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178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安远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部,辖 18 个乡镇,155个行政村,总人口 34.7 万,土地面积 23752,境内的九龙山将全县分为两个水系的流域源头,即长江水系的贡江源头和珠江水系的东江源头,是南方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境内的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源头,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生态教育基地。为了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保证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卫生安全,2002 年,安远县开始实施全国水土保持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位于珠江水系东江源头的镇江河流域三百山、孔田两镇,涵盖 28 个行政村,264

2、 个村民小组,人口 4.3 万多人,土地总面积2342。项目实施前,区内水土流失面积 38002,占土地总面积的 16.2%,其中轻度 2142.62,中度1188.62,强度及其以上 469.342。项目实施期为20022004 年,规划完成水土流失面积 38002,综合治理度达 99%以上,其中封禁治理面积 3466.72,补植造林 266.72,人工种草 66.62,崩岗治理 30 座,修筑山塘 20 座,反坡台地 22.5 万 m,开挖水平竹节沟23 万 m,新建沼气池 750 只,完成土石方 109 万 m2,工程总投资 900 万元。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3、,认真实施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着重从六个方面推进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一 、 、规规划先行推划先行推进进保保护东护东江源江源绿绿色生色生态态修复修复制订好“三区”规划是实施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基础。水保部门牵头,农业、水务、林业、果业、能源、财政等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规划组,深入到项目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组织党员、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研究,我县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江源头三百山划为重点保护区,实施范围200 平方公里;把项目区内两个圩镇建设区、工业园区、公路建设区划入重点监

4、督区,实施区域范围 13.6 平方公里;将三百山仙人峰一片荒山划入重点治理区,面积为20.4 平方公里。对“三区”分别制定了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宣二、宣传传造造势势推推进进生生态态修复修复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来,才能确保封得住、修复快、见实效。 (一)、广泛一)、广泛动员动员。县里和项目区乡镇村组先后召开了试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对全县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动员,将保护东江源绿

5、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传达到乡、村、组、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广泛宣二)、广泛宣传传。 。据统计,项目区投入宣传经费 26 万元,制作了大型广告牌和宣传碑牌,刷写了大量的永久性标语,印发了大量的封禁管护通告、水保科技宣传资料,经常性刊出宣传栏,设置了围栏式标志牌,出动宣传车下乡宣传,举办了多次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专场文艺演出,在县乡电视台反复播放了东江源专题片,开展了生态普法教育。(三)、广泛互三)、广泛互动动。 。改变以往在宣传造势工作中一头冷一头热,即政府热、群众冷的情况,采取给群众一封信,召开乡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下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

6、见,通过听取项目区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改进工作,推进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整合力量推三、整合力量推进进保保护东护东江源江源绿绿色生色生态态修复修复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在推进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不断整合各方力量,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的良好格局。(一)、加一)、加强组织领导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计划、财政、监察、农办、林业、农业、果业、水利、水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项目所在镇镇长为成员的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同时,

7、项目区内两个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选派专人专抓此项工作。(二)、二)、强强化部化部门职责门职责。切实强化水保部门作为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主管部门的职责,要求水保部门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水土保持的政策,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的组织、实施和监管职能。农业部门负责整治农药、肥料市场,普及推广运用生物肥料、高效低毒农药,全面禁止剧毒农药的使用,建立了规范的植物医院和肥料供应市场,减少了水质污染源;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作以及公益林、珠防林建设;果业部门加强了对果园生态化开发的监管以及苗木市场管理力度,严查劣质苗木进入市场;水利部门

8、负责河道清障和饮水卫生工程;财政部门严把项目资金审批,做到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有力地促进了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的顺利开展。(三)、(三)、组织组织群众参与群众参与。对完全属于公益性事业、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水土流失山地单纯恢复性、防护性治理,如珠防林、水保林、崩岗治理、修筑山塘等工程,我们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政策,结合农村的实际,按照“群众受益,民主决策”的原则,引导农民发挥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作用,筹资投劳参与生态修复。我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荒山治理。我们注重运用群众身边的典型示范带动推进生态修复。罗林妹是我县项目区三百山镇乌石村村民。80 年

9、代初,他带领 26 户村民在水土流失严重的 300 多亩荒山上,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水保股份制果园,使全组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2002 年,罗林妹被国家水利部和财政部评为全国治理“四荒”示范户和创办全国水保股份制第一人。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一典型反复宣传,极大地调动了项目区农户治理荒山的积极性,仅去年项目区就治理荒山 1 万亩,几年来,共治理荒山 3.8 万亩。(四)四)发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各界参与。我们主动与广东、港澳地区联系,通过开展联谊活动,把生态保护活动延伸到全东江流域区。每年,我们都会邀请 200 多名深圳青年来到三百山开展东江探源活动,与项目区的中小学生一起开展东江源头水源涵养林

10、义务植树活动。我们在东江源头三百山开展认护活动,构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的平台,吸引了社会各界对东江源区生态修复工程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四、四、综综合治理推合治理推进进生生态态修复修复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推进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政策配套政策配套。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封禁管护工作的通告、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通知、安远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政策规章。制定了村规民约,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依法稳定山地承包权,搞活山地经营权,鼓

11、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大户承包山地造林。如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卢传峰在项目区承包了 100 公顷山地进行造林。封育保封育保护护。在项目区,我们全面实施了封山保护、封禁治理措施,保护生态修复区的林木、林地、植被。我们采取了“六禁止”措施,即禁止乱砍滥伐林木、毁坏公益林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禁止开垦、采石、取土,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草场或改变用途,禁止在封山育林区放牧、砍枝、狩猎等,禁止烧炭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种、采脂、剥树皮等,禁止擅自移动封禁管护标志及观测样地标志等行为。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促进自然恢复。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生态修复专业技术队伍,负责修复区的封育补植、防虫防病、良种引进与品种改良

12、,切实搞好疏林补植。我们每年在项目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几年来,共种植水源涵养林 640 公顷,营造水保林 1100 公顷。科学科学监测监测。在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试点区,设立了 10 个监测点,分别监测生物种群变化,植被生长量变化、土壤变化、水土流失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每个监测点落实了专人负责收集数据。退耕退耕还还林林。我县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项目区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用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农户每公顷可以拿到现金补助 300 元,粮食 1500 公斤,种苗费 750 元,每建一个沼气池给农户补助 800 元材料费。退耕还林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生态恢复。捆捆绑资绑资金金。在投入水

13、保国债资金的同时,我县将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农业、林业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协调到项目区。以 2003 年各部门投资为例:水保 85 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 118.5 万元,国家珠防林工程建设 120 万元,以工代赈生态建设 30 万元,农村能源建设 46 万元。产业产业推推动动。 。保护东江源绿色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要引导农民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破坏环境的老路。引导项目区农民走产业富民的道路,农民富裕了,生态修复才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大力发展无公害脐橙产业。项目区地处农业部划定的全国柑桔产业优势区,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脐橙的地区。我们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引导当地群众开荒种果。坚持由

14、水保部门牵头联合林业、环保、农业开发办、果业等部门统一规划,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使我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其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东江源头三百山的知名优势,吸引了外来资金投资三百山生态旅游。通过对三百山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景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引导果农按照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要求,完善果园设施,着力发展以果业观光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再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并积极组织输出到长珠闽地区或县工业园区就业,仅 2003 年项目区就输出劳力 1

15、.3 万人。积极破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壁垒,鼓励农民进城发展个私经济,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五、五、调调整能源整能源结结构推构推进进保保护东护东江源江源绿绿色生色生态态修复修复一是沼气代柴一是沼气代柴。结合项目区果园面积多的实际,大力发展猪沼果工程,目前,项目区建有沼气池 1228 个。许多农民用沼气炒菜、煮饭、烧水,有效缓解了因项目区群众能源需求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二是燃煤代。二是燃煤代柴。我县在项目区内的乡镇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推广以煤代柴。将以煤代柴改燃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对改燃工作较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并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公开表彰。目前,项目区改燃工作蔚然

16、成风。三三是是电电能代柴能代柴。我县大力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代柴。几年来新建小水电站 36 座,能最大限度的满足项目区群众的用电需求。四是液化气代柴。在项目区建立了液化气站,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对项目区内的液化气作了最高限价,每灌液化气由能源办、水保局、镇政府各补贴 3 元。五是划定薪炭林区。对改燃难度大的边缘山区,在推广使用节柴灶的同时,划定薪炭林区,大力营造薪炭林。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区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六、六、强强化化监监督督执执法推法推进进保保护东护东江源江源绿绿色生色生态态修复修复加加强执强执法法队队伍建伍建设设。 。在县乡机构改革中,县政府将县水保局保留为县直一级正科级事业单位,还将 18 个乡镇水保站的 21 名水保员由差额拨款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县水保局成立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大队,经常与林业公安、农业、水利、矿管、果业和项目区法庭等执法人员联合执法方案。项目区乡镇成立了水保生态监督执法中队;各村成立了监督执法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还配备了兼职管护员,负责水土流失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