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290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之路,惠民利国之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生态文明之路,走惠民利国之道自十八大召开以来, “生态文明” 与“美丽中国” 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词汇。理性解读“生态文明” ,分析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提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现实可行性的路径选择,可以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构充满生机的美丽中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美丽中国” 一词,首先被大家广为关注是因为年上映的纪录片美丽中国 ,这是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向世人展现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独特魅力的大型纪录片。十八大, “美丽中国” 的提法无疑是一大亮点,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其一, “美丽中国” 首先要表达的内涵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之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

2、内生产总值的数值固然重要,但中国的适居程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以及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同样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由“人定胜天” 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华文化自古提倡“天人合一” 思想,全国党代会首次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 “美丽中国”是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二, “美丽中国” 强调美丽中国人。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丰富,同时,中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多。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外,还必须重

3、视整个社会的人文之美,就是塑造美丽的中国人,使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适时提出,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美丽中国”这一提法一出炉,便赢得各方关注。 “美丽中国”的内涵绝不仅囿于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是其根本要义,而其中更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 “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三重指向。美丽中国”首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4、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

5、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就生态论生态,而要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态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民度越高,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越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就不可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

6、与发展的强烈要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工业文明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7、中国虽然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中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

8、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9、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大力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强化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转变单纯追求GDP 的观念,大力宣传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广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农业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

10、开发绿色新能源节流与开源相结合,有效开发利用可替代绿色清洁新能源,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长期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但会造成物质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等问题,因此,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提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努力践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提升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节省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数量,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石油等一些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能源的可持

11、续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引导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民间环保组织最初来源于西方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广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充分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由人民群众构成的环保组织可以随时随地起到督促和监管作用,同时采用这种方式会减小生态文明建设成本,因此,政府应该鼓励环保组织的广泛建立,可以适量给予资金支持协助其健康发展,同时必须加

12、强对环保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监督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2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根本在于发展,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物质基础丽水在总结自身发展历程后认为,经济不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提高,就是最大的“不文明” ,但发展又不能走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必须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取向,加快发展生态产业。3: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难点在于农村,坚持把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作为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4 做法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动力在于改革,坚持把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山区农民异地转移、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创新”作为首要前提在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的改革创新上,丽水市围绕“在哪里发展、怎样发展” ,致力于“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5: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难点在于农村,坚持把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作为突破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