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2219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欧阳康当代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走近复杂性。对复杂性的关注意味着科学观念的一 次根本性调整与转换,意味着对于简单性原则的一种时代性反思与超越,也推动着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念变革与方法论创新。 一、 简单性原则的成就与缺失 自然科学是对于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因此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意义 上都贯穿着一种简单性的观念与原则。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 “包含原理越少的学术比那些 包含更多附加原理的学术更有益” 。 (第 18 页)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进一 步宣称 :“自然界是最简单的。 ” ( 第 693 页)爱因斯坦认

2、为真实的自然界是一个简单的 世界:“自然规律的简单性也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正确的概念体系必须使这种简单的主 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保持平衡” (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第 214 页)。近代以来的自然科 学一直遵循简单性原则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复杂的宏观世界以某些 最为直观明了的公理、规律和法则表达出来,如牛顿的“三大定律”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 、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等等。简单性思想成为一种基本 的科学信念和指导性原则,贯注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种层次和各个领域,也必然影 响到对人文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探索。 作为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最初就是按照自然

3、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建立和产生的。西方古典经 济学的创立者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都是由于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而 有所成就。维科于 1725 年发表了新科学 ,企望能够在人类科学里做出类似于伽利略和 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贡献。圣西门在人类科学概论中提出人类科学实证化的任务, 要求将物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人类科学的研究。孔德创立实证哲学和社会学(又叫社 会物理学) ,把实证原则与方法直接引入社会问题研究。斯宾塞提出社会有机体论,却又力 图把社会有机体归约于生物有机体,以证明“动物的机体和社会的机体都有建立在同一原 则基础上的内部的条件” (转引自特纳,第 49 页),寻找生物学方法对于社

4、会有机体研究的 普遍适用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倾向和思 潮,并发散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迄今为止,简单性、一体化、定量化和实证性的科学观仍然是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 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美国著名科学学家丹尼尔贝尔 在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科学成就时,曾引用哈佛大学卡尔多伊奇等的一项研究 报告,列举了从 1900 年到 1965 年的 62 项社会科学方面的进展和创造性成就,其中, “定 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三分之二,占 1930 年以来重大进展的六分之 五” 。(贝尔,第 2 页)贝尔认

5、为,社会科学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辞藻,而是一些可 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从而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这正是 1940 年以后社会科学获得新的威望和影响的理由之一。 然而,当简单性原则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不断获得成功的时候,它在自然科学中的权 威性却逐渐受到了怀疑与挑战。一般说来,简单性原则往往与基元性、客观性、因果性、 必然性、规律性、可逆性、重复性、平衡性、可量化性、线性、清晰性、实证性、中立性 等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出线性因果的观察视角和还原论的研究思路。然而,在现代科学的 发展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与组织性、主观性、偶然性、突变性、不可逆性、单一性、非平 衡

6、性、不可量化性、非线性、混沌性、模糊性、非中立性等密切相关的现象,而且它们对 于事物的存在和世界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产生 与律动,系统的组织与建构,还是微观世界的探索与解读,神经信息的产生、保存、传输 与破译等,都存在着仅按简单性原则无法解释的无数复杂现象。至于在人文社会现象中价 值利益的渗透和情感意志的投入所带来的极为复杂多变的情况等,更是无法用还原论的方 法加以解释。这正如彭加勒所言:“基本现象的简单性再次隐藏在可观察的总现象的复杂 性下面;但是,这种简单性本身只是表面的,它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制。 ”因此,科学应探 索复杂性:“我们以为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

7、,科学似乎向多样性和复杂性进展” 。 (彭加勒, 第 119、131 页)普里戈金等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第 26 页)应该说,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超循环理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人工 智能等诸多具体学科在内的现代系统科学群的兴起,正是从整体性、横断性、综合性、有 机性、偶然性、非线性、多变性、随机性、奇异性、自组织性等方面表达着对于世界的复 杂性的特别关注。正如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所言, “阐明复杂性和复杂化概念应 当是 2 0 世纪科学的任务,就像 19 世纪的

8、熵和能量概念一样” 。(参见郝柏林,第 38 页) 复杂性问题的凸显给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探索以重要启示。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研究 正在积极地走向复杂性,那么人文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也必然要求以复杂性的态度和复 杂性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把握。 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对复杂性观念的解读与探索 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中,对于复杂性问题的关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对 于人文社会现象的价值意义及其诠释问题的特别关注,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实践中对于 复杂性的研究与探索。 人本主义从探索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入手展开了对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其关注 焦点是人文社会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及其诠释问题。狄尔泰把

9、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 认为精神科学研究人文社会历史现象,而人文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是根本不同的。如 果说自然现象和过程是外在于人的和纯粹客观的,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 对其加以客观的和实证的解析与解释,那么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 与行动等,则具有非确定性、个别性和非量化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可能被客观 地解析和解释,而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如果说说明是自然科学的最本质的方法论基础, 那么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最本质的方法论基础。理解是解答复杂的人文社会现象的基本途 径。 海德格尔将意义及其解释提升到本体论高度,主张从存在论的高度来追寻存在的意义,认 为这

10、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根本动机,并将其看作一种非常复杂的“解释学循环”过程。 在海德格尔看来, “理解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 ,是人实现和扩大其生活意义的创造性活 动, “我们的任务是把在切近的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共同此在的方式从现象上收入眼帘并从存 在论上加以适当解释” 。 (海德格尔,第 144 页)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本 质上是一种自我理解,因此在这里想摆脱解释的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 “决定性的事情不是 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恰当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 ,以防止陷入所谓“恶性循环” 。 (同上) 海德格尔把释义学的视野由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尤其是人的生存论本体论,法国著名哲学 家保罗

11、利科尔将其称为释义学发展中的又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认为在这种意义上, “解 释学不是对人文科学的思考,而是对人文科学据此建立的本体论基础的说明” 。 (利科尔, 第 54 页) 伽达默尔进一步从哲学高度来研究释义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哲学释义学,也把哲学引到了 复杂性的前沿。在伽达默尔看来,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 世界经验的一部分;理解的现象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涉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 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模式,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哲学释义学的任务不是要提 供一种一般的解释理论和解释方法,而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所共同的东西,说明一切理 解现象的基本条件。历史

12、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历史传统是人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 件。历史时间间距不仅会造成成见和误解,也能消除一些不适当的成见和误解。理解不是 一种外在于历史的复制活动,而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参与和创造。理解的复杂性在于本文与 读者在视域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理解的个体性,在作品的“视域”与读者的“视 域”之间会有差异。因此阅读或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 理解者通过对本文的理解而达到不同历史视界的交汇与融合,即他所特别注重的“视界融 合” 。 (参见伽达默尔,第 40 页)通过视界融合的复杂过程而使历史文本进入到现代生活, 并创造出新的历史。也正是通过后人的理解,本文进入到

13、后人的生活与生命过程,展示出 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效果和效应,这就是伽达默尔著名的“效果历史理论” 。 保罗利科尔力图从语言及其运用方面来解决解释中的复杂性问题。他一方面接受了海德 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释义学的本体论基础的思想,认为理解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 人在对自身的历史和意义进行反思之时,也就承认了自身的本体论存在;另一方面他也认 为,人的存在不仅是肉体的存在,也是在语言中的存在和理解中的存在,因此要达到对于存在意义的真正理解,就不能忽视人揭示自身的存在意义和方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他非常重视本文在理解中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最基本的本文的语言,认为人只有通过语言 才能进行和达到理解

14、。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语境,然而“本文的语境不是日常语言的语境。 在这个意义上,它构成了一种新的间距,这可以叫作不同于它本身的实在的间距” 。 (利科 尔,第 145 页)这是一种理解必须面对的新的复杂情况。为了消除这种妨碍理解的间距或 障碍,本文要求所有阅读者,包括它的原作者都只能以作者的身份来对其进行理解和释义, 而不应对其任意曲解。正是通过作者的理解和释义,内隐的本文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和揭示, 并获得其生命和价值。与狄尔泰等人把理解与说明绝对对立起来不同,利科尔主张辩证地 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努力“在说明和理解之间找到一种严格的互相补足性和相互依赖性” 。 一方面,理解必须在说明的基础上进行,

15、另一方面,说明需要在理解中得到升华。正是通过 这两个过程的统一,本文的存在方式得以彰显,其意义也得到揭示。 应该说,释义学的兴起正是顺应了人文社会问题研究对于复杂性的要求。遗憾的是,这种 思潮走向了极端,完全否认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相似和相通的方面。 与人本主义的哲理性和方法论探索相映成趣的是,复杂性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步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学者认为,简单性与复杂性思维的最直接区别在于线性与非线性。 而在历史上对于社会科学中的非线性问题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因为他认为人口按指数增长而食物供应只能按线性增长,人口将超出食物供给。由此而衍 生出的“具有平衡吸引子

16、特征的逻辑曲线,被运用于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其 他许多场合。它提供了可能的一系列分叉和相变(包括混沌) ” 。 (迈因策尔,第 346-347 页) 以后,复杂性问题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例如,由沃尔特拉和洛特卡描述 的捕食者/被捕食者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各种城市系统的非线性时空演化模型,社会学中 的宏观与微观社会运行与发展动力学,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态系统模型,社会动态管理系统 模型等等。由于对复杂性的关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芝加哥大学人 类学教授亚当斯等人关于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研究报告,在涉及家庭的历史、行为 和健康、信息处理、社会选择、人类以及猿和猴的社会行为的起源等广泛的研究领域里, 清楚地刻画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非累积性、较少的应用性、较多的非理论性和明显 的多元性,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复杂性。 (参见奥弗曼)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索。 第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说,学科的特点既根据于又表现着对象的特点。作为 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