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51074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西潮影响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流变西潮影响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流变王嘉良王嘉良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特 别是五四文学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就整体而言,现代中国浪漫文学发育 并不充分,这跟对西潮的理解与接受及其能否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融通有关。因而, 梳理西潮影响与现代浪漫文学的流变,对于寻绎我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的接受特 点及其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不无助益。 关键词关键词 西潮影响 浪漫文学 发展流程 形态变异作为导源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曾在较长时期内为中国新文学作家所 推崇与吸纳,浪漫文学创作也流布于新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2、但就整体而言,现代中国浪 漫文学的发展呈时断时续态势,它在五四期间曾有“灵光一闪”的显现,此后便逐渐趋于 衰落;其发育也并不充分,尤其与西方浪漫文学思潮拉开了很大差距。正如李欧梵指出的: “中国现代文学,也许是受西潮影响太快,对于西方的各种主义,往往兼容并取,只要是 新的、时髦的,都是好的,所以遂有创造社初期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创造社作 家自称浪漫 ,用这一口号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打对台,实则是一种吞枣 式的说法”1。其实这样的“吞枣式”接受现象,也发生在五四以后的其他时期。因而, 探究“西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生成与变异,不只可以寻绎浪漫文 学思潮接受的某些特点,从中

3、也能窥探中国新文学接受外来思潮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一一“浪漫主义”就其原初意义上讲,是属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最早阐述中国 现代浪漫文学的接受与发展趋势的梁实秋当时就说:“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 主义而言” ,与传统的浪漫文学无关,明确揭示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是呼应西潮的产物 2。 然而,在西方,浪漫主义兴盛于 18 世纪到 19 世纪初,到中国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 20 世纪, 它早已呈现衰歇景象,中国新文学作家何以独厚爱于浪漫主义? 研究文学思潮的接受史可以发现: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进程与中国作家对其的接受并 不呈同步行进态势。关于文学思潮的走向,历来有一种文学“进化论”观念,认为一个

4、时 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思潮也是循着“进化”之路行进的,一种思潮在一个历史阶段 里显出进步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便逐渐趋于“老化” ,随即被另一种新兴的文学思潮所取 代。如 18 世纪的浪漫主义和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便都是各领风骚一个世纪,20 世纪就应该 是现代主义的天下。我国新文学先驱者陈独秀、沈雁冰在其早期文学观念中都信守过此种 理论,他们不约而同描述过文学思潮的走向应是循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之路行进的,认为 20 世纪最先进的文学思潮是新浪漫主 义, “今后的新文学运动该是新浪漫主义文学” 。3但后来的事实表明,文学思潮的演进并不 如人们想象的那

5、样简单,是以一种思潮“取代”另一种思潮的单一线性方式行进的,其间 呈现着复杂的走势,而起重要作用的是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思想思潮的契合,因而 即使是西方“过时”的思潮,它也可能在中国显现出继续张扬的势头。沈雁冰后来就放弃 了新浪漫主义,转而提倡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也同现实主义一样,始终站在中国新文学 前台,成为一股强势潮流,显示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新文学发生期。 2值得注意的是,考察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中国近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思潮的汲取, 浪漫主义并不后于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说,比现实主义更“古老”的浪漫主义恰恰是中国 作家的最初选择。最典型的例证是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期的两个举足轻重

6、人物鲁迅和王国 维对浪漫主义的态度。郭沫若早就指出过:“不可忽视地,两位都曾经历过一段浪漫主义 的时期。王国维喜欢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和文艺,鲁迅也喜欢尼采,尼采根本就是一位浪漫 派。 ”4他说的这一段时期,就是中国新文学诞生“前夜”期,其时浪漫主义的理论与创作 曾一度形成较大的声势。王国维在通过汉语转换叔本华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浪漫主义价值 观,可以说对“五四”一代的浪漫派作家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其要求的文学是“纯文学” , 是对“真景物” 、 “真感情”的表现 5,这对文学革命后兴起的“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对前期创造社、新月派等主张“纯艺术” ,无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最能看出这一思潮走向 的,

7、则是鲁迅对产生于欧洲 19 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推崇。他在那时写出的摩罗诗 力说 、 文化偏至论等文中,几乎都集中在张扬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其所论之“摩罗 诗” ,主要是欧洲的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他竭力推崇“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 “力如巨 涛,直薄旧社会”的摩罗诗人,鼓吹“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思 潮,都是对西方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意志自由观点的呼应,显出他对注重反抗、破 坏的浪漫精神的心仪神往,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浪漫派立场。审察当时鲁迅、王国维等介绍 西方文学思潮偏重于浪漫主义,显然包含了欲以浪漫主义精神鼓励国人奋起的意向,他们 是在一种广阔的启蒙背景中实现自

8、己的浪漫诉求的。选择中接受, “拿来”以后为我所用, 是中国作家借鉴西方文艺思潮的显著特点。当浪漫主义思潮与中国特定的时代、社会思潮 背景相契合时,它自然成为首选目标,不拘其当时在西方是否已经“落后” 。这大体上可以 看出中国作家对浪漫主义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需要” ,它在相当程度上甚至成为催生中国 新文学的重要文学思潮资源。 就接受背景而言,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对浪漫文学情有独钟,也同浪漫文学思潮的 接受源不无关系。如所周知,在 20 世纪初期的英美,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偃旗息鼓,而反浪 漫主义思潮,如新古典主义、意象主义、形式主义等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是,中国作家对 当代世界新潮的吸收,无论如何

9、都轮不到浪漫主义。问题恰恰在于“西潮”在中国的独特 传入路径。20 世纪初,外来文学思潮经由多个渠道“输入”中国,近在咫尺的日本是一个 重要的接受源。郭沫若说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中国的新文艺是 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6。此说甚是。不但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王国维等是从日本这个 “窗口”窥探到了世界文学新潮,即便是后来大力鼓吹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作家也大多是日 本留学生。中国作家从日本接受文学思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间接地学习西方文学 新潮。因为日本文学是古代学中国、近代学西方,其近代文学产生许多新质,主要得益于 西方文学新潮的吸收。因此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接受西方,恰恰是中国新

10、文学建设中一 个很重要的特点。19 世纪末,当西方的浪漫思潮已呈现出明日黄花之际,浪漫主义却成为 了日本文学的主潮,到 20 世纪初年仍余波尚存,特别是对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译介非 但没有停顿,反而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曾有研究者统计:“日本当时译介的作品大多属于 浪漫主义作品”7。受到这样一种环境的熏陶,中国作家较多地接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是极为 自然的。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最早系统评介拜伦和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 力作。日本学者北冈正子在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一书中,以缜密详实的考证,说明鲁迅 的摩罗诗力说从观点到材料都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影响。另外,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尼 采、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

11、也是因为在日本深受欢迎,被留日作家推崇备至从而影响中 国文坛的。无怪乎有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发展进程很 不相同,倒是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一接受特点,便对中国 现代浪漫文学的生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即使在后来形成的浪漫文学形态中也无法抹去深受3日本影响的痕迹。二二如果说中国新文学“前夜”时期对浪漫主义思潮还只是一种理论上上的吸纳,那么到 了“五四”文学时期,浪漫文学已呈全盛发展态势。也许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 像“五四”那样出现过波澜壮阔的情感大解放的壮观景象,被封建道德理性压抑许久的个 体情感洪流,在自我意识觉醒后找到了喷薄而出的突破口

12、,于是“情感就如同铁笼里猛虎 一般,不但把礼教的桎梏重重打破,把监视情感的理性也扑倒了”8。正是这种情感的宣泄 与西方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主情说”不谋而合,使浪漫文学在此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 发展态势在以后几个时期都是难以比拟的:一是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整体凸现。当时浪漫 风潮曾“风靡全国” , “簇生的文学团体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 ,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与 创造社创作倾向接近的浅草社、沉钟社、新月社等,都体现出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声 势之大,足以与称雄一时的现实主义分庭抗礼。二是浪漫文学创作体态完备,几乎覆盖了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各个文体领域,各种文体均有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小说

13、以 郁达夫为代表,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戏剧以田汉为代表,散文中的创造社散文,同样显 出浪漫主义文学特质。可见“五四”作家的创作蕴涵的浪漫主义色调的确甚是普遍,引人 瞩目。禀赋着一腔凤凰涅盘式的青春激情,浪漫文学潮流在短短几年内声势浩大、如火如 荼展开,这是“一种对秩序、理性、程序化(schematixation) 、仪轨化(ritualization) , 以及生活的组织化的古典主义传统的反叛。它们均导致了对真挚(sincerity) 、自然 (spontaneity) 、激情、想象以及个体能力的宣泄一句话,导致了对人的主体情感和 能量的强调与渴求”9。 五四时期浪漫文学以如此激情蓬勃的态势展

14、开,对于我们探究西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 受是颇有启迪的。处在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新文学对西潮的接受,是以快速切换方式进行 的,浪漫主义亦然。创造社元老郑伯奇在回述该社接受外来文学思潮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意 味深长的话:“中国新文学的产生比日本相差还将近半个世纪。 新青年才开始提倡白话 文的时候,在西欧是象征主义已经到了末期,即在日本,自然主义早已失了威权。而新 青年诸君子所提倡的,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文学,英国的湖畔诗人所抱的思想并没有 大的差异” , “回顾这短短十年间,中国文学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二百年中的历史在 这里很快地反复了一番”10。这说明,由于中国文学长期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因循守

15、 旧,无所作为,已到了难乎为继的程度。于是,一旦外来思潮带来催促文学变革的信息, 势必会产生强烈反响。而这种快速切换的接受特点,便对五四浪漫文学思潮的形成过产生 诸多自身特点。首先是全方位接受态势造就的浪漫主义文学形态多样性。由于“输出/传入” 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内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接受也不会限于一个固定的视域,有可能形 成四处出击、全面开花的局面。 “浪漫主义”一词,在西方就有着种种解释,由此就会产生 不同形态的浪漫文学。中国作家从多种视角看取、接受西方浪漫文学,也会产生多种浪漫 文学形态,诸如郭沫若的激情型、郁达夫的感伤型、废名的田园诗情型等。各种形态与西 方浪漫文学相比,也许都有很多变

16、异,但毕竟展示出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并不单一甚至相对 丰富的格局。其次也应当看到因仓促接受带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形态复杂性。快速接受的后 果,是在显出一种气魄与胆略的同时,也可能潜藏一种危机,即对于外来思潮缺少一个从 容消化的过程,并没有弄清楚其精神实质所在,拿来就用,难免不变形走样。恰如李欧梵 指出其“吞枣式”接受特点所说的, “郁达夫等人知道欧洲文坛已经超越了浪漫主义,而走 向种种前卫式的新文学,但是他们的消息往往是一鳞半爪,甚而道听途说,所以引起 五四文坛上的混乱。 ”11 这里所说的“混乱” ,指的就是对浪漫文学思潮的生吞活剥,4以至于造成理解的偏误,于是,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质,其浪漫 文学形态远没有西方那样“纯粹” 。 鉴于五四浪漫文学基于中国的“国情”而生成,其受西潮影响又是在快速切换中实现 的,难免不会产生同西方浪漫文学形态的变异。此种变异,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浪 漫主义与“前卫式”的现代主义的合流。对此,郑伯奇早就指出过:“创造社的浪漫主义 从开始就接触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