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含答案含答案)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第一部分 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的形态有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的本质: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人口
2、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百科全书时期;2.要素主义时期;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时期;5.科学、技术、社会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 转变教育观: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行,通过幼儿课程、主动学习;2 制定教育目标;3 更新教学内容;4 改变教学环境。发展趋势:从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从注重温饱走向注重职业前景;从追求有书读到追求读好书;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和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个阶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
3、会活动,他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它把对人的身心影响作为直接目标,当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义门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教育学,应运而生。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五个阶段。(一)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
4、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教育学基础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1、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压力越来越大;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种因素:内因和外因。内
5、因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教育的态度等。外因包括社会的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人的小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教育素质及:内容,媒体,手段,方式,组织形式,环境,难易程度等。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教育目的的功能: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生产力;2、 政治制度;3、生产方式;4、生产关系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三
6、)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
7、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教师的角色:1、
8、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2、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3、教师是合作者;4、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5、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6、教师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7、教师是反思者。教师的基本素质:1、端正的工作态度;2、正确的教育观念;3、良好的师德修养;4、广博的学识;5、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6、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 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和医生、律师一样, 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 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 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途径:1、
9、强化师德培训;2、集中培训,旨在解决共性的、前沿的、重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3、校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4、教研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5、技能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6、骨干教师培训,旨在培养学科首席教师,引领学科教学改革。(二)学生的定义: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三)学生的本质特点: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
10、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 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 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 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 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 与非认知因素,意 识与潜意
11、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 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 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 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3、师生 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
12、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 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自然主义;2、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3、结构主义和人 本主义;4、建构主义。 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4、关于?潜在?课程。 课程的组织(略)课程的管理(略)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从课程 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 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
13、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 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及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 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 课程标准的特点: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 2、实现课程设臵的整合性; 3、关注实施过 程与科学评价;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14、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第二部分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遇到新的感性认识,再变成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成熟。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教育
15、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第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
16、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教育心理学(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 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 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 要注意 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 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 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 构。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人本身的学习能力比动物要强很多,动物学习大多是长 时间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或者习惯, 动物没有非常复杂的思维, 也不像人与人之间可以自 由沟通, 因此学会一个新的能力或者生活习性上发生一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