”

4、主题中有个内容点是“各种各样的刷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幼儿搜集各种刷子,观察、比较其或柔软或坚硬等特征,而且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与“嘻刷刷”音乐形象结合,尝试用形体动作表现不同刷子的特点,随着音乐愉快地想像和表现刷子的各种动态,从而进一步了解刷子的特征和用途(如,灵巧的牙刷,胖胖的锅刷,硬硬的车窗刮刷,软软的扭扭刷,等等)。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们“演绎”教材确实独具匠心。他们在体现主题核心经验的同时,呈现百花齐放的教学景象,既体现了自身教学特点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又体现了教材内容与幼儿学习方法的整合,活化了教材,活化了教学过程。教材内容能否变为幼儿的活动内容,变为游戏性的

5、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考点是从成人理解的知识概念出发,还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的思考点若定格于单纯的知识技能练习,就会不顾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灌输型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如: “牛奶真好喝”知道牛奶的营养好 “水果营养好”知道水果有很多维生素 “画妈妈”练习画人的方法 “做花车”学习做花车的方法 “我们的城市”知道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以上几个例子典型地反映了重知识技能的教育价值观,这必然导致活动呈现方式偏离幼儿的认知经验,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的含量、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

6、幼儿是怎样走进教材内容的,即幼儿是以怎样的经验基础、怎样的关注角度、怎样的情感态度与周围人、事、物产生互动联系的。教师如果以幼儿的视角走进教材内容,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就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的活动过程、学习过程。如: “牛奶真好喝”超级牛奶吧(谁来喝牛奶或牛奶送给谁) “水果营养好”水果制品店(水果蛋糕漂亮又好吃) “画妈妈”小小电脑设计师(让妈妈变得更漂亮) “做花车”花车展览会(设计、制作、评选) “我们的城市”孙悟空来旅行(新鲜事物多又多) 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于视角发生了变化,呈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后者较多地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更具价值。请看一位教师的教育反思: 反思以

7、往,我把自己的教育行为归纳为三个字,即“找”“拼”“凑”。找第一次使用学习活动教材时,我感到无从入手。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活动计划可供参考,这可怎么办?于是,我就找其他教材,将这些教材集合起来并筛选出拿来就可以用的内容安排到教学活动中。拼在设计主题活动框架时,把各学科的有关内容集合在一起。凑把教材中的每个内容都凑成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这从原先设计的主题活动“在秋天里”中可见一斑。 现在同样是设计“在秋天里”,我更多考虑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富有想像的特点,注重将成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原为幼儿的想像,即以“假想”代替“逼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在秋天里”的预设活动方案

8、 一、主题情景脉络 二、“小虫子聚会”预设活动方案 (一)设计思路 一次外出捡落叶,两个幼儿发现许多蚂蚁在树干上爬来爬去,忙着搬运食物。“原来小虫子也喜欢和大树做朋友!”幼儿对此十分好奇。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在图书区创设了一个“迷你昆虫馆”。馆内有师幼共同搜集的昆虫书籍和昆虫模型。孩子们经常聚在那里探索、讨论:“瓢虫身上有星星。”“有六颗星。”“不对,有七颗星,是七星瓢虫。”怎样预设幼儿喜欢的活动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索及表现呢?我根据中班幼儿爱想像的特点,创设了富有情景性、游戏性和创追性的活动:迷你昆虫馆、瓢虫运动会、小虫于聚会,并为幼儿预留了很大的生成空间。 (二)内容与要求(核心经

9、验点) 喜欢观察昆虫,关注它们的不同特征。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昆虫的喜爱。 (三)活动内容 1迷你昆虫馆 (1)搜集资料。师幼、家长共同搜集各种有关昆虫的图书、网络资料、模型等布置环境。 (2)区域活动:天天看昆虫网站。 (3)区域活动:瓢虫 DIY(见教材第 50 页)。 (4)好忙的蜘蛛(见教材第 52 页)。 (5)逛逛昆虫馆。 (6)动动小脑筋。如,瓢虫是益虫吗?你知道蜘蛛是怎样捕捉苍蝇的吗? 2瓢虫运动会 (1)做一做:尝试用纱巾、塑料袋等材料把自己装扮成一只瓢虫。教师提供各种颜色的圆点粘纸和本文为全文原貌 |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学习活动提供给教师的只是教育内容,是活动的素

10、材点,是提示,而不是教案。要把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过程,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再加工和创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读出教材内容的内涵、背景及相互关系,才能在实施中得心应手。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些探索,有一些体会,现与大家分享。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角度呈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同一个教育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展开教学过程,切忌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某一内容点与相关主题的关系,分析其在主题中的意义,把握其内容实质。 例 1:小班“娃娃家”主题中有一首儿歌:“布娃娃,布娃娃,大大的眼睛,黑头发。我来抱

11、抱你,做你的好妈妈。”我们在分析这首儿歌时,不能仅仅接受表面的语言信息,把它看作是一个语言教材,还应看到它承载着情感体验的核心经验,渲染了孩子与妈妈的浓浓亲情。所以,在组织活动时,我们不能拘泥于字、词、句的练习,而应把儿歌与主题的内容要求紧密联系起来,领会儿歌所蕴含的多种经验价值,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 例 2:小班“娃娃家”主题中有这样一个内容:熊妈妈很早起来干活了,小熊还在睡觉。小鸟唱,叽哩哩;小猫叫,喵喵喵;小象走过来,咚咚咚。熊妈妈回来带来烘山芋,放在小船鼻子前,闻一闻,“妈妈好香”,小熊醒来了。“活动提示”是:做“小熊醒来吧”的游戏。在这里教材只是作了提示,至于转变为怎样的教学过程,教

12、师完全可以创造,不必依样画葫芦。于是,有的教师把它变为以看图说话为主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把它变为以欣赏音乐为主的活动,让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音乐形象建立联系,用音乐形象来再现教育内容;还有的别以游戏“什么动物走过”的形式展开不同的教学形式都以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为基础,抓住“妈妈与孩子的亲情体验”这条核心主线,呈现出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例3:在中班“有用的工具”主题中有个内容点是“各种各样的刷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幼儿搜集各种刷子,观察、比较其或柔软或坚硬等特征,而且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与“嘻刷刷”音乐形象结合,尝试用形体动作表现不同刷子的特点,随着音乐愉快地想像和表现刷子的各种动态,

13、从而进一步了解刷子的特征和用途(如,灵巧的牙刷,胖胖的锅刷,硬硬的车窗刮刷,软软的扭扭刷,等等)。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们“演绎”教材确实独具匠心。他们在体现主题核心经验的同时,呈现百花齐放的教学景象,既体现了自身教学特点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又体现了教材内容与幼儿学习方法的整合,活化了教材,活化了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能否变为幼儿的活动内容,变为游戏性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考点是从成人理解的知识概念出发,还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的思考点若定格于单纯的知识技能练习,就会不顾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灌输型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如: “牛奶真好喝”知

14、道牛奶的营养好 “水果营养好”知道水果有很多维生素 “画妈妈”练习画人的方法 “做花车”学习做花车的方法 “我们的城市”知道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以上几个例子典型地反映了重知识技能的教育价值观,这必然导致活动呈现方式偏离幼儿的认知经验,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的含量、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幼儿是怎样走进教材内容的,即幼儿是以怎样的经验基础、怎样的关注角度、怎样的情感态度与周围人、事、物产生互动联系的。教师如果以幼儿的视角走进教材内容,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就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的活动过程、学习过程。如: “牛奶真好喝”超级

15、牛奶吧(谁来喝牛奶或牛奶送给谁) “水果营养好”水果制品店(水果蛋糕漂亮又好吃) “画妈妈”小小电脑设计师(让妈妈变得更漂亮) “做花车”花车展览会(设计、制作、评选) “我们的城市”孙悟空来旅行(新鲜事物多又多) 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于视角发生了变化,呈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后者较多地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更具价值。 请看一位教师的教育反思: 反思以往,我把自己的教育行为归纳为三个字,即“找”“拼”“凑”。找第一次使用学习活动教材时,我感到无从入手。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活动计划可供参考,这可怎么办?于是,我就找其他教材,将这些教材集合起来并筛选出拿来就可以用的内容安排到教学活动中。拼在设

16、计主题活动框架时,把各学科的有关内容集合在一起。凑把教材中的每个内容都凑成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这从原先设计的主题活动“在秋天里”中可见一斑。 现在同样是设计“在秋天里”,我更多考虑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富有想像的特点,注重将成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原为幼儿的想像,即以“假想”代替“逼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 “在秋天里”的预设活动方案 一、主题情景脉络 二、“小虫子聚会”预设活动方案 (一)设计思路 一次外出捡落叶,两个幼儿发现许多蚂蚁在树干上爬来爬去,忙着搬运食物。“原来小虫子也喜欢和大树做朋友!”幼儿对此十分好奇。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在图书区创设了一个“迷你昆虫馆”。馆内有师幼共同搜集的昆虫书籍和昆虫模型。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