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189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一、民事诉讼证据举证时限的理论基础对于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体现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追 求和考虑的深层依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 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 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程序运作的安定必须贯穿 于整个诉讼过程中。庭审是诉讼的中心环节,而证据是庭审的核心,当事人的讼争须围绕证 据而展开,法官的裁判也须依据证据作出。如果证据的提出没有时限规定,它可以一审、二 审和再审中随时提出,也可以被任意地推倒重来,那么,法院的终局裁决就具有了明显的不 确定性

2、,双方当事人最终的权利义务就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在诉讼中忽视程序安定而追求 实体真实的做法,往往是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在作祟。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 限定举证的有效期间,尽量减少或杜绝程序的回复和重新启动,保证程序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避免随时提出证据带来的程序动荡。随时提出证据的一种典型情形就是有蓄谋的“突然袭击 “。这种突袭策略不但违背平等诉讼原则,而且造成讼争焦点不明,程序动荡不定,既判软 弱无力,严重影响了裁判的权威性。程序的安定性,作为诉讼的基本价值,应当成为诉讼过 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受到法院的重视,有时甚至要牺牲其它的便利。(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举证而逾期

3、提出了新证据,有时可能是当事 人有正当理由不能提出新证据,但更可能是当事人出于恶意,故意不提出证据而把它当作“ 秘密武器“,期待出奇制胜。法律不能约束纯粹的道德,但可以通过约束其意图取得的法律 上的利益而加以规制。基于保护另一方当事人对预期行为的信赖,可以不再允许该当事人行 使此项权能,即禁止逾期提出新证据。通过规定超过举证时限规定而提出的证据失权这一法 律后果,诚实信用原则在此发挥了一种对当事人诚信,及时行使权利进行督促的作用。(三)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诉讼上无法确定的某种事实的存在时,对当事人产生的不 利后果。在认识和理解举证责任的问题上不仅应当把握举证责任的形式,还应当从举证责任 的内

4、容和后果上来认识。即使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如果对 提供证据的时间及逾期举证的后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举证责任也就形同虚设了。举证时 限制度正是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而设计的。它规定了当事人若不在限定的期限内举证,将失去 证据的提出权和证明权,即承当举证责任的败诉风险,由此举证责任才得以真正贯彻和落实。 而且举证时限制度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一种外来的时间上的和不利后果上的压力,能够 敦促当事人积极履行举证责任,为求得胜诉而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并及时向法院提出其所有拥 有的全部诉讼证据,为法院顺利开庭集中审理提供了充分条件。所以可以说举证责任是举证 时限制度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5、。这正符合当前司法改革的趋势-当事人主义。(四)形式真实主义。民事诉讼法中对案件事实的证明, 是对已以发生事件的回溯,虽 然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诉讼不可能无限期的拖延,因此,证据的调 查收集会受时间、空间及探知手段的限制,庭审认定的事实依据只能是拟制的“真实“,而非 原始状态的实际的“真实“,它必须符合法律的形式规定,并且受制于法律的评价。正是在这 种意义上说,“审判所能达到的只能是形式真实而不可能是实质真实。“另一方面,由于民事 诉讼法所要求的标准远低于刑事诉讼法所要求的“确实和充分“的证据标准,因此,以“形式 真实“或由“法律真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模式之选择并无不妥

6、。在西方,一般把诉讼看 成是一种竞技,那么在诉讼这场体育比赛中,双方当事人作为平等的参赛选手,法官作为公 平执法的裁判,一切都必须遵循比赛规则。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双方当事人以全部 的精力参与竞争,并且共同接受裁判,事后即使再有实力再优秀也不能改变这一结果。虽然, 这种形式真实有可能与客观真实存在误差,甚至导致人们所说的“错案“。但这种牺牲应该被 认为是保证程序整体公正的必要代价。二、 规定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规定专门设立“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一章共十五条,具体包括了举证时限的一般规 定、证据交换问题及新证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法律法规对举证时限没有明确规定与 对审理时限存在严格规定的

7、矛盾,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审结,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 院的威信,保证法律事实的效果。下面作者将就规定中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提出自己的 几点看法:第一,条款规定不明确。 规定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法院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 诉通知书时,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制定举证时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由人民法院指定 举证时限的,指定的时限不少于三十日。第八十一条规定,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 受本解释中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七十九条规定的限制。即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 件,举证时限不受三十日的约束,法院指定的举证时限,可以在三十日以内,也可以在三十 日外。本规定的立法目的应在于发挥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

8、优势,提高司法效率。但却不利于 对举证时限的统一规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审判庭、不同审判人员的用意,单从当事 人方面来看,这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而且规定中的三十三 条第三款规定,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即只规定举证时限下限,而未规定上限。这是 否意味着法官可以指定当事人在审限内的任何时候举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能造成案件 承办法官恶意地拖延案件的审理。第二, 条款间存在矛盾。 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 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其中“不提交“概念范畴不清,学理上,“不提交“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情 形:一、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有能力提交而不提交。二

9、、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因不能提交而 不提交。三、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因不知道证据的存在而不提交。是否这三种情形的“不提 交“都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话,那就不存在“ 新的证据“问题。但规定中却没有明确地将以上三种情形区分开。就第一种情形而言,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能提交而不提交,当然应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这就不存在庭审中将其作 为“新的证据“而组织质证;如果是第二、第三情形,则存在庭审中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 针对以上三种情形, 规定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 的证据,应属上述的第二、三这两种情形,即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因不能或不知道证

10、据的存 在而不提交证据的,导致在期限届满后发现才提交。既然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 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就不存在在庭审中再提交新的证据的问题。可见, 规定对“不提交“ 的范畴未加以区分,直接导致规定条款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与第四十一条相矛盾。第三,对不同类别的证据存在区别对待。 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 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经司法实践表明,此规定不 甚合理,证人证言是证据的一种,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而 不能予以区别对待,另行规定应在十日前提出申请。况且,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不受“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举证期限的

11、,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若案件承办法 官将举证时限定在十日以内,当事人又如何能做到“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呢?三、对规定的几点建议第一,具体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由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具体时限,确定一定的限 度。既然适用了简易程序,目的很明显就在于提高司法效率,而要提高司法效率,则不能单 方面地强调对当事人的约束,同时应该对审判人员自由裁量权给予一定程度的制约,否则不 但不能完全发挥适用简易程序的作用,而且易造成当事人对审判人员产生合理的怀疑。第二,应明确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不提交证据中“不提交 “的具体范畴,区分 不提交与不能提交。从举证责任和程序安定的角度来考虑,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有能力提交 证据而恶意不提交,理应视为其放弃举证权利,当事人确因不能而无法及时提交 证据的,则不能一概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而应给予其弥补的机会。最后,规定申请当事人出庭作证的期限为举证期限届满前,而非举证期限届满后十日前。文章来源:中顾法律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