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1461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教学园地孕育着导演构想毕业剧目毕业剧目复活复活的教学与呈现的教学与呈现 每年冬天,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都会上演该年度毕业生的毕业演出剧目,简称“毕业大戏” 。而这些毕业大戏,将受到上海及各艺术类院校师生们的关注,其演出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了学院的教学理念与艺术水准。2009 年至 2010 年间的隆冬,由我担任四年主讲教师的表演系 06 级本科班即将毕业,像为即将离家的孩子梳妆打点,我为他们选择了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 ,作为毕业大戏,并定由国家教育部与俄罗斯教育署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2009 中国大学生“俄语年”俄罗斯作家作品戏剧节的闭幕式演出。复活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2、但或许是因为那个极左的年代批判“人性论” ,或许是情节平淡、内心沉重的主题很难在舞台上有所表现,这个戏已有很久没有在话剧舞台和观众见面了。早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复活曾经先后被田汉和夏衍两位大家改编成话剧,但遗憾的是,两剧都是平铺直叙缓慢道来,演出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作为导演,我更希望此次演出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戏剧矛盾一开始就要展开,有些难忘的场景,也要从原来的台词叙述改变为直观的视觉,按教学资金投入的情况,舞台布景制作也不大适合太实,要想办法把演出时间压缩在两小时之内。这样一来,照搬六十年前的剧本显然是不行了,演出整体框架结构必须做很大的改动。当从决定排演复活起,我心里就不断地提出

3、问题:故事内容会不会太陈旧了?现代观众能与其产生共鸣吗?戏剧节奏有没有问题?通过六场演出,场场台下几乎鸦雀无声,很多观众反映他们看戏的时候都在默默地流泪听到这些,我终于松了口气。所以,此文不仅仅是对于复活排演的一次总结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于担任戏剧表演本科第四学年:多幕剧教学担任导演的表演教师,如何来完成好毕业大戏提出探讨,抛砖引玉,使我们对今后的毕业公演的教学设置及表演教师的导演职责展开思考。2另外要强调是,毕业大戏,是我院教学的一次公开亮相,因此,它不仅是为表演专业的学生而选择的,还要考虑到舞美、灯光、服化设计专业的学生。导演是一出戏的灵魂人物,所以导演在选择剧目和体现样式上要综合考虑,

4、让各专业学生的创作个性都有所发挥,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导演还要善于和舞美设计专业的指导老师保持良好地沟通、理解,两系之间要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政。我想,虽然只是一个毕业大戏,但它反映的是我们学院的艺术水准,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和艺术的审美情趣。一上戏本科毕业班公演的演出意义上戏本科毕业班公演的演出意义1.1. 毕业大戏是艺术教学的隆重展示毕业大戏是艺术教学的隆重展示上戏是个人们所关注的学院,因此,上戏的毕业公演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六十年代,我院历届毕业大戏就不乏产生了颇大社会效应的优秀之作,西藏历史上第一部话剧文成公主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第一届西藏毕业班于 1962 年晋京演出,周恩来、陈毅、班

5、禅额尔德尼确杰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剧组师生们亲切交谈,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1981 年,第三届表演系西藏班毕业大戏,由徐企平教授导演的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朱丽叶晋京公演,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们并邀请剧组师生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英国领事馆观戏后,曾经来信请求一本藏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徐老师把自己仅存的一本寄给了他们,现收藏在英国牛津图书馆内。由陈明正教授导演的曹禺名著家 ,也先后两次应文化部之邀晋京演出。所以说,毕业大戏是显示“上戏”一流教学水平,集表演、舞美、灯光、服化四年本科教育,一年一次综合性的毕业成果展示。舞台呈现的优劣是毕业大戏的最终结果,而

6、导演是其中的责任人。一个导演是具有三个面貌的人物:一.导演是一个解释者,他教给演员怎么演,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演员导演,或教师导演。二.导演是一面镜子,要反映演员个性上的各种本质。三导演是整个演出的组织者。 ”1 排演毕业大戏的过程中,表演教师已经转换为导演的角色。这里提到的导演,并非我们一般层面上理解的导演,而是更多地延续其过往的教学,当然,他也是把戏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但是学院与剧团在演出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剧团的制作团队在不断地演出中逐渐完善了他们的演出机制和制作链,加上有成熟的演员,会使导演感觉轻松。而学院则不同了,这是个共同来完成的教学作品,大多要和未合作过的舞美专业的指导

7、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排戏的时间只剩一半了,景还没有定下来,这时导演早已急得如坐3针毡。过去表演系常说“要想整谁,让他去排毕业大戏, ”而随着戏剧表现形式不断的多样化,对戏剧演出综合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两系的合作也将会越来越紧密,因此对这样的合作,更应该重视。作为导演,也更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可喜的是上戏的演出体制在不断地完善,演艺中心安排了制作人来配合导演工作,并在各专业的配合上起到了协调督促的作用。目前学校又开设了“制作人” 、 “舞台监督”专业班,比如进剧场的日程制定以及召集灯光、服装化装的同学商谈经费预算、宣传票务等,都由制作人来承担,导演则相对可以

8、集中精力排戏,减轻了不少压力。据我所知,学院对毕业大戏的剧目选择也逐渐重视,设有演出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在排演的一年前,委员会就组织各方专家教授、职能部门看剧本作讨论,演出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查一剧之本是否可以作为毕业剧目,在导演阐述完毕后,由专家们投票,根据投票情况来确定演出能否确定,体现了对一剧之本的慎重。2.2.要考虑为学生选择剧目要考虑为学生选择剧目戏剧是通过演员所创造的人物呈现给观众的,导演当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演员身上,每次演出我们都会看到有一些剧团、摄制组的圈内人士,以及学生的朋友家长到场观看,有些人还不止看一遍,他们是带着对未来明星我们的毕业生的期待来看戏的,既然有这么多人在

9、关注着我们的学生,那么导演就必须考虑:为学生选择剧目。所以在毕业剧目的选择中,有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剧本必须具备众多比较完整的角色。所谓完整,就是指每一个角色都要有其清楚的舞台行动线和内心情感的爆发点,生旦净末丑各色纷争。这样,演出整体才会有亮点,这也是选择毕业剧目的一个特殊要求。毕竟毕业大戏在每个学生心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要尽可能地考虑学生戏份的平均,好的戏会让学生们抱成团,能激发每个人的创作积极性。表 06 我带了他们四年,应该说对每一位同学的专业特长,潜在能力都有所了解,对他们将担任的角色会有个比较客观地预期,也正因为这样,比起请院外的导演,老师可能更容易准确地选择适合这个班

10、学生们的毕业剧目。 。 “导演是一面镜子。他最重要的才能,是要在心里觉察清楚演员的个性;要在工作过程当中,不间断地注意剧作家和导演的意向在演员身上的反映如何,观察哪一点对他适合,哪一点对他不适合,要注意演员的愿望和想象力会把他带到什么方向去,还要懂得他在什么限度以内才能坚持某种任务。同时还必须掌握住演员的意志,加以引导。这是引导,不是叫演员感到强迫。 ”2 丹钦科以他自己教师导演的身份,深刻地阐明了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应该说,角色选择的对与错,是一个戏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导演,特别是主讲老师,4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演个性,考虑到其潜在的能力,或许学生在一堂课上不经意的流露,恰是他们本

11、性的自然特质,是内部能量燃烧的“星星之火” 。针对毕业大戏角色的安排,教师导演要巧妙地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专长,声、台、形、表,扬长避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复活在角色的考虑上亦是如此,在一般观众的记忆印象中,只留有马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主要人物,但是当我重读了小说,我被托翁描述的那一群被沙皇政府放逐,追求自由信仰的生命所震撼了,在那些贵族青年身上,有着十二月党人前赴后继的印迹。在改编过程中,我删略了姑妈,仆人基洪等老年人物,尽可能加强了聂赫留朵夫的美丽女友梅西、流放队伍中坚强质朴的西蒙松、将军的女儿谢基尼娜等青年人物,增添了在流放中被判处死刑的波兰青年克雷里佐夫、犀利老人格雷

12、戈里。因为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各自的所追求精神灵魂的行为轨迹,闪耀着动人的人格光辉。另外,根据班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生发展作了切割:十年前后,由两个演员来扮演,再加上 AB 两组,就能让更多的同学演上剧中主要角色。有老师好心劝我:这两个主角应该让学生一个人演的,从年轻到老两种精神状态的变化会让演员很过赢。我也曾经心动过,但考虑我们是教学演出,考虑诸多因素,最后还是决定由两个人来演。 为使两个年龄段的人物统一起来,我用了意识流的衔接方法,角色即是分离又是贯穿的,中年的聂赫留朵夫似情景再现,追忆着年轻时曾经的人和事;马斯洛娃也是如此,她“看着”年轻的喀秋莎自己和曾经的痛苦往事。也

13、就是说,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让角色去对视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舞台灯光、音效的配合下,此设想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为老师,这样的教学安排,对学生的良苦用心也得以实现。二二. . 托尔斯泰永恒的人文思想托尔斯泰永恒的人文思想1.1. 托尔斯泰与托尔斯泰与复活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坛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复活则是他晚年最后一部作品,虽然没有像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基尼娜等著作那么庞大,但却是最能够代表托翁人文思想的作品。托尔斯泰认为:土地是上帝赐给人民的,它跟空气、水一样,应该是人类共有的。晚年的他想把家中的土地还给人民,可妻子索菲娅并不赞同,最后,托尔斯泰愤然离

14、家出走,此时已是八十岁高龄的他突患肺炎死在了阿斯5塔波沃小站,以最决绝的态度表明了自己背叛贵族阶级的立场。小说复活当中,托尔斯泰用了很大的篇幅去阐述这种思想,他借聂赫留朵夫之口说出自己要把土地还给人民:农民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耕种,他们应该拥有土地,而不是我们这些完全跟土地没有关系的人。托尔斯泰本人就是贵族、是公爵,小说中所描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环境和人,他笔下那些流放西伯利亚的政治犯,其实讲述的是他的一些追随十二月党人的朋友;为了反对国家集权、为改制,为着废除这不平等制度,到广场起义,手无寸铁,等着执政者来绞杀复活倾注了托尔斯泰巨大的心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托尔斯泰本人

15、的缩影,虽然托翁并没有聂赫留朵夫式的风流韵事,但从试图解救劳苦大众,自我赎罪,期待找到一条俄罗斯的出路,从这些方面来说,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情感、愤慨和许多化不开的纠结,都融入到了这个人物身上。复活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公爵聂赫留朵夫在参加一次庭审时,发现一名杀人嫌疑犯竟是十年前姑妈家的年轻女佣人,是他心中曾经最热爱的姑娘喀秋莎,两人曾在他离开姑妈家前的复活节之夜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忙于为自己的前途和那些贵族军队醉生梦死的生活,竟把这个可爱的姑娘和美好的爱情全部都淡忘了。直到在法庭上,他看到这个女犯人,他被震撼了,他不能想象一个先前那么纯洁美丽的姑娘会因为自己的背叛抛弃,堕落成如此不堪的一个妓女

16、。是的,喀秋莎堕落的背后满是聂赫留朵夫的罪恶,当他越是想要解救喀秋莎的时候,就越发现自己的罪有多么地深重。于是他决定放弃奢华的生活,跟着流放队伍去自我赎罪,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污浊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更明白了心灵美好的人不一定是贵族阶层,恰恰是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们。托翁在小说中充分地揭示了底层人的优秀品质,用生动的素描手法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干净和纯洁,写了普通人的正义和善良。小说复活主要就是围绕着聂赫留朵夫为自己十年前犯下的罪过向喀秋莎赎罪这个事件来进行的。那么现代人不禁会发问:聂赫留朵夫这么一个贵族公爵,为什么非得揪着自己十年前欠下的风流债反复折磨自己呢?托尔斯泰又为什么要抓住这样一个事件不断地写下去呢?这个债,是罪恶吗?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行为在今天社会看来,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诚然,那是 1886 年的故事,但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力量。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没有罪恶、没有伤害过无辜的人人只有懂得了忏悔,才能自我救赎,才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