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420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广东广州【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肾气虚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肾衰日久,可见血瘀和浊毒;气虚、血瘀和浊毒可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益气活血蠲毒应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根本大法。【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慢性/中医病机; 气虚; 血瘀; 浊毒1995 年我们开始开展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临床证候调查发现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气虚血瘀型约占 56.3%1,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在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5。随着慢性肾脏疾病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肾

2、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气虚、血瘀、浊毒“的主要病机成为较普遍的证候特点,故益气活血蠲毒法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根本大法。以下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来探讨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1 气虚、血瘀、浊毒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 1.1 气虚慢性肾衰的形成,往往是因水肿、淋证、腰痛、癃闭、消渴、眩晕等病证拖延日久,或因失治误治,或因反复感受外邪,迁延缠绵,久治未愈,导致脾肾功能严重受损,使脾失运化水湿之能,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o 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景岳全书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均说明本虚在慢性肾衰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蔡浔远等6认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

3、以脾肾虚损为本,湿浊瘀毒为标,强调临证时把握脾肾衰败之根本,采用健脾益肾、利水化湿、泄浊祛毒及活血散瘀之疗法,使邪毒能及时排出体外,废用的脏腑尽快得以恢复,此为是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进程的关键所在。1.2 血瘀慢性肾衰患者病程日久,病情复杂,病变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症状和体征,如面色晦暗,手足麻木,腰痛有定处、唇甲紫暗,舌质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脉细涩。常见证型如下:气虚致瘀:慢性肾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气虚证候,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如血证论 o 阴阳水火气血论“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是血液运行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

4、而血滞,血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浊毒“毒“指慢性肾衰中的尿毒,为脏腑衰竭代谢障碍产生的内生之毒。慢性肾衰患者脾肾功能衰败,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清者不升而泄漏,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则酿为浊毒、溺毒,或化生热毒,生风动血;或化瘀成痰,蒙神蔽窍;或浊瘀互结,戕伐五脏,从而产生肾衰的种种表现。患者常见面色晦浊,舌苔浊腻;若浊犯上焦,心肺气机不利则胸闷、烦躁,甚则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http:/ 慢性肾衰气虚、血瘀、浊毒的现代医学病理基础 慢性肾衰患者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紊乱,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中医病机中,表现为脾肾

5、气虚。近 20 年来,由于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证实免疫机理在肾小球疾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凝血障碍对疾病的进展、恶化起重要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凝血与纤溶的正常平衡状态被打乱,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积,可促进病变发展,肾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故当肾小球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和/或有肾内凝血者,应早期应用抗凝和促纤溶治疗8。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疾病及慢性肾衰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流减慢,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凝聚等高凝状态。肾脏病理可出现细胞外基质积聚、细胞增殖、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纤维蛋白样物的沉积、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间质纤维化,

6、血小板凝集。张晓东等9用活血复肾胶囊可减轻慢性肾衰模型中肾纤维化程度,阻止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慢性肾衰患者除血液黏稠度增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沉积、组织缺氧而易产生微血管栓塞、微循环障碍使肾功能下降外,还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间质纤维化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上述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瘀血“甚为吻合,为本病存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200 多种物质的浓度比正常增高。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表明,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如黄芪、冬虫夏草、丹参、大黄、川芎、三七、水蛭、红花等均有一定的减轻肾脏纤维化作用。由

7、此可见,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浊毒,临床治疗宜益气、活血和蠲毒,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参考文献】1包崑,杨霓芝.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及其兼夹标证分析J.江苏中医,2000,21(5):10.2王立新,杨霓芝,包崑,等.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2000,16(5):16.3王立新,杨霓芝,包崑,等.通脉口服液对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2001,17(1):42.4杨霓芝,包崑,王立新,等.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邹燕勤运用化湿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J.江苏中医,1997,18(3):9.8王海燕.肾脏病学.第 2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4.9张晓东,宋保利.活血复肾胶囊对慢性肾衰竭模型肾纤维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4,3(1):34.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浏览器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浏览器-文献检索浏览器文献检索浏览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