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932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现状及发展20122012 年年 4 4 月月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2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一、农业信息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农业信息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的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急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

2、革发展新的动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增强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和新手段。农业农村信息化还是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二、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二、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跨中、南亚热带,北与浙江为邻,西北与江西交界,南与广东接壤,东及东南滨海,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全省陆地总面积为 121.380 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县 148.89 平方公里),折 18207 万亩。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海岸曲折绵亘,长达 3324 公里,海域面积 12.51 万平方公里,比陆地略大。福建省人口占全国 2167 % , 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 1110 %3 , 人多地少。在面临人增地减、环

4、境污染、自然资源贫乏等严峻形势下 , 积极探索我省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 以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 , 福建省科技厅把“福建农村科技信息化技术及示范研究”列为 2003 年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科技项目。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3近几年,福建省一直在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1)健全农业信息体系,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体系,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完善。福建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在省各地积极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乡村基层延伸,面向

5、“三农”搞好信息服务的有效载体,使各地市农业干部在信息手段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根据三电合一全国公用数据库建设标准 ,针对各地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并聘请多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专家以及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录入专家数据库,同电信部门协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三电合一”技术。形成了集网站、电视、969155 热线、移动通讯、农业信息员等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并且对全省农业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空间化进行进一步改造和更新,逐步建成体系完善、标准统一的基础数据信息

6、库,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权威性行业数据,建立了水果、茶叶等综合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为农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省级农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截至 004 年底,全省拥有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 49 个,乡镇信息服务站 208 个。同时,省农业部门还建立了省、市、县(区)自上而下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农村固定观察点,确立了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点,配备了专职人员和设备,并且定期对各观察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2 2)农业信息发布面广、资讯丰富)农业信息发布面广、资讯丰富。2007 年 5 月,福建省省第一个农业科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7、。该系统建立了农业技术视频、台湾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农业品种数据库以及农业科普数据库等数据约 60274 条,还引进了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光盘数据库、美国农业文献联机存取书目型、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年鉴资源库等数据 4000 多万条,可为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服务。系统还开通了福建农业科学院网站和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并与昌建三农网链接,为全省农业人员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外,各地农业信息网站积极增设栏目,改善网页布局,加强三农重点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以农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5业产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基地、

8、产业协会等为主体服务对象,并开设宣传网页,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网站发布最新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分析、科技信息、劳务信息、政务信息、农业气象等,帮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市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掌握科学技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3 3)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福建省农业厅对外发布信息采用的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其中,建成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 ,对 13 个涉农厅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整合,直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便捷的农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同时,为了更方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省、

9、各地区农业部与电信、移动部门通力合作,开通手机短信服务新业务,2007 年全省计划实现全省乡镇宽带覆盖率、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 100%,沿海离岸45 海里海域 cDMA 信号全覆盖,并安装 8000 台农村信息终端设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通信信息服务。同时,综合现代网络技术与地方农业专家的优势,利用农业网站的庞大数据资源与地方农技推广系统的专家力量,依托移动公司的短信息发送平台,以群发、互动的形式向乡村干部、示范基地、生产大户、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发送农技知识、病虫害防治、劳动力转移、农村党建、突发事件、重大天气预报等信息,并以短信互动形式让农民群众提出疑难点,农业专家以短信

10、形式为其解答。(4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福建省在全国率先统一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号码,全省 9 个设区的市、71 个县(市、区)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6年来,省农业厅累计下达 1000 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各级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有的地方还延伸至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科技(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资经营站等开展最直接的服务。据统计,自 2001 年开通以来,969155 热线受理来电咨询153.6 万人次,六年来,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咨询 153.6 万人次,组织开展现场咨询、指导 28.

11、6 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 2.7 万场,培训农民 184 万人次,为农民减轻负担和减少损失 12 亿元,新增经济效益近 n 亿元 l24。另外,福建省还推广并延伸“南平机制” ,加大农村“六大员”队伍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信息员,延伸了服务触角。相关部门以免费培训的方式大力拓展信息员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6务的队伍,吸收一些责任心强、素质高、对服务“三农”工作热情度高的基层信息员,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信息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信息员的业务素质,确保基层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信息。开办农村信息员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初步掌握了信息收集、传播方法,直接服务于农民,为农民通过网络致富、信

12、息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确保信息员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信息员绩效记录,对每位信息员设立电子信箱,加强信息交流,促进信息网络延伸和推广。三、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三、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例如,美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 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了 50%。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 81.6%,全国 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 52%的年轻

13、农场主都装备有电子计算机,并经常进入各种农业网站收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除了美国,欧洲的农业网络也已进入了实用阶段。日本的农林信息则是通过日本电信承办和借助多种公众通讯网络传输的。此外,在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正迅速伸向农村,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已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和应用。可见,农业信息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对于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建成以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三农服务网为主体,市、县、乡镇信息服务点(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不仅为广大的农民,基层农业部

14、门和农业企业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信息服务,而且也省农业电子政务系统相配合,相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网络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四、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福建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无论在信息传播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实现农业的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7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国家甚至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亦有不小差距,存在的问题也不少:(1 1

15、)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息多样化、全方位的要求,造成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差,权威性不足,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不完善,不能把有效信息及时地输送到农村和传递给广大的农户,为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在:第一,目前,福建省及其市、县尚无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权威性的农产品生产及供求信息网络,很难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第二,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

16、息管理的人员。第三,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第四,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普遍质量不高,实用性差。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福建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2 2)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中,初小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了绝大多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很小。农民素质的低下及市场信息的闭塞,使其对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农产品市场也茫然,种养什么、种养多少心中无数。一种作物赚了钱,许多农民就一窝蜂地跟着种,结果造成供求严重失衡,产品大量滞压,农民损失严重。90 年代,福建省许多地方的农民曾一窝蜂大种芦柑,几年以后,每市斤芦柑的价格就跌到一毛多钱,还不够雇人上山采摘的工钱,农民只好任其烂在树上。政和的太子参也曾出现过这种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这些年,福建省的批把种植又出现了这种苗头,除了莆田许多乡镇大量种植外,邻近的仙游、福清以及闽南漳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