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623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 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 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

2、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 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 (1952 年)的 44.7%迅速增加到 1957 年的 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 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 1958 年开始,由于“左” 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

3、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 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 60 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 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 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 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 1978 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 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 直近于零水平,城乡 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 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 的

4、。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 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 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 年党的十 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 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 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注: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 55-56 页。)“国营经

5、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 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第 55-56 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 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 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 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 23-24 页。)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 20 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

6、了巨 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 20 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 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统计,从 1978 年到 1995 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 3201.4 亿元增加到 29504.8 亿元,以平均每年 18%(未扣 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 3289 亿元增加到 31220 亿元,以平均每年 约 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 总产值均增加了 9 倍左右。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 1978 年的 948 亿元增加

7、到 1995 年的 33623 亿元,在 18 年中增长了约 35 倍。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 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外资经济在经历了 80 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 90 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 1996 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 1748.84 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 10972.8 亿元。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 长的势头,这是改革 20 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2)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 出以下特征:首先,国

8、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 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 比重为 77.6%,1990 年为 54.6%,1996 年为 28.5%。80 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 2 个百分点, 90 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 4 个百分点左右。其次,集体经济的 份额有所上升,1978 年为 22.4%,1990 年为 35.6%,1996 年为 39.4%。平均每年增长约 0.8 个百分点。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其中,城乡个体经济 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 年为 1.8%,1990 年为 4.8%,到 1996 年为 15.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

9、1.5 个百分点左右。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 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 2 个百分点的增长,到 1996 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 比重已达到 16.7%。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 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 健康发展之路。近 20 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 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回顾我国近

10、 20 年来思想领域发生 的变化,1978 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 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1992 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 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 解放。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 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 “体制外”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

11、发展开辟 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 现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正如邓小平所说: “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 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3 页。)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而且生产力发展 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构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

12、动设备 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存。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的必然要求。(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开放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在 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 发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并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多 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4)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 20 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 20 年的经 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是与市场

13、经济基本 原则相违背的,又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 应的有效模式。加上国有经济的历史包袱重,税收负担、社会责任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尽管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但其增长潜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其总量规模的增 长幅度低于其它经济成分,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集体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 经济的相容性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高也是正常, 并且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的影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调动了个人 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

14、,理论上的突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 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形式适应市场能力的差别, 才得以使各种经济成分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趋于合理。三、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依据及变动趋势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 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 一系列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与以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成分共同

15、发展”相比,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这个 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十五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和 外延,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 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

16、经济范围内的论断。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 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 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注: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 纪。)“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更为准确的描述。关于公有制的实现 形式,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 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 形式。”(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 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 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注:江泽民: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