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4201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再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摘要:资本论资本论的价值理论体系是生产力价值论的价值理论体系是生产力价值论,不是不是“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但由于时代。但由于时代 的局限、当时阶级斗争的态势和工人阶级主要任务的要求的局限、当时阶级斗争的态势和工人阶级主要任务的要求,资本论资本论提出了生产力价值论提出了生产力价值论 但未能全面展开但未能全面展开,并使作为叙述出发点的劳动价值论及由此引出的剩余价值论过分突现并使作为叙述出发点的劳动价值论及由此引出的剩余价值论过分突现;在在 第第 3 卷向生产力价值论靠近时卷向生产力价值论靠近时,又出现了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者都源于劳动的又出现了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者都源于劳动

2、的“劳动价值劳动价值 一源论一源论”,并由此导出计划经济模式。这是并由此导出计划经济模式。这是资本论资本论的一个理论失误。我们应当继承且与的一个理论失误。我们应当继承且与 时俱进地推进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力价值论时俱进地推进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力价值论,对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典型表现形式的典型表现形式 “劳动价值一源论劳动价值一源论”,应予以扬弃。应予以扬弃。 关键词关键词:资本论资本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大;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 在近些年关于劳动价值论(以下简称“劳价论”)的讨论中,笔者与国内学界主流见解持相 异的观点: (一)认定市场经济中价值之源只限

3、于劳动的“劳价论一元论”是片面化误解1。 (二)基于唯物史观的马恩价值理论,实际是“生产力价值论” 。而资本论第 1 卷中的劳 价论及其推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在逻辑上,是对生产力价值论做了两大限定之后的“支论”, 带有抽象的性质2。 (三)把马恩生产力价值论误读为“劳价论一元论”的始作俑者,是考茨基。从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回顾价值理论,必须重新审视上世纪的“反修”斗争。列宁当年支持考茨基,用“劳价 论一元论”批判“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在价值理论上是一个失误3。 (四)“劳价论一元论”实质上是只以平等人权为最高判据的价值理论。它未顾及使用价 值增扩和社会生产力(率)提升的决定性,只注目平等的人际关

4、系,与当前我国“效率第一,兼顾 公平”的取向也背道而驰4。 (五)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围绕第 1 卷、第 3 卷是否存在矛盾,国外出现了争论。从形 式逻辑看,硬说第 1 卷与第 3 卷不存在矛盾,显然不符合事实;但另一方面,因这一内在矛盾的 存在,便完全否定马恩的价值理论体系,也是错误的。作为抗衡只讲效率不讲平等的一种价值 理论,劳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至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未可全否1。 (六)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稿,提出并重“价值法则” (即劳价论)和“供 求关系”的见解,实际上已经预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新实践的基础上即将扬弃“劳价论 一元论”的百年误读,向马恩生产力价值

5、论回归并发展之5。 本文将侧重于讨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关键失误之处,即资本论第 3 卷的“劳动价 值一源论”只能是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之所以称之为“一源论”,乃是因为它主要表现为 关于(交换)价值之源和使用价值之源皆是劳动的思路。中共十六大报告,不仅再无劳价论字 样,而且以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实践的新论断,继承和大大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生 产力价值论6。因此,笔者认为再不必讳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失误了。 资本论第 3 卷在逼近生产力价值论时的失误 如前所述,资本论对价值理论的表述,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展开的。如果说,其第 2 卷的再生产理论已经说明,对社会生产和价值的考

6、虑,不能像第 1 卷那样只注 目于单个商品,而要从社会总商品流通的层面,同时思考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方面,那么, 其第 3 卷表述的价值规律,则大大不同于第 1 卷的劳价论,它明确地兼容了效用价值与劳动价 值两个方面。对此,马克思指出: 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 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 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价值。但是,如 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 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

7、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 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 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但这不 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的同一规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 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前提。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 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 意义7。 资本论第 3 卷的这段论述,一方面的确是在向生产力价值论靠拢,因为它不仅说明注目 “总产品”的价值问题时,不能只讲其交换价

8、值,尤其要顾及其使用价值,进而还从特定角度 认定使用价值“有决定意义”,这已比较明显地逼近生产力价值论了;但另一方面,又显露出 要以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以劳动时间作为使用价值优化配置唯一衡量尺度的思 路。马克思在做了以上表述后,还论及各种收入的分配问题。其中更明确地提出: 由此可见,在一定时间内,从而在一定的剩余劳动时间内,究竟能生产多少使用价值,取决于 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 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这种剩余劳动借以完成的优劣程度不等的 生产条件。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

9、的地方才开始;因 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 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 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 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 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7。 这一段论述,实际是把资本论第 1 卷关于鲁滨逊在一个人的计划理性中精确配置自己 有限劳动

10、时间以满足自己各种不同需要的模式,推广到全社会范围内,从而形成计划经济模式。 劳动时间在其中“起双重作用”,即一方面使各种使用价值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由此实施按劳 分配。马克思还认为在计划经济中,生产和分配问题“都是简单明了的”7。对这种关于劳 动时间的理论,马克思在第 3 卷还说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失以后,但社会生产方式依 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 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薄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8。 在笔者看来,研究对资本论第 3 卷的价值理论,应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论著和马克思本 人的思路逻辑,并根据生产力标准,进

11、行具体分析。 显然,比起资本论第 1 卷重点注目于单个商品及其交换价值而形成的劳价论,第 3 卷 在价值理论中引入了对社会效用及其“决定意义”的明确肯定,同时在上述后一段论述中明 确重申社会财富增扩和再生产不取决劳动时间的延长,而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人类“自 由王国”即理想社会的实现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劳动时间延长的结果,等等,都 是对“生产力价值论”的一种明显展开。在论述马恩价值理论时,不讲这些内容,只讲资本 论第 1 卷的劳价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甚至把社会财富的增扩和生产力(率)的决定性排除于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之外,是根本错误的。当然,资本论第 3 卷在向生产力价值理论提升

12、中的失误也很明显。 “劳动价值一源论”的空想特征 第 3 卷价值理论的一个根本失误,在于明确提出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 值之源都只是人们的具体劳动,与此种具体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无关;而满足人们各种不 同需要的产品生产的这种具体劳动时间,可由人们自己简单明了地加以计划配置(以下,本文 把这种理论简称为“劳动价值一源论”),所以,人们可以用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借以消除 商品社会的各种异化现象,使人们生活在“自由王国”之中。 从理论和逻辑上看,“劳动价值一源论”的失误在于确认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源均只限 于劳动(前者是抽象劳动,后者是具体劳动),即劳动是价值中所有结构要素的唯一源

13、泉,且完全 可用自然时间加以衡量和配置。计划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它。但它是难以成立的。 其一,先看其分析的思路。 “劳动价值一源论”以“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及其时 间作为“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唯一衡量尺度,在经济理论上根本不能成立。 关键之一是“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既然有别于交换价值,是物对社会主体的效用,那么,完 全脱离主体的评价,只用衡量交换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它,显然缺乏立论根据。须 知,这里的另一个根本问题在于,用非市场的任何尺度来衡量和配置效用,均不符合历史。恩 格斯说过:“竞争是唯一比较客观的、似乎一般能决定物品效用大小的办法”9。马克思自 己也多次称许

14、恩格斯的这种见解。显然,衡量宏观或微观效用,均应当按历史事实而归于市场。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计划经济实践,人们越来越清楚,用非市场的劳动时间尺度来衡量配置社 会使用价值,只能是一种空想。以此空想为前提,资本论第 3 卷给计划经济模式提供理论 论证,后来导致社会主义各国搞计划经济并陷于尴尬局面,是一个根本性的失误。可以说,这 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大的理论失误。 这一失误是马克思从祖述李嘉图学说的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继承下来的。1821 年, 在伦敦出版了一本题为国民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的匿名小册子,利用李嘉图的劳价 论表达了不成熟无产者的吁求。作者认为商品社会中,“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

15、 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尺度” 。对此,马克思曾在相当的程度上加以认同10。可以设想, 资本论第 3 卷的“劳动价值一源论”也由此孕育而成。 尤应说明的是,“劳动价值一源论”又被马克思自己否定。 资本论第 1 卷的最后定稿 (包括法文版)便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 母” 。此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句话也直接否定了这个理论。他明确地说:“自然 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只讲劳动是唯一“源泉”,这是“资产阶级说法”11。这里的“资产阶级说法”,是指李嘉图学派,以及 祖述它的哥达纲领所代表的部分群众把体力

16、劳动看成一切财富及文化的唯一源泉的极 “左”思潮及其理论表达。须知,这种极“左”的思路,以前也充斥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各种宣 传品之中(如国际歌歌词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通俗短语等),至今在中国广大劳动群 众及主流理论家中仍有相当市场。显然,按照哥达纲领批判,考察微观的或宏观的使用价 值及其优化配置问题,都不能只考虑劳动及其时间。也因此,计划经济模式在理论上根本不能 成立,对“劳动创造了一切”之类观念也应予以纠正。 其二,再看分析的形式逻辑。 资本论第 3 卷仅仅是在使用价值配置系资本论第 1 卷所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或“前提”的意义上,来说明“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优化配置的。它并未像西方效用价值论那样,在特定视角全力注目使用价值优化配置问题;也 并未如列昂捷夫“投入产出”理论分析的那样,在宏观层面上接着资本论再生产 理论对使用价值优化配置研究的既有成果往下讲,用价值理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