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5199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按:痛风,相当于中医湿热痹,属西医代谢性疾病。在南方,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常饮酒及商嘿呤饮食的增加而使本病成为多见,由于本病发病突然、疼痛较甚,故患者多以无名肿毒就诊,成为疡科门诊较常见的疾病。本病多为患者平索饮酒嗜食肥甘厚昧而致脾胃受损生湿蕴热痹阻于经络,气机受阻而致:故审讧E 求冈,治以四妙汤清热燥湿,萆解、土茯苓、防己、独活等祛湿利尿促进尿酸等湿浊之牙1 j 随尿而山,术瓜、灵仙、乳香、成灵仙等通络1 1 : i i i ,诸药合用,湿邪得出,气机得畅而患者疼稍及肿胀均消,并且将息用药得当故病未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武汉市第一医院( 4 3 0 0 3 0

2、 )王燕燕1 资料与方法 1 ,l 临床资料资料来自本院2 0 0 0 年5 月 一2 0 0 1 年6 月住院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符合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1 2 治疗方法将6 4 例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随 机分为2 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3 2 例,西医治疗组( 对照组) 3 2 例。6 4 例患者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适量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 盐水2 5 0 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于穿琥宁针齐( 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加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 0 0 毫升) 6 0 0 8 0 0毫克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 5 0 毫升中静 脉滴注

3、,每日1 次,7 日为1 个疗程,治疗卜2 个疗程后观察评价治疗效果。1 3 观察指标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等化验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给于记录。I 4 统计学方法:采用t 检验。 2 结果2 1 疗效标准痊愈:f 艋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投阳性体征好转或部分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好转或部分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相关检查 指标好转不明显或加重或发生并发症( 如二重感染) 。2 2 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2 组主要临床症状和阳性体

4、征消失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比较见袭2 。 表22 组主要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时问及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X S ) d3 讨论3l穿心莲为爵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近代药理及I 临床研究证明,穿琥宁具有明显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3 4它能明显兴奋垂体前叶功能并促进其中A C T I I 的合成和释放,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病毒灭活试验表明穿琥宁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穿琥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1 1 种细菌有抑制作用。3 2 穿

5、心莲药性苦寒可清除体内湿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达到清热解毒、抗炎水肿作用,从而可达到化痰通气醒脑开窍之动效。解热抗炎作用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药理学基础之一,而同类药物比较穿琥宁针剂是抗炎解热作用最强者。 3 3 穿琥宁针剂药物性能稳定、配置保存方便、费用便宜、药源丰富、无不良反应、静脉给药体内血药浓度高,故能取得良好疗效。构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理论体系之我见湖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武汉4 3 0 0 6 1 )汪草原陈宏自2 0 世纪5 0 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号召我国的 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至今,已近5 0年了。我们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同仁们,在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上的中西医结合创

6、新方面己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论创新却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或重大突破。我以为,构建本学科理论体系,应该包括有以下一些内容和几个方面。1必须要有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进化论的哲学观热冷场和虚实状两组对立统一观西医的发展史,是充满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而在中医贯穿的则是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即各分支学科都能体现出从易经变化而来的阴阳学说即阴阳的互根、平衡、消长、转化。笔者以为,应该而且可以从认识论上创立出一个能贯穿于整个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哲学观即辨证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西医的生理生化学所揭示的机体的调节,主要是靠神经和内分泌腺所分泌的体液发挥作用,但中医引经药的运用之有效和活体者的

7、经络之存在的客观现实,我们也很难排除经络在机体的调节中就没有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本学科哲学观的物质基础,当应该包括针灸学所涉及的内容在内。而它的哲学观,则是应能阐明上述的一切客观物质存在的各自内在的对立统一之变化,导致其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及其变化,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不同反映情况之机理。而这一切变化情况,中医是用阴阳五行说来阐明的,笔者以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就不宣再用之了,而可否引进热场与冷场之对立统一观来阐明之。因为,人虽然在动物学分类里属恒温动物但维持其恒温也确实是机体本身的热场与冷场之对立统一的变化结果所致。健康的机体应是热冷场平衡协调的统一体,热冷场一旦失衡也就发生了疾病。且无论是生理的

8、还是病理的微妙或剧烈的变化,机体的任何一对物质受外来或内生、或情志的影响,其热场与冷场的对立统一之变化,与它们可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疮疡病的中医之阴、阳及半阴半阳证的定性,完全可以用热性、冷性、热冷兼具性来定性和解释。“红外热像仪”检查所显示出的图像,反映的就是机体各脏器、部位之冷热场的变化现象,从而能揭示出病变的功能性和病理性之属性。笔者以为,可以预计,随着新的生理、病理检测设备的不断问世,这个热冷场的对立统一观之运用的可行性将会充分地得到证明,并且会不断地进化、完善而在人们心目中得到巩固。疾病不但有热冷场失衡的外在表现,还应有虚实之状态的反映。笔者以为,虚实状态之分,可界 定为:凡机体状

9、态表现为比较兴奋。有力( 包括有活力) ,或平和而不易生病,或发病后症状表现比较激烈明显或亢奋者均可视为实状;凡表现为低迷、无力( 包括无活力) 、惰性、易生病,或发病后症状表现不激烈明显、或晦暗者,均可视为虚状。笔者提倡,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应仍继承中医的“证”之名,但它的概念当应界定为是由热冷场与虚实状相 结合后之表象的总称,而原所谓风寒暑湿燥火、表里、卫气营血、虚实夹杂等等之证型,则都是这个总表象的具体细分,不宜再提是中医的什么“六淫之邪”或其他什么“邪”之病因所致之病证,那么,中医之“有诸内,必行于诸外”的著名学术思想,就可以完整地,并有所发展地继承运用了,如实火证型的牙周痛,其可有相当于西医的红肿热痛的牙 龈炎而用抗菌消炎的醇药有效( 当然用凉血解毒中药也可有效) 也有因吃咸鱼肉或饮醇酒所致牙龈红3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