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785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论君子之本孝孝是孝是为为人之本。人之本。“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学生有若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

3、;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 “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他说,

4、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就是“悌”,就是“兄友弟恭”,它也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

5、他们学习。孔子孔子论论“孝孝”的要的要义义和精和精华华孔子对孝悌之道有详细的论述。关于“孝”的要点:一是“能养”。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能养就是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 ”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

6、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四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个“几”字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为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五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 ”他的学生樊迟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孔子教人是很讲针对性的,孟懿子这个人不能遵从他父亲贤而好礼之教,不听他父亲

7、的话,所以孔子针对他讲得“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教诲,这是孔子就具体情况所做的回答。但是就普遍的事理而言,孔子强调的是无违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是不应当顺从的,而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这才算是真正的孝。六是要“尊亲。 ”祭义说,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你在外面干了坏事,让人家指责你的父母,这是绝对不应当的。再其次才是能养活父母。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

8、,光宗耀祖。以上各点是充满人性色彩,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伦理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的。孝悌之道中被附加上去的糟粕孝悌之道中被附加上去的糟粕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思想基础,被附加上去一些维护专制统治的政治内容,甚至成为了法律。例如所谓“不孝罪”,就属于“大逆不道”,可以动用各种刑法直至死刑。只要认为你犯了“不孝罪”,父亲可以处死儿子,一个家族,一个宗族可以动用各种刑罚去处死。再如,子女和后辈对于父母、长辈必须绝对地服从,包括对于子女的婚姻问题,对于子女财产的支配权,甚而至于“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等等,这样一些由专制集权制度附加上

9、去的糟粕,是必须予以剔除的。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孝悌之道。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把孝道一概斥之为封建余孽,影响所极,在长幼关系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正情感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从 2008 年起,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其中蕴含着我们民族尊重历史、孝敬父母和祖先的深刻文化内涵。确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孝悌之道。首先,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地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的家庭。这是我们社会和谐的细胞,最基础的单位。在全社会,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新风尚。其次,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作为父母应该摒弃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观念,既要关心子女,为他们当好参谋,又要尊重他们的婚姻自由,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应该处理好。第三,在养老的问题上,突出强调子女和晚辈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孝道,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子女不但要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而且应该在精神上去尊重、体贴、关爱父母,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