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152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读后感精品文档本人觉得写得不错,所以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吕国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国方强盛。改革开放以来,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可是依据中国现有国情,综合当代我国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

2、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综合本人寒假调研所得,针对以下列出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1.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1) 区域差距在全国 2036 个县(县级市)中,1999 年有 1021 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 10 元-与北京市的 757.6 元和上海市的 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 (张玉林, 中国城

3、乡教育差距, 2002)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2) 城乡差距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 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 250.4 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 947.1 元,而农村为 472.8 元,差距分别为 1.9 倍和 2 倍。到 1999 年,两者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到 3.1 倍,绝对金额分别为 1492.2 元,476.1元和 2671.2 元,861.6 元.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同时,据 2003 年 2 月 13 日教育部公布的中

4、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2000 年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 8699.2 万人,其中 3/4 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33 年,而城市为 10.2 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是 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 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 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 0.37:0.551。 (陈虹全, 2009.04)由此可见, 中国的教育的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要想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应当以

5、人的个数为单位,确保投入的教育资源每个人能享受。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3) 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多方试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所以,我建议在缩短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同时,对于教育发展中下等仍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使得中国的教育差距能够尽可能地缩减,而不是缩减了这个,有出现了那个。2. 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

6、地区情况持续恶化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以河南省为例,2008 年考生达 98.8 百万人,2009 年考生虽然比去年减少 2.9 万人,但 95.9 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 56 万人的录取规模,比 54.9 万人的招生计划还多出了万余人。其中录取的普通类考生达到 50.1 万人,包括本科 21.4 万人,专科 28.7 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 3.2 万人,专升本 2.3 万人,单考单招录取 0.3 万人。也就是说,还有 39.9万的人必定

7、要承受高考落榜的现实,再加上即使成功升学,但因对学校不满意而不愿升学的学生人数,必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些人想要继续考学的人必然要加在下一届的毕业生中。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习生必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

8、“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而让复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争,也是对广大应届生的不公。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习生开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习生内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习生升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习生进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强国之根本在于教育的发展,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在于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利益问题,有失偏颇之处,敬请见谅!)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本人觉得写得不错,所以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