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还可以这样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1255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还可以这样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还可以这样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还可以这样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还可以这样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综合性学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祝福祝福还可以这样读还可以这样读探索欣赏小说的主题是我们读懂小说的第一步。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找, 到人物形象中去找,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去找,注意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还必须联系 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意图,努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去把握作品主 题。在总体把握作品内容和总体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领会作品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但是我们用上述方法, 还可以分析出祝福的第二个主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祥林嫂的形象。 当我们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时,同学们有

2、的说是冻死的,饿死的,。但是很少有人考虑 到:祥林嫂是被动地在无奈中冻饿而死,还是主动地选择了在人们忙着“祝福”时死去。 祥林嫂最后的肖像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 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未老先衰,哀极将死。精神摧残和肉体摧残下,她挣 扎在生命的尽头,活得极艰难、极痛苦。可她为何还不肯死呢?她要搞清一个问题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请注意她遇到“我”时的问话的潜台词:“这 正好(我等待你这样的人多时了,我要问的就是你) 。你是识字的(知书达理,懂得多)

3、 , 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这些语言很有条理,显然经过深思。而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更表明她对我的回答抱有多么大的希望啊!“我”含 糊的“说不清”的回答使她失望,接着便传来了祥林嫂的死讯,气得鲁四老爷“且走而且 高声的”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是不是 在失望中选择了在人们忙着“祝福”时死去,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呢?我们这样说的 理由在于祥林嫂的反抗是一贯的:1、前夫祥林死去,她为躲避被婆婆卖掉的下场而逃 到了鲁镇打工。2、被绑架卖到山里时, “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 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

4、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她“一头撞在香案角 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她不 惜用生命捍卫尊严。3、死去了两个丈夫与儿子阿毛后再到鲁镇,为了求得劳动的权利,为 了人们把她当人看,她拿出一切钱财捐了门槛 那么,她选择在人们忙着“祝福”时去死,是否也可算作是一种反抗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我”的形象。 “我”与鲁四老爷“谈话是总不投机” ;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等“新党”时, “我”要 品咂品咂是否“借题在骂我” ;与鲁四老爷相处别扭,大过年的, “我”也“明天决计要走 了”:可见“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人物。 当“我”很含糊地对祥林嫂的“

5、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题作了不负责任 的回答之后, “我” “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觉得“因此发生别的事, 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可见, “我”是一个有良心的进步知识分子。 但是,当祥林嫂竭力反抗、苦苦挣扎,满怀渴望地想搞清“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 魂灵”时, “我”本来只要点破封建迷信的鬼把戏就可以救祥林嫂,而“我”却极不负责任 地回答说“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正是这句话打掉了祥林嫂最后的活下 去的信心。 “我”无心地将祥林嫂推向了死地。 “我”回答之后,尽管稍有内疚,但马上就 自我排遣道:“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 ,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与我 也毫无关系了。 ”甚至还自我欣赏回答“说不清”的巧妙,第二天便觉得“懒散而且舒适” 了。如果有过一点良心的不安的话,面对良心的不安, “我”采取了逃避的态度:逃回四叔 家中;逃进城里去。面对良心的不安, “我”采取了用吃喝麻醉自己的办法:上酒楼(福兴2楼) ,吃清炖鱼翅。 人物形象分析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了,主题也就清楚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对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和痛苦的求索不应该采取冷漠的逃避的态度,中 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负起引导民众、推动社会的责任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