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208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来源:人民网 记者:蒋建科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通过基因枪共 转化方法导入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并经多代筛选获得能够稳定 遗传表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前景如何?记者今天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 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请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一)转基因植酸酶玉有什么作用?(一)转基因植酸酶玉有什么作用?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中大量含有的植酸磷,释放可被动物利 用的无 机磷,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 高肉、蛋产量和质量。其次,可减少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 有 利于环

2、境保护。第三,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 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的优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及配套规章规定,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 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 生物安全评价工作。安全评价按照实验研 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 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 农业部批准,20042005 年在山东省进行 了中间试验,2006 年进行了环境释放, 20072008 年进行生产性试验。2008 年 11 月申请在山东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经安委会综合评

3、价,并经农业部批准,于 2009 年 8 月 17 日发放了转植酸 酶基因玉米在山东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吗?(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吗?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和植物中广泛存在,因 此,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尽管转基因植酸酶玉 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安委会按照食品的标准进行了安全评价。食用安全性 分析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在营养学评价方面,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主要 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分、灰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 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等方面

4、,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毒理学评价方面,植酸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蛋白无毒。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大鼠 90 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在致敏性评价方面,植酸酶基因的来源黑曲霉是重要的 发酵工业菌种,在 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 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 列同源性 比较结果显示,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不具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食用安全性评价,是按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

5、 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 指南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开展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中,人类或动 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这些都是我国对转基因植 酸酶玉米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 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行了 转基因植酸 酶玉米的急性毒性、大鼠 90 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敏性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

6、群的血清交叉反应 试验、关键营养成分 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 影响。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现有的食用安全试验已充分证实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 对照玉米同样安全。因此,按照法规和安全性评 价的角度讲,不需要做更多的食用安全试验。实质等同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之一。 实质等同性的概念是安全性评价中运用的重要比较方法。但是,实质等同性原 则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安全性评价,它是构建新食品与传统对照物这一安全性 评价体系的起点和框架。该原则是用来鉴别新食品和其传统对照物的异同点, 帮助发现潜在的安全和营养问题。如果分析认为是实质等同

7、,则可认为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但是,实质不等 同不等于不安全。目前许多新的品质改良转基因产品,就是要改变或增加认为 有益的成 分,如高赖氨酸玉米,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非转基因玉 米相比,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可高表达植酸酶,以提高机体对玉米中磷的生物利 用率。针对这一差 异,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 的准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 行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急 性毒性、大鼠 90 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 敏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的血清交叉 反应试验、关键营养成分等检测,结 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

8、米对哺乳动物无 不良影响。此外,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 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 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 同样安全。(三)吃了转基因生物,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吗?(三)吃了转基因生物,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吗?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中含有大量基因, 如水稻大约含 3 万个基因。因此,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含有大量基因的食品。人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了可以消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的消化系统, 其作用就是消化这些食物,提供我们必需的营养成分。当这些富含基因的食品 进

9、入我们 的消化系统后,这些基因可以被我们的消化液和肠道微生物分解成需 要的营养成分,参与新陈代谢,而这些基因并没有被完整地吸收到我们基因组 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了动植物或微生物产品,没有变成动植物或微生物的 原因。转基因生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达到我们期望 的目标。转入的目的基因在我们消化系统中的命运与其他基因一样。因此,我 们食在用了转基因生物后,不会变成转基因生物。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带有植酸酶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在国内种 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安全的。室内外多点、多代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基因能 够稳定遗传表达。根、茎、叶中检测不到植酸酶

10、蛋白,说明植酸酶基因主要在 种子中特异 性表达。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该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 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 和异交结实率、花粉 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 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 面也未发现变化。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对该转基因玉米的 观察,转基因玉米能够向其他栽培玉米发生基因漂移,其基因漂移的可能性与 基本规律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植酸酶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 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在对植物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室内和田

11、间试验分析结果,该转 基因玉米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玉米病害的发生危害、 对玉米田蜘蛛/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和有益昆虫没有发现不利的影响;对玉米田 节肢动物多样性也没有发现不良的影响。此外,用该植酸酶基因构建的转基因酵母菌生产的植酸酶产品作为饲料添 加剂在我国已有 10 多年安全应用的历史。(四)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出口贸易会遇到(四)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出口贸易会遇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问题吗?问题吗?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所用的植酸酶基因来自黑曲霉,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 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涉及的其 它技术均有授权,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

12、对转基因产品的法规、政策存在差异。我国批准转基因玉 米生产应用后,将存在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共存的状况。为保障农产品 出口贸易秩 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进 行检测,保障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二是国内生产单位和出口企业要加强管理, 按照进口国要求生 产和出口产品。三是国内研发单位依法向相关国家申请进口 许可。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的规定,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目录内的标识制度。目前玉米种子、玉米、 玉米油、玉米粉列入了标识目录,这些产品需要标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

13、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该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 后,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 入商业化生产。第一例转基因玉米于 1996 年商业化种植,截止到 2008 年,全球有 17 个 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 3730 万公顷,占全球转 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0%。23 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玉米。已商业化 应用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有 52 个,涉及抗除草剂、抗虫性状、品质改良(增加 赖 氨酸含量)等性状。(五)、什么是植酸和植酸酶?(五)、什么是植酸和植酸酶?植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有机磷酸化合物, 在谷类和植物种子中含 量较高。

14、在植物中一般都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结合)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 结合)形式存在,称为植酸盐或肌醇六磷酸盐。这些与钙、 镁、锌、铜、铁等 二价的或三价的离子螯合后的复合物,即使在 pH34 的条件下也极难溶解,从 而降低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是一种抗营养因子。植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可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可被动物利用的磷,并且 打破其对钙、铁、锌、镁或与氨基酸的束缚,转变为可被利用的状态。也就是 说植酸酶可 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提高动物对磷和钙、镁、锰、铁或 与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这种特异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如黑 小麦、小麦、玉米、大麦、稻、菜豆、绿豆、豌豆、番茄、麸皮以及白芥菜、 马铃薯、萝卜、莴苣、菠菜、百合花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