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712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极拳对于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太极拳各部位是怎样要求的呢?让我从身体的各个部位说起吧!先说头,头自然是不能摇摇晃晃,歪歪斜斜,要保持所谓的“虚领顶劲”,这个可是所有太极流派都遵循的要旨。立身中正,眼不要斜视,自然平视就好,嘴要闭上,不要张开,也不用很闭,舌头抵住上颚。再说颈,不能僵硬是必须的,要自然;不能歪着,竖直最好。该转动的时候就转动,要灵活。接着说“肩膀”,不要“上耸”,不要“前拱”,也不要“后扩”,还是

2、那句话:自然。接下来说“上肢”。上肢需注意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肘”,另一个是“腕”。肘要自然的弯曲,自然的沉坠,防止僵硬,防止上扬;腕讲究的是“塌腕”,劲力要贯注其中,不可松软。再说“胸背”。胸要舒松微含,不要故意“外挺”,也不要故意“内缩”;背要“拔背”,是指舒展伸拔,不要“弓背”,也不要“驼背”。接下来继续说“腰脊”。腰要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要“前弓”,也不要“后挺”;脊要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的端正与自然。然后是“臀部”,做到所谓的“敛臀”。顾名思义,臀要向内收敛,不能外突。再然后是“胯”,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要松正含缩,这样使劲力能贯注下肢,不能歪扭,也不能前挺。最后是“腿”。

3、人们都说功夫是从蹲马步开始的,蹲马步是最基础的东西。一般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肯定需要一个良好的地基。腿部一定要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这就是对腿部的要求了!详解陈氏太极拳的特性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具有健身和延年益寿的功效。现在我们出去锻炼也会经常看到有人在练习太极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陈氏太极拳的特性是怎么样的吧!一、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待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4、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

5、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

6、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

7、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火爆发力也

8、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柔,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崩、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

9、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

10、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敬伯”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

11、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数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陈王庭以沾、粘、连、随、崩、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

12、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结语:打太极拳需要注意轻重、虚实。这样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作用。看了以上的文章,你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太极拳的要领了呢?学会了以上打太极的要领对你的锻炼也是有所帮助的哦!练习太极拳可以益智健脑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太极拳在我国甚至在国外流传极为广泛。它强调和谐完美,重视“天人合一”等中医学理论,动作柔韧、稳定、缓慢、连贯,并涉及到全身各肌群和关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练太极拳时,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神经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起到健脑益智作用。1、练太极拳

13、能在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练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想小腹(即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质功能区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起到健脑强身作用。2、练太极拳,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影响。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影响(据上海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动物实验证明,呼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吸气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可

14、使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3、练太极拳还有利于提高人体动作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太极拳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这对神经系统是一种锻炼,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发展。太极内功不神秘: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太极内功不神秘: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只有三个步骤。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这三个步骤是:第一步是“以身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第二步是“以气变手”,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第三步是“以意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这三步功法,每个步骤练习一年,三年就能达到初步的内外相合、意气相合。

15、长期修炼,不仅锻炼了腰肾,本固气足,精神饱满,获得健体强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这种物质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暂时称它为能量流。在推手时,意念一动,这种能量流就自然而然地灌注到手上,产生巨大的力量。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太极哲学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太极拳的意境: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