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6649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提要:本文从“教学“的含义出发,提出对“有效教学“及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讨论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加强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本土化,发扬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因此: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才能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标准和策略,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

2、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这些认识与目前许多教师,甚至研究者在还没有搞清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之前,就急于提出有效教学的两维度标准、10-15 个评价指标、5 个评价等级、8 个方面技巧,乃至分解为几环节、几步骤的有效教学法相比显然

3、清醒了许多,也更为科学。但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厘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一、对“有效教学“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应当明确,有效教学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

4、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比较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涵可以发现,二者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

5、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问题在于,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

6、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使用合乎标准的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而开展的共同活动。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内涵加以综合可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结合学科特点和师生、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学段、

7、课时)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相应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而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

8、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而别无他法。绝不能对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传统经验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完全另搞一套。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热衷于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好的启示,但也有不少偏差,主要是不看条件、不考虑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不顾基本国情的不同,盲目对比、盲目引进、歪曲原意、夸大其词。如发达国家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这在相当时期内是不可比并且难以趋同的。又如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内地的中学地理课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离开这一前提空谈中学

9、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内容组织体系与表现方式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再如,建构主义学说在西方也只是心理学界的一个流派,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是探索阶段,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但引进中国内地以后,却成为时髦话语,不管对其真正内涵是否理解和把握,在各种文章中一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甚至出现了“建构中国地图、建构世界地图、建构经纬度范围“的荒唐说法。还有一些学者热衷于“探究与研究、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概念之争,使得实践者无所适从,等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中缺少的恰恰是实事求是、充分从现实条件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长此下去,势必严重阻碍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改革难以取得实效。二、坚持依据课

10、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规定了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其分论即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进度、最低限度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因此,实施某一门课程,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基本依据。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

11、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一)课程性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二)课程目标的变化与其他学科一样,改变了以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基本限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作为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

12、个组成要素的做法,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

13、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 1个大洲、5 个世界地理区域、5 个国家和 5 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四)实施建议的变化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

14、,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

15、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当然,新课程标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同样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有:(一)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

16、内涵与联系阐述不够清晰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都能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一向所说的“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还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有效教学必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东亚地区学生在解难能力上比西方发达地区同龄学生为佳,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科知识的东亚学生的解难能力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低,更不能片面地批评学科教学,而盲目提倡只要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