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5512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杨韶刚, 万增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20,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江苏淮安,223300)摘要:摘要: 道德同一性是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本研究参照佩里斯(Perris,C)等人共同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修订的中文版问卷,以 935 名大、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子女道德同一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在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研

2、究还发现,父亲对子女的温暖、父亲过分干涉型、父亲过度保护型和母亲对子女的温暖、母亲过度型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具有显著预测力,其中只有母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起负向预测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道德同一性 EMBU问卷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道德同一性(moral identity)道德同一性是对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反映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对社会共有的价值、伦理、规则和信仰的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i。从心理层面上看,道德同一性被界定为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自我概念ii,是道德理想与个人同一性的会合,在某种程度

3、上是将道德价值流入个人的自我感iii;在主观上,道德同一性被定义为青少年身上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感iv,是一种塑造系统、一致的自我感的过程v;在功能机制上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对道德行为具有激发作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个体的社会经历与选择的自我觉知过程vi。作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道德同一性涉及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我愿意成为什么人?”的价值定位。因此,研究道德同一性对个体如何思考自身、成为道德的人具有终极价值观的核心意义。个体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追根溯源,家庭环境的影响又常常是第一位的,甚至具有终生的影

4、响。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社会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国外研究发现,富裕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经济环境)及亲子关系能较好地促进自愿参与社区服务,富裕的家庭环境结合高水平的亲子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vii我国学者研究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情感的支持对青少年道德认知技能的获得有重大影响。viii但是,也有研究认为,道德同一性问题在城市地区普遍比较严重,城市青少年的环境支持对发展青少年道德同一性远远不够。ix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道德人格品质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对子女抚养与教育

5、过程中用到的一套手段和方法,反映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对今天子女的道德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研究方法与工具二、研究方法与工具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本研究参照瑞典 Umea 大学精神医学系佩里斯(Perris,C)等人共同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 ,EMBU) ,EMBU 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原量表包括 81 个条目和 15 种教养行为。本研究采用岳冬梅等人 1993 年修订的 EMBU 问卷x。在这一量表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六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I)、惩罚

6、严厉(II)、过分干涉(III)、偏爱被试(IV)、拒绝否认(V)、过度保护(VI);母亲教养方式包括五个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I)、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II)、拒绝否认(III)、惩罚严厉(IV)、偏爱被试(V)。修订后的量表,其同质性信度系数在 0.46-0.88 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 0.50-0.91 之间。各分量表的条目与说明如表 1 所示:表 1 各分量表的条目及其意义分量表说明的意义条目数FSS1温暖型19FSS2惩罚严厉型12FSS3过分干涉型10FSS4拒绝否认型6FSS5过度保护型6MSS1温暖型19MSS2过度保护型16MSS3拒绝否认型8MSS4惩罚严厉型9EMBU适用

7、于14岁以上人群,由于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所以,它适用于任何一个为人子女的人。EMBU共66题,按频度分四级评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考虑到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因此施测过程中没有包括“偏爱被试”两个分量表。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发现(钱铭怡等人,1996),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xi。由于本量表的回答是分级的,因而分数也是多级的,故采用克伦巴赫系数来表示同质性信度。经统计分析,得到父亲量表同质性信度Alpha 系数为.83,分半信度为.73

8、,母亲量表同质性信度为.81,分半信度为.66。被试的量表得分和分量表信度如表1所示。2.2. 道德同一性量表道德同一性量表我们通过国外学术界的朋友与美国心理学家阿奎诺(K.Aquino)和里德(A.Reed)联系,获得了他们研制的道德同一性量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修订xii。我们请两名英语专业人员将原英文问卷翻译成中文,再请另外两名英语专业人员回译成英文。前后两份英文问卷的表述基本一致,没有歧义,表明中文问卷的文字表述符合原意。该量表采取 5 等级评定,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1-5 分记分。经统计分析,该量表的克龙巴赫 系数为0.64,分半信度为 0.70。3 3. 被试被试以班级为单位,

9、在广东和江苏随机选取8所大学,4所中学的学生为被试。由研究者主持测试,发放问卷1200份, 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5份。剔除无效问卷的原则是:整份问卷答案呈规则作答的,如作答相同、波浪形作答或同一个题目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的。表 1 青少年样本组成(N=935)性别文化程度男女初中高中大学N490445141251543%52485721.621.4三、三、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为考查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取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分量表的得分前27%的被试归为高分组,后27%的被试归为低分组。1、基本分析、基本分析各分量表的统计分析如表所示。表 1 家庭教养方式分量表信度父亲母亲F

10、SS1FSS2FSS3FSS4FSS5MSS1MSS2MSS3MSS4同质信度.85.87.60.83.40.90.70.87.93分半信度.80.92.50.82.37.86.65.83.92表 3 被试在分量表上的得分分量表MSDFSS12.53.50FSS21.64.68FSS32.04.51FSS41.66.68FSS52.22.52MSS12.72.57MSS22.23.44MSS31.75.69MSS41.60.73从表中可以看出,母亲温暖的指数比父亲要高,分别为2.72和2.53,而在过度保护上面,父母的教养方式基本等同,分别为2.22和2.2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i Aquino

11、,K. F.& Reed,A. (2002). 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6):1423-1440. ii ii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11.iii Nasir, N.S,& Kirshner,B.(2003).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oral and Civic Identities,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2、,7(3):138147. iv Hart, D.& Atkins, R.& Ford, D.(1999).Urban America as a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4: 513-531. v Damon, W.& Gregory, A.(1997).The youth charter: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

13、ion, 26(2):117-131. vi Damon,W.(2004).identity in business.The Moral Advantage: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by Doing the Right Thing.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174.vii 马奇柯. 国外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青年研究 ,2007 年 12 月.viii 冀云鹏、孙迎利、孙海霞. 论素质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ix Hart,D.Atkins,R.& Ford D (in prep.).U

14、rban America as a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8. (54): 513-531. x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 - 167. xi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5,21(6):22 一 29.xiiAquino,K. F.& Reed,A. (2002). 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6):1423-14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