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6592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主义在18世纪文学中的体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华华南南师师范大学外国范大学外国语语言文化学院言文化学院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审核表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审核表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从从名利场名利场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解析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解析看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关系看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关系学生姓名:学生姓名:导师姓名:导师姓名: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年年 级:级: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制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制表2填写说明:填写说明:一、一、 字迹要清晰、准确,用蓝色签字笔或黑色钢笔填字迹要清晰、准确,用蓝色签字笔或黑色钢笔填写。写。二、二、 本表一式三份(报教务员一份、指导教师一份、本表一式三份(报教务员一份、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留一份)

2、学生本人留一份) 。三、三、 另提交电子版本一份,由指导教师保存。另提交电子版本一份,由指导教师保存。四、四、 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必须通过开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必须通过开题报告审核和论证审定后方可开始。题报告审核和论证审定后方可开始。3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NO: 填表时间:2006 年 1 月 日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年级年级02 级级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姓名、职姓名、职 称称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从从名利场名利场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解析看隐含作者与现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解析看隐含作者与现 实作者关系实作者关系论文

3、开题报告内容: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1.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在小说修辞学中,韦恩.布斯布斯区分了作者(书的作者)、隐含作者 (态度贯穿在书中者)和叙述者(与读者直接交流者)。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 选择我们所读到的,他有权决定自己的选择,这个隐含作者总是与真人不同 无论我们把他当作什么样的人在创造一本书的同时,他创造一个高于 自己的形象,一个第二自我。此外,布斯受新批评派的影响,反对从作者的 身世、经理意图入手来阐释作品。但是,不少学者还是对其观点进行了质 疑。如申丹就在其著作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中指出“布斯提出的隐含 作者这一概念本身是站得住脚

4、的,问题是布斯和其他各种形式主义文评家 往往积极关注隐含作者而忽略现实中的作者,以至于将作品与作者的经 历及所处的年代完全割裂开来,这无疑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阐释与 作者经历及其所处时代机密相连或与作者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作品更是 如此” 。佘向军亦在其文章隐含作者与艺术人格对隐含作者的再认识 中指出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与作者现实人格密切相关。 恩斯特.卡塞瑞(Ernst Cassirer)说:“在每一部艺术创作中,我们会发现一 个明确的目的结构,作品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整体” 。也就是 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应该都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有自己的美学结构,在这个美 学结构中,所有的组成部

5、分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意义,都是隐含作者用来构成 他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评价与判断的。因此,隐含作者在一个具体的作品 中应该是前后一致,互不矛盾的。然而,从 2000 年 4 月 6-9 日在美国亚特兰 大召开的叙事学年会和此后一些叙事学家的网上对话中可以得知,人们已经 发现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问题,相涉的有三种情况:第一,同一作品有不同 的作者,如红楼梦隐含作者明显不同;第二,由于思想信仰的变化,作者对 前期作品进行修改,如年长的享利.詹姆斯对年轻时写的比较清晰和直接的文 字进行修改后方收入其全集;第三,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由于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想相互冲突,难免不在作品中留

6、下痕迹。 当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不会总是一致的。在 19 世纪的小说中,这样的4情况一再发生:即叙述者通过将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实际人物而与隐含作 者越离越远,仿佛他对所有的情形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读者心目中形 成一个权威形象,使得安排事件的隐含作者与对事件进行评论的叙事者之间 出现差异,造成了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 名利场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小 说。对此湖南大学外语学院王敏琴曾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第三力 量理论分析作为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运用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却未能 为这一现象提供圆满解释,所属观点亦多靠推测,未能很好地解释名利 场中所存在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2.研究课题的科学依

7、据及意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教育科学/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文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创新等):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创新等):自“隐含作者”作者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就已经就显示作者与隐含 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其中,布斯受新批评派影响,用隐含 作者切断了真实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这个隐含作者一 经创造出来,就脱离了作者,以无限的权力主宰了整个小说世界,从而排除了 从作者那里寻找可以证实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准则的外部证据的 可行性和必要性。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在布斯提出隐含作者之前,文学界

8、就 已经存在否定小说中的真实作者的倾向。如俄国的维诺格拉多夫就提出过 与隐含作者相类似的“作者形象”概念,认为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描写手 法等总要透露出作者形象的信息,但这个作者形象与真实作者是没有什么联 系的,因此,在勾画这个作者形象时,“一切有关作者生平事迹的材料,我都断 然排除不用” 。而在布斯之后,运用隐含作者否定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 的做法则更是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甚至几乎要成为一种共识了。如英国的 罗吉.福勒说:“伪作者(persona)和隐含作者(implied)这类概念提醒我 们,当作者写作时,他戴上了一副假面并用伪装的语调讲话,因此不应当把他 的真正人格与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的关

9、于作者的印象和看法简单地联系起来, 或断定前者和后者有因果关系” 。然而,其后,人们却逐渐发现此种观点的 局限性,如申丹就在其著作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中指出“布斯和其他 各种形式主义文评家往往积极关注隐含作者而忽略现实中的作者,以至 于将作品与作者的经历及所处的年代完全割裂开来,这无疑有它的局限性, 尤其是对于阐释与作者经历及其所处时代机密相连或与作者的意识形态密 切相关的作品更是如此” 。佘向军亦在其文章隐含作者与艺术人格对 隐含作者的再认识中指出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与作者现实人格密切相 关。 关于隐含作者的不连贯性问题,自其被发现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 注。其中, 名利场中所存在的隐含作者的

10、不连贯性问题由来已久,早在5杨绛为该书所作序中已有所体现:“他(Thackeray)穿插进去的议论有时 和他正文里的描写并不协调。他对爱米丽亚口口声声的赞美,就在批评她 没头脑、虚荣、自私的时候,口吻间还蕴含着爱怜袒护” 、 “他议论里的空 言赞美和他故事里的具体刻画不大融洽,弄得读者摸不透他对爱米丽亚究 竟是爱、是憎、是赞扬、是讽刺。有的读者以为作者这般赞美的人物准是 他的理想人物,可是按他的描写,这个人物只是个平庸脆弱的女人。是作 者的理想不高呢?还是没把理想体现成功呢?” 其后,湖南大学外语学院王敏琴曾针对名利场中所存在的第三种隐 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精神分析中的第三

11、力量理论 分析作为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如此一来,虽然能解释名利场中两位 主要人物利蓓加及爱米丽亚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及对待周边人物事件 的态度,并能从精神分析的层次上解释作者对两者的人物刻画与作者评论 之间所存在的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却未能解释其它的隐含作者的不连 贯现象,所属观点亦多靠推测,未能很好地解释名利场中所存在的隐 含作者不连贯现象。为此,本文将就名利场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矛头直指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的矛盾,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揭露“真实” 与宣扬“仁爱”)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作者为揭“真实”,却又为所要 宣扬的“仁爱”这一不够革命不够彻底的主旨所苦,没有看到单靠“仁爱

12、” 不足以抵抗当时社会的黑暗“真实”。从作品本身的创作缘由(作者的写 作意图与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揭示这一现象的存在,为名利场 中隐含作者的不连贯现象补充相关的合理解释,同时,亦从作者的写作意 图与作品的关系入手,支持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间不可分割这一理论,对 布斯和其他各种形式主义文评家往往积极关注“隐含作者”而忽略现实中 的作者,以至于将作品与现实作者完全割裂开来的现象进行批判。63.论文的机构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难点:论文的机构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难点: 一、概括介绍隐含作者的定义及过往学者对隐含作者及现实作者之间的1关系,包括布斯和其他各种形式主义文评家往往积极关注“隐含作者” 而忽略现实

13、中的作者,以至于将作品与现实作者完全割裂开来的现象 及其后的学者对这一观点的局限性的批判(如申丹、佘向军所提出的 观点) 。 概括介绍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的存在及相关研究,并指出到目前为 2止 的此方向研究的局限性所在(如王敏琴曾对其进行了 相关研究,并提出第三力量理论分析作为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运用 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却未能为这一现象提供圆满解释) 。二、详细介绍名利场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并分析原因: 1. 从现实作者写作意图与作品之间关系解释名利场中的作者不连贯现 象,并继而分析现实中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联: 作者的写作意图:揭露“真实”与宣扬“仁爱”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作者为揭“真实”,却

14、又为所要宣扬的“仁爱”这一不够革命不够彻底 的主旨所苦,没有看到单靠“仁爱”不足以抵抗当时社会的黑暗“真实”。 (支撑材料为其书信、日记等) 例证如下: 名利场作为社会讽刺作品,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在当时黑暗的社1会背景底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为争夺名利的行径。其中,争名夺利 的人物的嘴脸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体现了作者力争向读者揭露社会上黑暗 的真实。在这样一个社会,往往会使小人得志,真正的好人反而难有出头 之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两位女主角的切身遭遇。然而,这却与作者宣 扬仁爱的意图相违背,因此作者其后还是选择了让爱米丽亚获得较好的结 局,以宣扬其观点“善有善报” (此前名利场文中亦有提及) 。

15、叙述者使读者认为隐含作者将爱米丽亚奉为当时的道德规范的典范,2对其口口声声的赞美,就在批评她没头脑、虚荣、自私的时候,口吻间还 蕴含着爱怜袒护,议论里的空言赞美和他故事里的具体刻画不大融洽。其 个中缘由即是爱米丽亚的形象最为贴近现实作者的道德规范,文中一开始 就写了她的好心肠,还欲在其后的发展将其升华成为“虚怀爱人”的完美 道德规范(虽然最后并未发展成这样)。 利蓓加被描写成该小说的实际主人公,文中大多矛盾界围绕其展开,3与其副标题 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相矛盾。其原因是这样一位人物恰 恰能很好地揭示名利场中的真实。对于其在文中巧妙手段及不屈不挠,7本是值得赞赏,而现实作者则为说教,扬善而一再对其进行谴责。作者声称信仰某些价值,而这些价值却没有作为整体在小说中体现4出来,如第九章对皮待.马特和罗斯的评论中,他高歌爱情,赞美温馨的家庭,可 爱的女儿,幸福的夫妻,但是小说中却没有什么篇幅来描写这种幸福美满,他 描写的是充满虚情假意,甚至欺骗的婚姻,亦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揭露“真 实”与宣扬“仁爱”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所造成的。三、回顾上述名利场中的隐含作者不连贯现象存在的原因并再次阐述 现实作者与隐含作者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导师意见:导师意见:年年 月月 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