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137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这是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改革方向,但是这些命 题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试卷虽然涉及到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与评价的开放性,但 仍然局限在素材选用的多样性以及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上。所以,如何命制以探究题为 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如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正在践行并大力倡导的。 与之相适应,新课程高考试题命制必然是生活化取向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生 活” ,并不是狭隘的、

2、局限于学生生活直接体验的,而是既包括学生生活,更包括广阔的社 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小舞台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 也包括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其中既有现象 化的生活经验,也有本质化的生活智慧。所以,高考命题的背景资料可以网罗生活素材, 但立意必须指向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因此,生活化取向的新课程高考要立足学生的生活 实际,其试题命制如素材的选用、问题的设计、答案的设置、评分标准的把握等就应该充 分体现这一点。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它与传统试题(封闭题)相比,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意

3、识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 体素质。在所接触的开放性试题及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思维反映和解答过程中,我深深的 感到开放性试题正在呼唤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什么样的试 题才是开放题?一个习题通常包括已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和结论四个要素。四个 要素齐备的题为“封闭性试题” ;缺少解题依据或方法的题为“半封闭性试题” ;结论需要 探索的为“探索性试题” ;仅给出已知条件的题为“问题性试题” ;探索型试题及问题性试 题统称为“开放性试题” 。由此可见开放性试题由于依据、方法、结论的不确定性使学生思 维系统通过与这些开放性问题相互作用后,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由不同思维要素

4、组成的开 放的非线性的思维系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的应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批判、探索能力,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观 和在学习中的态度和信念。开放性试题加入到现在的考试中,无疑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 程、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考,所以说,开放性试题正在呼 唤开放式教学。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有愈来愈红火的趋势。继 07 年山东、 广东、海南、宁夏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后,今年上海、福建、 广东、江苏、宁夏、山东等六份考卷考了探究题。分值为 58 分不等。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

5、究” 、 “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 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 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 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性试题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它与一般现 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 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 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 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

6、探究否则,就文 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 艺术风格。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 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 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这是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 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

7、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 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 、 “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 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 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 “自己的观点” 。 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 “信口开河” ,是依据文本而 合理推断。 二、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

8、础, 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 , 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 。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 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 , “任尔东西南北中” 。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 ;有的不明说,诸如 “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三、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依据上

9、述特点, “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应对: 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2008 年江苏卷第 15 题: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 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 试题解读:小说题目为“侯银匠” ,所以小说的主人公一定是侯银匠,小说的主旨一定 集中在侯银匠身上。虽然文章绝大部分文字在写他的女儿侯菊,这主要是运用了侧面描写 的方法来写主人公,写侯菊实际上是在写侯银匠。搞清两个人物的关系,作大就很容易了。 这需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 参考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 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

10、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 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 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例如:2008 年上海卷第 12 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 ,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 稼的一块田地”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5 分) 试题解读:解答这一题,需要我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11、,对“灯笼红”和 “收完了庄 稼的一块田地”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什么进行解答。然后找到两者和祖母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有什么关联。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 “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 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 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3、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例如:2008 年福建卷 13 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 者是如何表达的?(8 分) 试题解读:题干有两个角度要求: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作 者所表现的感情。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

12、一种“激越、豪迈”的情感。就整篇文章内容看, 由小处写到大处,由景写到远景。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泥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 “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情感表达得也更加丰厚。 参考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通过从 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 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 塑了雕塑了” ,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 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意思对

13、即可) 4、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例如:2007 年广东卷 18 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 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 解的? 阅读原文: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 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 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 泥泞的磨砺和锻炼,

14、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 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 了一种精神。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 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 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 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试题解读:抓“刻意制造” 、 “泥泞”关键词。 “不会刻意制造”是说“泥泞”是

15、“浑然天成的” ; “泥泞”从选文看象征苦难和屈辱;没人刻意为自己制造磨难。抓疑问点:为什么渴望在泥泞中走一回呢?处在顺境中,当我们倦了、茫然不知所措、 不再有激情、苍白无力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不会刻意制造泥泞;渴望泥泞)说的。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不是人为制造的;泥泞象征苦难和屈辱,没有必 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会渴望在泥 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5、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例如:2008 年广东卷第 21 题:作者为什么将标

16、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 分析。 (6 分) 解读试题:这是对文章的题目的内涵进行探究。这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 入思考。在文中“绝妙的错误”很显然是指 DNA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 渐形成不同的生物。这里的“错误”DNA 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 发的意外” 。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 ,才形成了今天 的生物。故标题为“绝妙的错误” 。 答案要点:“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DNA 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 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 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 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 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 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