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现状及权益保护江苏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现状及权益保护江苏省统计局 2006.01.27 09:10:19农民工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作为 经济发达省份,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外省外出务工农民,而且由于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苏南发达地区还吸纳了数百万省内外出务工农民农民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 了技术、增长了见识,其中的佼佼者还返乡创业而且从收入上看,入苏打工者月平均工 资要高于东南沿海等其他地区据今年年初,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报告显示,全国 24 个城市的企业新员工 的工资待遇平均为每月 660 元,长三角 6 城市的新员工平均月工资比平均数高 8.5%然 而,收入略高于其他地区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江苏务工农民 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个独特的阶段,承受着“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负担 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也同样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除了诸多体制性障碍的制约外, 他们的权益也屡屡遭到侵害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江苏农民工的就业和生存现状,揭示 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所处的外在环境进言献策。
一、外出农民务工的流动和就业特征一、外出农民务工的流动和就业特征(一)地级市及县域经济体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下文中没有注明出处的均为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数), 2004 年江苏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有 67%的人选择的外出地为地级市及以下城镇,其中 39.8%的农村外出者选择的是地级市,21.4%的人选择的是县及县级市,6.6%的人选择的是 建制镇转移到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只占 15.6%,选择转移到省会城市的比例更少,只 占 13.5%二)江苏农民外出从业者主要在本省内就业2004 年,江苏农民外出从业者在本省内就业的占 67.5%,到上海从业的占 14.6%,到 北京的占 3.9%,到浙江的占 3.7%上述四个地区合计占到江苏农民外出从业人员的九成三)江苏外出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中有一半以上是第二产业,其中以建筑业为主据农村住户资料推算,2004 年江苏农民外出从事的行业排序,从事建筑业的占 31.5%,从事制造业的占 19.5%,两者合计占 51%从事家政服务的占 11.7%,从事餐饮业 的占 5.9%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外出人员从事行业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建筑业 41.3%,制 造业 14.5%,家政服务业 9.6%;女性农民外出人员从事行业前三位分别是:制造业 31.4%,家政服务业 16.7%,餐饮业 10%。
四)外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高于种植业者江苏省外出务工者的平均上学时间为 9.1 年,约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而从事 种植业的平均上学时间为 7.1 年,约相当于小学刚毕业的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外出务 工者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两类人员分别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 69%和 13.1%;从 事种植业的文化素质则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分别占总数的 37.1%和 42.8%而且从事种植 业者中有高达 12%的比例为文盲半文盲,外出务工者中则只有 1.2%的为文盲半文盲五)外出务工人员以轻壮劳力为主,且女性外出人员的年龄要低于男劳力江苏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 32.9 岁,比从事种植业的平均年龄低 14 岁其中外 出务工者中 25 岁以下的占 31.7%,26 至 35 岁的占 28.2%,36 至 45 岁的占 26.5%,45 岁 以上的占 13.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者的平均年龄为 35 岁,女性外出务工者的平均年龄 为 28 岁33.6%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已外出务工,分年龄段看,25 周岁以下男劳动力外出 务工人数占同年龄层次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 61.1%,26 到 35 岁之间的外出者占 48%,36 到 45 岁的外出者占 40.7%。
45 岁以上的外出者占 13.9%14.8%农村女性劳动力已外出务 工,分年龄段看,25 周岁以下女外出务工人数占同年龄层次女性农村劳动力的 48%,26 到 35 周岁之间的外出人数占同档人数的比例为 20.5%,36 到 45 岁之间的外出者占 9.9%,45 周岁以上的女性外出者占 1.7%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农村劳动力随着年龄的增 长,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逐次大幅度减少男性农村劳动力外出情况虽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 也呈减少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到 36 至 45 周岁年龄段,仍有四成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 这意味着男性劳力外出务工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不大,而女性外出则主要受制于年龄约束, 36 岁以上的女性农村劳动者很少有外出工的六)江苏外出打工人员绝大多数是长期在外打工,其中一半已基本脱离土地在外打工的人员中绝大多数具有两年以上在外务工经历,只有不足一成是当年新增的 外出务工者外出务工人员中除在外承包土地继续从事种植业者外,已有一半的比例不再 兼营耕地,外出务工者每年平均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而从事非农产业的时 间则为 10 个月 (七)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方式以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己找工作为主,政府组织和中介 组织依然居于次要位置。
住户调查数据显示,有 66%的外出者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23.8%的外出者是自己 找工作,只有 7.5%的人是通过中介组织找到工作,还有 2.7%的人是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出 外务工这表明目前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流动依然是无序的,而且政府在其中的组织作用并 不明显,一些政府部门经营的劳务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对打工农民完全开放;同时农 民外出务工人员对城镇的一些中介组织还持不信任的态度二、外出务工农民的弱势处境二、外出务工农民的弱势处境(一)外出务工人员中多数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占总人数的 40%,60%的人员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而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外出人员中 74%的有接受培训的愿望对于未接受技能培训 的原因,有 2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17%的人声称是当地没有培训机构,13%的人 认为没有时间接受培训,6%的人认为目前的培训内容不切实际,培训完很难找到对口的工 作,还有 3.2%的人是交不起培训费二)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参加劳动保险,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需受关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 28%的人员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参加了劳动保险的更少,调 查数据显示,只有 16%的务工人员参加了劳动保险。
但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有一半以上的人 参加了劳动保险,而且参加了劳动保险的基本上都是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另外,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参保中,本地农村居民参保情况比外来农村居民参保情况 要好得多如苏州全市 2003 年 10 月底,进城务工就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中,当地 农村居民占 74.2%,外地人员只占 5%左右三)江苏外出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情况时有发生从调查的数据看,江苏外出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情况不严重,只有 4%的人员有被拖 欠的情况但是被拖欠者被拖欠的工资占其打工收入的比重比较高,据这部分群体称, 2004 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打工收入被雇主拖欠不给,严重影响了这一部分人的生活 2004 年被拖欠者带回的现金平均只有 5000 元,比全省外出打工者平均带回的现金少 1600 多元四)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仍是节衣缩食据调查,江苏在外务工人员年收入约相当于全省在职职工年收入的一半左右农民工 每年生活消费支出额也很低,只有 2600 元左右,比同期同口径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 (扣除文教服务支出)还少 100 多元,大体相当于农民现金消费的支出水平,比同期城镇 居民同口径生活消费支出(扣除教育支出)少 3700 多元。
外出务工人员的饮食消费支出 为 1530 元,比同期城镇居民的饮食消费少 1400 多元这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消费水 平普遍很低,尚处于节衣缩食的状态五)大量农民外出使得留守子女难以受到较好的教育和关怀据对江苏苏北地区部分学校的调查,目前中小学在小学生中,单亲和双亲都外出打工 者占适龄就学孩子总数的近 7 成,在外打工的双亲或单亲寄回家里的钱,是这些孩子的基 本生活费来源外出打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习惯地称做“留守儿童”留守儿 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 监护据有关部门调查,在上述几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 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监护次之,祖辈监护 较差,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另外,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 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溺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有可能出现偏差据苏北某地调查,该地在校学生有厌学心理的在 20%以上,从初一到初三厌学情绪逐 步加重厌学孩子中,留守型家庭的居多,其父母一般常年在外奔波劳碌,而由隔代监护, 老一辈人管教不力或不得法,父母管教又少,亲子交流不多。
三、外出务工农民弱势处境的原因及相关问题三、外出务工农民弱势处境的原因及相关问题(一)没有多少劳动技能是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资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根据上文数据,外出打工人员虽然比在家从事种植业的劳动 力文化程度要高,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然占到外出人员总数的 83%一般而言,文 化程度低,对技术的掌握要差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因而获得的薪水也要少于文化程度高的 人根据 2004 年的调查资料推算,江苏外出打工群体中,如果文盲半文盲所获得的平均 工资为 1,则小学文化程度的平均工资为 1.14,初中为 1.32,高中为 1.41,中专为 1.62,大专为 1.75二是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占少数而随着我国工业产业层次不断升 级,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用工单位对工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靠体力已经无法满足 市场的需求没有文化和技能,将来很难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面很窄,只能从事 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重活,干粗活、重活,工资低不说,还随时有被“炒鱿鱼”的 危险二)农民工低工资、低消费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上文数据分析中,农民工在外打工时的生活消费每年只有 2600 元左右,甚至不足 全省农民的消费开支的平均水平。
而且分析了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只有城镇在职职工的收入 的 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非常差这种低生活水平主要 是由低工资造成的,低工资引起了低消费,低消费导致了购买力严重不足,购买力不足又 必然带来工业产品的销售不畅现在有一种看法,就是我国多数家电产品生产过剩我们 认为,这种过剩实质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即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跟不上生产的 增长,突出的表现就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就只能依赖于投资增长和扩大外 需――出口扩大出口,为了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压低产品价格,进而压低产 品成本,最后只能牺牲产业工人,尤其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降低工资(工资长期不增 加,则相对于物价的上涨,也是实质上的降低工资),降低工资又进一步造成内需不足, 使得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出口的拉动三)农民工的“两栖”身份,导致了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缓解了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也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农民工是目前 建筑、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主体,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工人的 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工的数量超过了城镇职工的数量。
据推算,2004 年仅 江苏外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就达 220 万人,是该行业城镇职工人数的十倍;外出从事制 造业的江苏籍农民工大约有 136 万,加上外省籍入苏农民工,也大大超过该行业城镇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