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057570 上传时间:2017-08-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秋萍--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畅游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峨眉山是仙的世界,佛的海洋。“大江东去,佛祖西来”,大自然以它那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雕刻出峨眉山水的清秀和乐山大佛的凝重。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今约两千万年前地壳演变史上的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同时也造就了雄伟的峨眉山。峨眉山核心景区面积 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 3099 米,其地质地貌独特,生物土壤气候垂直带明显,形成繁多的动植物种类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加之人文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内涵丰富,构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幽 ”的特色,素有“植物王国” 、

2、“ 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仙山佛国 ”之称,并有“ 峨眉天下秀” 之赞誉,难怪明代诗人周洪谟在诗中赞叹: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供奉普贤菩萨著称。峨眉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 1 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内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有文献、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已有二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先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佛教的传入,寺庙的兴建和繁荣,又使峨眉山这座雄而秀的“ 蜀国仙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佛教文化,构成了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自身宗教文化

3、的浓郁气息和鲜明色彩。目前,全山有僧尼约 300 人,大小寺庙近 30 座,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华藏寺等,寺中常年香火不断,香客不绝。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遗存、神秘的佛门文化。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体现,它与这座“秀甲天下” 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全山现有寺庙 30 余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十余处)。建筑赋有地方传统民居风格,装修典雅,朴实无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论选址,设计和营造都别具匠心,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其技艺之高,堪称中国名山风景区寺庙建筑艺术的典范。 峨眉山那雄伟的山体景观

4、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共同酿造了峨眉山上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在我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接下来让我为 大家简单介绍下这四大奇观吧。峨眉山云海是由低云组成的,云海中不近不远浮露出许多岛屿,周围白浪滔滔,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这些岛屿时而化若浮舟,时而化做轮船,像是“慈航普度”赵朴初作诗曰“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浮舟”就是对这一景致的绝妙写真。站在峨眉山顶,鸟瞰“天府平原”,当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时,峨眉山宛如从头至脚逐渐披上了金色的大衣,呈现出全部的秀美身姿。北宋诗人苏东坡咏道“秋风与作云烟意,晓日律令草木姿”此即峨眉“日出”胜景。在夏天或初

5、冬的午后,峨眉山摄身岩下云层中会骤然幻化成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光环中央如透亮的镜子。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行。更奇特的是,即使成千上百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看,观者也只能见到自己的身影,不见别人。这就是奇妙的“佛光”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就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接下来说的就是“圣光”。在无月的黑夜,站在金顶上,可以见到重雾中油从不同方向飘来的无数盏所谓的佛灯光,有的像点燃的蜡烛,有的如初开的莲花,有的如流动的萤火,但伸手去抓却顿时散为无有。佛家称之为“圣光”,漂浮的圣灯有“万盏明灯朝普贤”之寓意。 接着我们参观的万年寺

6、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创建于晋,称普贤寺,唐时改名白水寺,宋时为白水普贤寺。宋太平兴国五年茂真禅师奉诏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兴六大寺庙,并派遣大臣张仁赞,携带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铜像,运至万年寺供奉。明万历二十七年失火 ,寺庙焚毁,仅存铜像未损。后来朝廷赐金修复,台泉和尚建造了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明末三次遭火灾,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又毁又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万年寺又遭火劫,除无梁砖殿外,全部被焚。现在的万年寺是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愿楼、斋堂。这座山门、弥勒殿和里面的毗卢殿、

7、般若堂,是年修的。年又重建了左边的幽冥钟楼,右边的鼓楼长廊和围墙,成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庙。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有名的砖殿。此殿构造奇巧,是仿印度热那寺形式建筑,上为半球形的穹窿顶,四方和中央有五尊塔,前后还有四只鹿子,表示吉祥。下面为正方形,所谓“天圆地方”。殿高米,长宽各米,完全用砖砌成。殿前后有门对通,殿内顶部饰飞天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供小铁佛尊。这座建筑年来,经历了级的地震次,而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砖殿里面供的是公元年茂真和尚主持铸造的铜质普贤骑象。像通高米,重吨,比例匀称,造型生动,铸工精良,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艺术的珍贵实物。再来我们看到的是

8、报国寺,它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大门上的联语:

9、“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好的,各位游客。今天的峨眉山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到下一个景点乐山大佛。现在我们来到乐山大佛景区。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 71 米,肩膀的宽度是 24 米,头的直径是 10 米,耳朵有 7 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 33 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 56 米,颈高 3 米,指长 83 米,仅一只佛足就宽 5.5 米,长 11 米,从膝盖到脚背 28 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 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

10、:“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 1200 年了。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 1200 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 4 层、9层、18 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

11、,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 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 1963 年的维修。1982 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

12、遗产。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 ,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 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