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086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松柏中学高二语文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六)导学练(六)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 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了解唐代古体诗 的基本特点。 4.理解并掌握诗中文言字、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 认识李 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 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

2、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 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 ,约五岁时随其父迁 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 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 “安社稷”的抱 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 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 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冷酷的社会现实无 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

3、安 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 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 作。 2、题目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题目的断句: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根据题目明题材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吟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 一种体裁。 3.“古体诗古体诗”和和“吟吟”:旧诗分“古体”和“近体” ,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 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

4、有以五言句或 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 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2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 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越人语( )天姥( ) 海客谈瀛( )洲 天台( )一万八千丈 送我至剡( )溪 脚著( )谢公屐( )渌( )水荡漾清猿啼 熊咆龙吟殷( )岩泉 栗( )深林 兮惊层巅 水澹澹( )兮生烟 虎鼓瑟兮鸾( )回车 洞天 石扉( ) ,訇( )然中开 忽魂悸( )以魄动 恍( )惊起而

5、长嗟 惟觉( )时之枕席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越人语天姥 ( ) 烟涛微茫信难求( ) 云霞明 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 拔五岳掩赤城(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脚著谢 公屐(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 ) 迷花倚石忽 已瞑( ) 熊咆龙吟殷岩泉 ( ) 栗深林兮惊层巅( ) ( )水澹澹兮生烟( ) 恍惊起而长嗟( ) 失 向来之烟霞(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一、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一、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 入梦的原因:“ 。 ”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 。 ”

6、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 。 ” 二、概括诗歌三个段落的大意。二、概括诗歌三个段落的大意。 三、诵读并赏析三、诵读并赏析1、 “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答: 2、 “照” 、 “送”写出什么? 3答: 3、 “见海日” 、 “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答: 4、 “千岩万转” 、 “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答: 5、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答: 6、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答: 7、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 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8、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

7、了 什么? 答: 9、: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答: 10、: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世间”两句,作者是 在感叹什么? 答: 11、:“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答: 12 课后小结: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 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课堂检测训练课堂检测训练】 4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2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8、 )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 3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 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 湖又名鉴湖, “镜” “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 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 上的石阶。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

9、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 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 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 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 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 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 “吟” ,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云霞明灭或可睹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我欲因之梦吴越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且放白

10、鹿青崖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沛公安在 6从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5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答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t i zhu l y n d n f i h ngjhu 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谈论谈论确实确实 或许或许 遮住天空遮住天空 超出超出 依据依据穿穿 清澈;凄清清澈;凄清 天黑天黑震响震响使使战栗;使战栗;使震惊震惊 波波浪起伏

11、浪起伏 恍然,猛然恍然,猛然原来,刚才原来,刚才暂且;等待暂且;等待【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一、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一、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 入梦的原因: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得开心颜。 ” 二、概括诗歌三个段落的大意。二、概括诗歌三个段落的大意。入梦缘由入梦缘由 6梦游历程(梦中奇景)梦游历程(梦中奇景)梦醒感慨(惊梦长叹)梦醒感慨(惊梦长叹) 三、诵读并赏析三、诵读并赏析 1、提问:、提问:“一夜飞度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提问:“照照” 、 “送送”写出什么?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 然的热爱和眷恋。然的热爱和眷恋。 3、提问:、提问:“见海日见海日” 、 “闻天鸡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明确:高峻。 4、提问:、提问:“千岩万转千岩万转” 、 “迷花倚石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