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3947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辽沈地区满族文明资源分布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满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族人口仅次于壮族,是全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分布在 全国各地。满族文明的起源主要在东北地区,尤其以辽沈地区(辽河流域) 为盛。满族的先世繁衍在 “白山黑水之间” ,先秦时称“肃慎” ,汉和三国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两代称*;辽宋元明时称 “女真” 。 继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后,其子皇太极于公元1635 年宣布废除诸申(女 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现今称满族。 满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北方旅游文化产业 及北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将辽沈地区的满族文化挖掘整理研 究,笔者及同仁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最新的第一手材料。 一、区域文化价值探讨 建国以后,党的民族政策使辽宁的满族人民彻底结束了受歧视,受压迫 的生活,纷纷恢复了民族成份, 1982 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辽宁省满族人 口 199 万人,至 1986 年已增至 404 万人,居全国第一位。满族干部在满族 自治县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清原满族自治县占59.20%,岫岩满族自治县 占 76.7%。 1985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首次批准成立岫岩、新宾、凤城三个满族自 治县。至 2000 年,辽宁共拥有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等六个 满族自治县,总面积

3、达 2575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总数的 17%,总人 口 219 万人,其中满族人口 136 万。 现仅以岫岩(鞍山市) 、新宾(属抚顺市)两满族自治县及有待于开发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来看满文化的分布状况及应用价值。 1. 岫岩文学与艺术 岫岩历史悠久,满族民间文化积淀丰厚。勤劳、智慧的满族人民,在长 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立了许多优秀的民歌、神话、故事、寓言等口头文 学,农民画、书法、摄影、剪纸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赛,赢得国内外艺术 家青睐,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之一,是省民间绘画艺 术基地和满族农民摄影基地。他们的作品也同时占有沈阳故宫清文化一条街 工艺品市场受到国内外旅

4、游观光者的喜爱。 2.新宾的民风民俗 居于新宾境内的满族多为佛满洲(即老满族)他们仍保持强烈的民族心 理素质,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在婚嫁、丧葬的程序、礼仪与汉族截然 有别。居室、饮食、服饰、日常礼俗等皆保有本民族的特点。此外,新宾地 区的汉语中至今尚保留许多满语词汇,一些满族老人还能使用满语。新宾的 旅游资源因浓郁的满族风情而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其2中,赫图阿拉古城(即兴京)是满族文明兴起的代表。 从满族自治县的区域可以看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东北、辽东南和辽中 一线,这里人口最多,满族文化的底蕴也最丰厚,这是与满族最初兴起的历 史密切相关的。从历史上看建州,海西女真主要在

5、辽宁、吉林交界一带,努 尔哈赤最初也建都在兴京(属辽宁新宾)这些地区是全国满族文化和古迹最 多的地方,是最好的旅游胜地。 3.清原的潜在资源,笔者及同仁于 2004 年 6 月 7 日10 日特此前去清 原、甸子等地考察挖掘满族资源情况。 二、语言文字 满语满文是满族历史上使用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系通古斯语族满语 支。满语言历史悠久,而满文字是由努尔哈赤时期创制,皇太极时期进一步 改制,在清初是满族官方语言。但是由于满族入关后处于汉族汪洋大海中这 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满族语言文字不能长久流行,不久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 使命。但在历史上,满族曾在邻近各民族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华民族文 化宝库的重

6、要组成部分。 满族与汉族在辽南地区聚居区里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他们语言关系十分 密切。满语与汉语在交融中相互吸取,形成以沈阳话为代表的清初辽南话, 很多满汉词汇融于汉语词汇当中成为现在辽宁地区的方言。如埋汰,满语脏 之意;稀罕,满语为合意,汉语引申为喜欢;八 *,满语为荒谬之意,汉语 仍用原意,口语常说 “胡诌八*” ,即无稽之谈之意。 在辽宁大部分的满族人,除个别满族老人能说满语外,大部分满族人均 不懂满语,不识满文。 80 年代,辽宁大学历史系开设了满文班,培养了一批 满语文专业人才。这对于研究清史,从事满清档案的整理和翻译方面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如今,这批满语专家学者仍活跃在辽沈地

7、区满语及研究领域中使满语文尚未失传。 满文除记录满语外,对我国北方一些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对锡伯族和达尔族。 三、宗教信仰 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满族深入辽沈地区后,为 团结蒙古贵族而与其通婚,信奉喇嘛教和蒙古神。受汉族影响而信奉关帝和 道教。满族在祭祀中供奉萨满教、喇嘛教和道教及关帝等神位,这些在满族 皇室贵族祭祀活动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但在辽宁满族下层聚居的村寨里,仍 然保持笃信萨满教的风尚。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神教。满族崇拜自然神,如天神、山神、星神,及 崇拜祖先神,这是同当时满族落后的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相联系的,他们 认为天气,山谷和星辰和他们的生产

8、活动息息相关。猎获野兽和山货的多少, 总以为是由天神、山神或是星神的主宰和恩赐。所以,人们祈求神灵的保佑, 便形成了祭祀活动。主持祭祀的人,就是沟通人和神灵之间的信使 “萨满” 。3萨满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 “家萨满”主持家族祭祀,往往由家 族中有声望的人担任,不是专门以此为职业,有的 “穆昆达” (满语族长) 本身也是萨满。 “跳神萨满”则是专门以跳神治病为职业的。满族人中有笃 信萨满者,病人生病时请来萨满跳神,使病情受到延误,此俗是害人的,因 此,不可借鉴。 萨满是与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在桓仁、新宾一 些乡村中仍有满族人信奉 “萨满教” 。也是当时社会应出现的

9、产物既有文明 一面即一种信仰又有其愚昧的封建迷信需摒弃的一面,如今社会道德规范建 设却需一种信仰,大家自觉按规则去做。如何发扬光大是有关机构应研究的 问题。 四、民风民俗的文明价值 辽沈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色彩浓郁的满族风情,从十六世纪满族兴起 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多,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互相影响, 互相吸收,互相学习,出现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比如旗袍,乃是满族 的传统服饰,而今已被其它民族所接受,在世界上也颇有影响,这就是满族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融合表现社会的文明程度。汉族的岁时节令,今天满 族也接受过来,同汉族共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 婚丧嫁娶的习俗

10、上也是互相影响,彼此吸收。而满族处于政府统治者的地位 的特色民族在历史发展和社会价值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 作用。 1.建筑 辽宁现存的数十座久经风雨,依然屹立的辽金古塔,是人世沧桑,乾坤 覆没的历史见证,它那巍然耸立,浮入云表的雄姿,体现出我国民族所创造,所特有的一种高空建筑美。 满族皇室和民间居住的住宅均为 “口袋房”式建筑,又称“斗室” ,是 满族现人沿袭穴居的结构而设计的。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就是典型的口袋房, 至今,满足农村房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 开门,便于取暖,形同口袋,这也是 “口袋房”的由来。其具有 “防寒”作 用,而且空间利用率高,是

11、不同于其它民族建筑的鲜明特色。 满族喜欢睡火炕。家家都是南北大炕,西面还有一条窄炕,俗称 “万字 炕” 。满族以西炕为尊,供有祖宗神板。火炕很暖至今在洗浴中心借鉴这种保 健设施方式。 房舍窗户,多用纸糊并且糊在窗外,房梁上常悬有悠车,俗称吊车。初 生婴儿放在悠车里,听着母亲哼着摇篮曲入睡,这种悠车原是有防野兽伤害 孩子的作用。 2.饮食 一般满族人家主食以面为主,主要原料是麦子、玉米、高粱、粟、糜等。4清代沈阳满族称面制品为饽饽,有萨其玛、绿豆糕、蜂糕、豆面卷子、小圆 饼(九罗饼) 、打糕、淋浆糕、炸糕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美,风味独特,闻 名于世,有“满点汉菜”之称。 以上主食以面食为主,其最

12、大特点是粘、甜、凉。满族人民还喜欢吃奶 和奶制品。 乡间大众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黄米饽饽(豆包)和炖菜,咸菜。这 样满族饮食特点又加一个 “咸”字。每逢节日吃饺子。除夕晚上,必须吃手 扒肉。白煮猪肉,白肉血肠更是满族喜爱的佳肴,特别是严冬季节,配以酸 菜丝在一起炖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 满人民喜欢饮酒。笔者分析这也是因为北方寒冷酒有暖胃、暖体之功效 的原因。酒的品种较多,有烧酒、黄酒、清酒、醴酒、松苓酒等,有御寒、 活血之功效。不分男女老少,吸烟之风普遍,民谣说沈阳满族 “十七八的姑 娘叼烟袋”是昔时的真实写照,这也充分说明满族生活安逸,冬季基本坐享 “猫冬”清福,闲暇所致的 “营

13、生” 。 3.满族的祭祀和特有节日 满族祭祀形式主要有祭天、祭祖、背灯祭,换索祭等,祭祖,满语、称 “温达珲” ,虽为宗教礼节,但有倾注了对祖先功德的纪念。祭祖,有的特不 宰猪,只供黄米面饽饽。 在一些地方,除了和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满族特有的节日,如添仓 节、虫王节,丰收祭祀节等。 4.婚礼和丧葬 过去,满族男女订婚,都由长者为媒。迎娶的前一天,女方把嫁妆送至 男方家,同时新娘被送亲朋家住下,称之 “打下处” 。迎娶当日,男方备喜 车迎亲,女方驱车送亲。双方在中途相遇,车辕并车辕,俗称 “插车。 ”女家兄弟将新娘抱到喜车上,俗称 “抱轿” 。新娘下轿前,新郎拿弓箭,朝轿 门帘轻轻射三箭。而

14、后拜天地,拜北斗。新娘在跨门坎时,由新郎挑开盖头 红,然后新娘跨过马鞍、火盆,意在日后过的平安,新娘上炕坐一天,谓之 “坐福” 。 满族有闹洞房之习俗,亲朋唱 “拉齐齐”喜歌祝贺。新郎新娘共吃 “空 齐面” (喜面) ,子孙饽饽。夜晚由小姑子铺被,当晚通宵燃烛。这些习俗, 在大部分地区已经简化或实行新式婚俗。在文化旅游表演中 “格格出嫁”是 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 满人丧葬火葬为多。满族人死后,停放西屋,顺炕沿搭木板床,头朝西。 尸身只能从窗户抬出,不许走门,因为门是活人走的。有 “含殓”之俗,死 者口含铜钱。人死入殓前,晚上需守灵,停灵期间,妻女在灵前哭唱,哭诉 死者生前的好处,死后给亲人带来

15、的悲哀。入殓前夕,亲友聚集终夜不睡, 丧家设宴相待,殓后方散。成殓后,在院内挂红色幡旗,幡长三米多,幡角 缀有铜铃。每天日出悬出,日落取下放于棺旁。棺木起脊,不同汉族平顶。5出殡时幡为前导,丧葬后众亲将幡旗撕抢掉。以幡布为孩子做衣服,认为可 以避邪不做恶梦。死者入殓之棺,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和被褥, 将棺置于柴垛上,点火焚之。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祭品到坟前敬奠,脱 去孝服,称之“释服”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 “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 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贴上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 “坟花” ,寄托哀思。 5.歌舞 满族民间歌舞艺术有民歌,鼓曲说唱和民间乐舞

16、等形式,其中鞑子秧歌 在辽宁表演较多,这种秧歌表演时的变换队形称为 “走阵” ,有“六合” 、 “天门” 、 “八卦” 、 “盘柄”等二十余种阵法变法,具有很强的排兵演武色彩。 据说这种走阵象征着老罕王(努尔哈赤)领兵打仗时大破明军,而 “大场” 则是欢庆胜利,以民间舞蹈的形式再现了八旗军队的尚武精神。 在现代满族歌舞中, 珍珠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是在 1982 年 由辽宁歌舞团赵荣文等创作的。一经演出,就引起了各界的热切关注。舞蹈 家称赞她复兴了满族舞蹈艺术,民俗学家称赞它展示了渔猎生活的风情画卷; 历史学家称赞它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闪光的明珠。该剧编导赵荣文,祖籍 隶镶黄旗。辽宁参赛中也多以满族这一北方民族特色表演,如太平鼓舞等。 6.民族体育 满族是一个强悍民族,许多拌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很有特色,尤其在 清代前期更为突出。古老的满族体育项目有 “骑射” 、 “角” 、 “踢行头” 、 “滑 雪” 。以及冰上运动。其中, “踢行头”和滑冰至今仍是满族的重要体育活动 项目。 行头是用熊皮或猪皮缝成月亮圆状的球,内装绵软之物,或将猪膀胱灌 鼓做囊,大小如同今日足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