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131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txt14 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 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 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转】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 (一) 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长需要 承认自己: 会胜,也会败。 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 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 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

2、不能永远没有错。 (二) 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 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做得好的时候有人赞赏;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在做得不好时,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 当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家长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是一样。 (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所以: 孩子成功,家长分享喜悦。 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 孩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地予以鼓励和嘉许。 每次孩子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给予支持。 (四)家长用说话和行为来实

3、现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一致: 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 家长不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 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的情绪。 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 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他她就是这样,便已足够去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 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去创造他们的人生。 二、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 1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 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 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 成长过程是

4、一个学习过程。 9 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 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 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 会接受你

5、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 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 ,只有“学” 。因此, “教”孩子 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 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

6、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 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 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 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 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 你可以改

7、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 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 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 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 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

8、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 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 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 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 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

9、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 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 会接受,因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 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

10、企图操纵 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 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 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 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 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

11、开 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 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

12、。孩子学不到,会依赖 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 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 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 己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 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 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 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 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 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