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25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健全人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全人格:焦虑以及防御机制一般说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凭着社会的力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为人,即一 种任何人都能达到的状态;或者相反,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走向理想状态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则指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 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是人 的“自我“对“本我“的了解和控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结果。 从人格组织结构上看,自我系统由于不断发展而日益清晰明显;人的行为方式也从简 单变得日益复杂;人格结构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这就意味着能量在 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

2、超我)中的流动变换,以及能量在人格与外界之间的交换中 变得越来越容易。 对于弗洛伊德说来,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即从物质上说是心理能的变 化。心理能来自人体或者说来自人体这一高级生物组织。同时,人格的变化又必须通过人 的内心能量冲突与外部条件的情况而实现。1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人格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外部挫折,引起了刺激、内心冲突,并 导致了痛苦刺激、个人局限、焦虑等情境的发生。 我们清楚地了解各种情境,可以在其中发现人格形成、发展、实现的动力学机制。 生长发育是指由遗传控制的人体过程。虽然人格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十分重

3、要,但 它首先是以人体生长为根基的。人体的每一组织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的过程,从骨骼肌肉到 神经系统,从语言系统能力到大脑的意识活动,都是在不断生长发育的。人体本能特别是 性本能、爱的本能和生存本能,以及人格的各高级层次自我和超我,都随着人体发育而不 断改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机制是建构在物质基质和社会根基之上的,使意识和人格能量不 是无所指向的,而是根植于物质的、社会的、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由此表明,人体发育 不是个纯生理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性、心理性、意识性等内容的综合过程。 外部挫折所引起的痛苦刺激,也是人格生长中所不可避免的,它是人格发展变化的外 部条件状况。当人无法找到外部条件

4、消除使他感到痛苦或不愉快的刺激时,他就遇到了外 部挫折。在外部环境中找不到达到目的所需的对象,属于“匮乏“挫折,面对需要的对象已 被他人占有或无法得到,则属干“被剥夺“挫折。 内心冲突,即是由于反能量发泄作用力量太大,而无法使本能得到满足。个人局限则 是因人本身的弱点,如缺乏必要的技能、没有足够的智力或经验,而无法进行恰到好处的 调整顺应等。焦虑是某种情感状态,即快乐和痛苦的系列中的某些情感的结合体。 焦虑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对来自外部现 实的可预料到的危险的反应,是对外部危险的知觉情感。神经性焦虑则是主要起源于里比 多的未被充分利用。 它是自我在无法阻止

5、本能的对象性发泄作用的冲动时所感到的恐惧感。道德性焦虑则 是源于自我对超我的服从关系,是自我由于对超我惩罚的惧怕所产生的情感。 弗洛伊德在揭示人格动力的时候,非常重视对精神分析学中焦虑这个范畴的研究,因 为它在人格发展和人格活动的动力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焦虑,就是由于人体内器官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令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如一个人遇 到危险,就心跳、气喘、口干舌燥、手心出汗等。因此,焦虑实际上就是恐惧感。现实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令人痛苦的性质,而 区别则在于产生焦虑的具体根源不同。 焦虑的根源往往互相交叉,有时一次焦虑可能有多种根源。焦虑的惟一功能,是通过

6、 自我向人们提醒危险的信号,使人及时设法防止或排除危险,如果排除不力,当焦虑日积 月累使人无法摆脱时,人的精神也就崩溃了,重者就会导致神经症。 现实焦虑是由于外界的危险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情感,这种焦虑的知觉可以是先天遗传 的,也可能是后天经验的。如婴儿对黑暗的恐惧,就是因为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光亮之前, 长期在黑暗中遭受危险,所以婴儿一出生就对黑暗恐惧产生敏感;到了后天,婴儿则逐步 知道人在黑夜中经历的恐惧要比白天多。 懂得了现实焦虑,人们就应学会怎样在焦虑信号发出后,很快做出有效反应,以防患 于未然。 神经性焦虑是一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产生恐惧的情绪,它是自我的反宣泄不能控制本 能的对象性宣泄,而任

7、其通过某种冲动性行为爆发时产生的。 神经性焦虑给自我造成的危害,要比现实焦虑造成的危害大得多。弗洛伊德一再提醒 人们,神经性焦虑并不是有神经过敏的人才有的,正常人照样会有这种焦虑,只不过是正 常人的神经性焦虑对他的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像对神经过敏者那样严重。 至于道德性焦虑,则是一种负疚或者羞愧的痛苦感受。道德焦虑存在于人格内部,它 纯属心理内部的冲突,不涉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比品 行败坏的人所经历的焦虑多得多。这是因为,品德好的人只要一想到做坏事就会感到羞愧, 或者偶尔做了不快的事情,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而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做了违背道 德的事后,却往往满不在乎

8、,继续放荡逍遥,很少有良心谴责和负疚感受。 根据以上分析,弗洛伊德认为,由于人自身的心理能量对外界现实的各种有效调节, 以及自我中各种对付焦虑的机制的形成,才促进了人格的发展。2求同机制:模仿他人,适应社会求同机制:模仿他人,适应社会在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为了应付、克服或顺应这些外部挫折、内心冲突、个人局 限、焦虑等情景,人还必须掌握各种有助于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诸如,求同机制、移植 机制、升华机制、防御机制、本能转换机制等。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动力,不仅包括了 人格的内在能量及其冲突,还包括着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的掌握和运用等等。 求同机制是自我力求模仿或按照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去行动。

9、 它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自恋性求同机制,即一个人的“自恋发泄“扩展到另一些人的过程。自恋是弗洛伊德用 来表示人们自爱倾向的术语。它源于古希腊神话中迷恋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美少年那喀索斯, 是指过分自爱自赏的人。 自恋性求同作用与对象选择不同。人们选择对象是因为他想占有或拥有这个对象,而 自恋性求同过程则是求同的。主体已经拥有了他所求同的东西,他的能量只是扩展到那些 与他拥有同样东西的人身上。同时,虽然自恋性求同作用于选择对象往往是彼此不相干的, 但它们又可能是互相联系或合为一体的。自恋性求同机制也是一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紧密 联系的一种基础。 目标定向性求同机制。目标定向性求同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

10、影响。如果一个儿子 所渴求的目标是父亲所已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儿子会越来越与父亲认同,在这方面越 来越像他的父亲。 女孩也可能以同样的原因与她的母亲趋于一致,以至于成为她母亲的翻版。另一方面,如果父亲那里没有孩子所追求的目标,孩子便可能转向别处去寻找合适的榜样。 不过,在这种目标定向求同过程中的人所模仿的,可能是他所爱的人,也可能是他所 不爱的人。而两种情况的求同作用都是片面的、极端有限的,他只从作为他的对象的人身 上吸取一个单独特性。 这种求同作用也可能扩大范围,即如果一个人已经模仿另一个人的一个特点,那么, 他也可能模仿后者的其他特点。 对象丧失性求同机制,是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对象或不得

11、不放弃他,他就会力求在他 的自我中建立该对象,把该对象的特点吸收到自身中来,以补偿他的损失。例如,一个女 孩在她不得不放弃把父亲作为爱的对象以后,她就会在她的自我中吸收她父亲的特点,使 后者的特点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自己的自我中建立起她父亲的形象。这 样,她的男子气就会变得十分突出。 强制性求同机制,是指竭力同权威的禁令或戒律保持一致,其目的是通过顺从潜在敌 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这主要是指超我形成过程中的自我的求同过程。儿童惧怕作为道德 化身的父母的惩罚而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因而逐渐与外部的道德标准、理想规定相求同。 儿童的良心就是在这种强制性的求同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求同过程中

12、,儿童与外部权威 求同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出于爱。 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变得世故起来,他懂得了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服从权威,以 便逃避痛苦,走向快乐。 求同过程出现不同的形式不是偶然的,是从自恋性求同发展到强制性求同的过程,也 即是从自我人格到超我人格的不断形成的过程。但是,人的求同过程的各种类型的形成也 是复杂的,在一个人的一定阶段上,也可能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类型的求同过程。 人格的发展,也是在这种心理能量的不断移置或者对象替换中实现的。移置过程发生 的根本原因,是本能的需要必须以某种形式、途径得到满足。比如人的玩的本能是无法消 除的,人们只能以不同的方式或对象来满足它。孩童时期最专注的兴趣是玩

13、,长大以后, 由于工作、家庭、社会活动繁忙,玩的机会不多了。而玩耍的本能仍然存在,他只有通过 移置了的形式得到满足。比如,开始幻想、做白日梦等。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决不可能消除本能的任何东西,“当我们只能以另一种东西 来替换这一种东西,当我们似乎放弃某种东西时,实际上我们所做的只是采用了一个代替 物。3.移置机制:转移痛苦,追求快乐移置机制:转移痛苦,追求快乐移置过程发生的各种具体条件因素,与其他人格发展条件因素相同,即生长发育、外 部挫折、内心冲突、个人局限和焦虑。在这些条件因素的不同阶段上,都会引起不同形式 的移置作用。孩童时期的吮吸需要,一般是通过摄取食物来满足,而成年后,则有了其

14、他 的替代形式,如吸烟、喝酒、嚼口香糖、接吻。这些都是移置机制的不同形式。决定移置 方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相似程度。 社会因素是通过父母的影响来实现的。父母允许孩子以某些对象、某种方式满足本能, 禁止孩子对其他对象、方式的选择,这就决定性地影响着孩子移置过程的方向。 决定移置过程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对象与原对象的相似程度。 如果一个替代物与原来的对象基本相似或功能基本相同,则本能即得到了基本满足; 如果本能未找到或在寻找时遇到挫折,那么,移置过程就会转向次相似的对象。移置过程 所寻找的替代对象与原对象相似性越小,这种替代对象本能的满足程度就越小,替代对象 不可能完全消除本能的兴奋紧张。替代

15、对象的最后选择只能是一种妥协。升华机制是一种积极的移置过程。如果移置过程转向寻找文化领域中的对象,这种移 置过程即是“升华“。升华是通过自我这一媒介实现的。由于自我从本我的第一个对象性能 量发泄中,接管了里比多加在自己身上,并把里比多结合起来,促成靠着求同作用而产生 自我的改变,自我便处理了本我的第一个对象性能量发泄。性欲里比多向自我里比多转化 当然包括着一个性目标的放弃,一个非性欲化的过程。自我把从本我那里汲取的能量投入 到科学、艺术等文化活动中去,就使本能的能量升华了。 这种升华避免了外部世界挫折所产生的痛苦,带来了心理和脑力活动所产生的快乐。“ 艺术家从创作和塑造他幻想中的东西得到了快乐

16、,科学家在解决问题或发现真理中感到快 乐。“正是这种升华作用的不断实现,才把那些受挫或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到有 益于社会的活动上或文化性的创造活动中,从而带来人类文化的发展。 但是升华作用决不会使本能得到彻底的满足,人身上总会存在着升华过程所不能消除 的本能兴奋紧张的残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总是不会真正放弃他本能的对象发泄,他 总是力图在替代对象中寻找最初的发泄贯注对象。 从人格能量的流动看来,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就是本我的能量移置到自我和超我的心 理过程之中。在自我和超我形成后的移置过程,则同样是能量从本我向自我或超我的流动。 这种心理能的移置,形成了人一生中的各种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价值态度等,形成了人 格丰富发展的过程。4.防御机制:学会保护自己防御机制:学会保护自己防御机制是自我为减轻或抵抗焦虑而否认现实的一种动力过程。自我的防御机制主要 有: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固定和倒退。 压抑是自我形成后才出现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而是在意识与无 意识之间的区别形成后才产生的。弗洛伊德将压抑分为两个阶段:原始压抑、真正的压抑。“原始压抑“指的是自我拒绝本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