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796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把握“五个一五个一” 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和工作上把握“五个一”。规划一张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规划凝聚人心、规范操作、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使新农村规划与当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规划制定要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

2、性、可行性;规划落实要稳妥,分清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防止急于求成、造成浪费;规划执行要严格,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建设一盘棋。新农村建设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彼此之间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加以推进。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应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项目和资金更多地向农业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倾斜。部门之间应加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避免政策“撞车”现象

3、,确保惠农政策效应最大化。投入一站通。建设新农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何使用好支农资金,关系重大。应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使支农资金直达农村,更好更快地惠及农民群众。县一级是多种渠道投入的支农资金的汇聚点。可以县为主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使上级安排的支农资金能够“打捆”下达到县;也可探索由县级政府将本地新农村建设项目统一研究论证,一并打包上报,经上级有关部门“一揽子”审批后,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由县级直接分配投放到乡村。这种“一站通”的投入方式,有利于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产业一条龙。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

4、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实现农业生产种养加“一条龙”。根据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规划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其次,实现经营机制的产加销“一条龙”。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为载体,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反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第三,实现农业科技的产学研“一条龙”。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对接,完善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实用科技的迫切需要。绩效一杆秤。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心中有杆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从那些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好事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分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改路、改水、改厕等具体事情入手,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