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2190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小组成员:李宁 贾秀飞 王雨婷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1. 资金投入状况 2. 建设资金短缺的成因分析 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政策(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状况 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主要是财政、信贷和农村集体。然 后,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几种渠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投入乏力,远不能满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1国家财政资金 据统计,19782004 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平 均只有 13.8%。既便 2004 年占 16.4%,按人均投入量,是同年国家财政对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 17。由此可见,以前我国财政工作

2、的着力点在城市, 财政资源配置向和城市倾斜,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额偏低,这与我国农 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2信贷资金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发展的服务供给主体,而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一般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收益率低等特点,因此, 农村信用社存在“慎贷”现象。此外,农村信用社改革未到位、资本充足率低、 仅吸收一部分农村资金、可贷资金有限,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 不足。据统计,19972004 年间,农业贷款最高额仅占国家信贷总量的 2.6%。 3集体投资 税费改革前,自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预算外收入;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预算外

3、收入,削弱了乡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作用。 目前,一些乡村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筹资,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 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对基础 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当然,由于农民收入的差异性,使不同农民对基础设施需 求和其所具有的投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况且“一事一议”制度既不是一项 制度也不是一项农民自愿制度安排,实际操作难度大,协调成本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成因 1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 目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如农电资产等存在管理权限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的状 况。在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模糊的情况下,承贷主体缺位,金融机构根本无法给 予建设资金

4、支持,造成贷款投入难。 2财政投入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我国大部分县乡财政目前还属 于“吃饭财政”,债务负担沉重,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制约了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上世纪末,各国有商业银行从管理和效率角度出发,逐步收缩农村阵地, 农村信用社便成了乡村地区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 务供给主体,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所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的需求。而每年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外流达三千亿元以上。4农村投资环境不优 农村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和民间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入

5、。但当前我国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强有 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政府信用缺失,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社会征 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农村贷款户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 象还比较严重,金融机构对继续加大支持存在着畏惧心理。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政策建议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应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原 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 任主体。 对于一些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可实行项目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归农 户个人所有;对一些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通过承包、

6、租 赁、股份合作或组建使用者协会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可以将部 分所有权移交给受益农户;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 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方式,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和 管护,主管部门对其监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大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量。(1)财政资源配置适度向农村倾斜; (2)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 20%投向农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把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政府应建立财政贴息和投资补偿制度

7、,把部分财政拨款和 财政信贷转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贴息资金或投资补偿资金。 3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农村体系 重新打造多种金融形式并存,形成分工合作、良性竞争的多层次、多元化农 村金融体系。(1)重新定位农业银行职能,调整经营重点,扩大业务空间,政 策性金融服务向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2)农业银行经改革后定位国有农村 商业银行。(3)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 其真正成为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金融。(4)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地区之后, 国家应放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允许民间金融、外资金融进入补位,建立数量适宜的农村中小银行。 4全面放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力引入

8、民间投资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是民间投资涉足最少的领域之一,其主要原因 是民间资本进入障碍。因此,当前应全面放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取 消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进一步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大力 引入民间投资,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垄 断特性,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直接利益,政府必须强化价格监管和服务质量监管, 平衡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5建立农村投资激励约束机制 国家应尽早出台农业投资法,约束各级政府、投资者和农民消费者 的行为,从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1)规定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 在县以下吸收的农村存款转存给农村信用社,或全额上存中

9、央银行,再由中央 银行向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2)规定银行、保险、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吸 收的农村资金以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投资。(3)正确处理民间资金投人农村基础 设施领域按资本要素进行补偿、分配等同题,保证投资收益的合法化。(4)建 立补偿机制,对金融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补贴和政策扶持,实行优惠 利率,减免或部分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更强,城市流 动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急需扩大其建设规模。 但当前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0、。下面以上海市为例,首先考察了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和问题,然后分析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思路。(一)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1、交通设施 道路交通 当前,大城市道路的结构性、功能性矛盾突出;次干道数量不足,比例失调; 主要交叉口拥挤严重,路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利用,越来越不适应现代 大都市的交通需求。如上海中心区道路网络密度为 6.7 公里/平方公里,已经超 过国家标准推荐值的上限,外围区道路网密度约为 3.3 公里/平方公里,大约仅 为中心区的二分之一,又低于国家标准的下限。另外,私家车小汽车数量持续 增长,连续两年增长 6.5 万辆,其中 90是私人小汽

11、车。而以轨道交通为主的 大容量公交客运体系尚未形成,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客运量增长相对较为缓 慢,于是导致个体非机动车的快速膨胀,行人与车辆争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混行现象普遍存在。水路交通 我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港港区总面积 3619.6 平方公里,2005 年上海港累计完 成集装箱 1808.4 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 24.3,货物吞吐量超越新加坡港约2100 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上海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由于 港口码头太少,码头通过能力不适应集装箱发展的需要,船舶滞港、货物压港 等现象仍然存在,港口设施的滞后制约了其本应发挥的作用。同时,新建的上 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未来的

12、配套交通状况不容乐观,2010 年将拥有 25 个泊位,预计每天将超过 30000 个集装箱需要转运。 目前上海内河航道 多为四、五级,通航能力很差,为了初步建成以三级为主、四级为辅的高等级 内河网,构建连接长三角、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称的内河系统,预计投资需 超过 90 亿元。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水路交通建设对投资资金的需求与现实投资 水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2、电力供应近年来大城市电力需求持续增长,许多城市出现“电荒”,供应 严重短缺,用电高峰需要拉闸限电以暂时缓解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电力供应的 供需矛盾,扩大城市电力供应已非常紧迫。如上海地区未来的能源结构中, 6070靠本地区的发电站供应

13、,而剩下的 3040则需要从外地通过电 网输送过来。到 2010 年,上海地区每年将增加用电负荷 150 万千瓦,因此上海 电力公司将每年投资约 170 亿用于输配电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和力度相当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最高峰的 6 倍。每年这么多资金仅靠政府直接投资或银行贷款是不 可能解决的,电力公司必须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 3、水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全国 660 多个城市中,缺水 城市有 40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 114 个。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市内和周 边地区都不缺水。但缺水和缺水资源是两个概念,现在上海缺乏的正是可供利 用的水资源。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

14、有量现在仅为 145 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 人均 2350 立方米(世界人均 8840 立方米)的水平。上海市现有黄浦江上游及陈 行水库两大水源地,原水供水量 786 万立方米/天,而目前全市需求用水量为 1069 万立方米/天,原水水量配套滞后量达 26。到 2020 年,上海城市用水需 求量将达到 1400 万立方米/天。大城市为了提高原水水质,改造现有水厂、管 网和二次供水系统,要新建和改建污水处理厂及雨水排水系统,建设污泥处理 处置工程等。完成供排水任务,上海预计需投入资金 455 亿元,这笔巨资筹集 受阻,上海的整个水务系统将无法有效运转。但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庞大 的资金需求,上

15、海水务部门必须扩大融资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 4、城市绿化建设近年来,大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和国际上绿化建 设较好的城市差距还很大。上海的人均绿化面积十几年前只有一张报纸那么大, 如今达到 11 平方米。如果按照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所要求的人均公共绿地 15 平 方米的要求,上海的城市绿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上海造绿代价巨大,政府不 但要补贴被占用土地的居民,还要筹资新建和完善城市绿地,资金不足,阻碍 了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1、建设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建设资金的缺乏。1992 年到 2002 年十年间,上

16、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筹集的建设资金达 1240 多亿元,上 海市凭着每年以 10左右的 GDP 增长率,财政收入相对于其他城市要高出许多,对城市建设的投资相对其他城市较多。2005 年,上海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13.9,地方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 1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 369.21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8.8,占财政支出的 22.2,上海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比财 政收入增长得快。 201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将达到 1800 万,预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 需 7600 多亿元。这一巨资单靠政府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筹集是不能解决的。近 几年上海尝试了多种融资方式,但由于体制、法律等原因,筹集的资金仍不能 填补如此庞大的缺口,致使有些基础设施建设或改善不能成行,给某些产业, 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带来了严重的瓶颈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