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5718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沈一初 刘慈恩提要: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在当前实施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我们不得不反省教学方法的得当性。本文从发展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等数学能力入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发挥其潜能。关键词:问题意识 合作精神 逻辑思维 能力 发言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某种角度上看,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验证原理的正确性,并

2、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数学问题的探究,以实现思维的拓展,因此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数学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头表达。课堂上教师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常受到控制,课上出现机械、单一的问答,学生失去表现的意愿,形成低年级课堂热热闹闹,高年级课堂冷冷清清,毕业班课堂鸦雀无声的局面。这与当前要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极不适应。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能

3、力培养的氛围和条件。而在大力提倡“生本课堂”的今天,我们提出“三有”课堂、“三声”课堂(笑声、掌声、质疑声),这就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本文从发展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等能力入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发挥其潜能。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

4、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二、教给二、教给“善问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的方法,提高学生

5、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 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垂直平分线”分解为“垂直平分”。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2联想提问法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

6、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取决于判别式,那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的交点个数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3比较提问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一次函数图像与它的共同点和区别等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

7、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人们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误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利用机会适当增补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开放性问题并不排斥传统形式的数学题。问题是教育思想的变化,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启发学

8、生多思善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动他们去探询、去发现。一方面在数学内部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理论问题导致对数学基本知识理解的深入,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中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有进取精神.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身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真正体会到: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科学的态度、先进的技术和求实创新的精神;数学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地用

9、数学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围世界的习惯。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把学习数学等同于学习教材上已经编排好的数学命题或理论,而应该看成是中学生的一种活动,与自己息息相关,尤其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活动。也给他们提供了显示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机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