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101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院 2010 级 7 班 康华 201002140712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初唐诗歌中的都城叙事摘摘 要要初唐时期,兴起了以汉京都赋和鲍照的芜城赋为传统,以都城长安为题 材的对其作总体把握的都城诗。它们在赞美长安繁华的同时,又忧思着繁华背 后的凋零,其间融合了作者对欣欣向荣的国家的自豪感和对个体的遭遇的表达。 都城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颂歌型;第二,哀歌型;第三,狂欢型。三 种类型的诗歌都产生于开放的初唐,豪华的长安。文学的面纱所遮盖的,既有 人类普遍的时间意识,也有处于欣欣向荣的时代的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还 有源于古老辨证思维的对繁华有憔悴的恐惧。初唐时期的都城诗歌,在对我们 展现

2、作者的际遇和奇迹般的长安的同时,为我们计算初唐的文化版图提供一个 不可多得的比例尺。关键词:初唐;都城诗;类型;背景;文化心态引引 言言七世纪的长安城,在隋代和唐代开国君主的营建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 都市,它是当时的壮迹,亦是皇帝的权威和尊严的完美体现。 “秦川雄帝宅,函 谷壮皇居” 1,面对长安,李世民写下了自己的自豪也写下了一代君王的骄 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2,面对长安,卢照邻写下了自己 的惊叹也写下了自己的不适。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 子尊” 3,面对长安,骆宾王以自己独有的侠气写下了都城的威严与气势。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4当七世纪

3、的诗人们站在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的门 口,站在这个帝国的最豪华的象征都城长安的大道或是可以俯瞰这个城市 的某个高度时比如王勃无论他是到这里求取仕途,还是他本来就居住 在这里,无论是他刚刚到来,还是即将离开,他们都会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奇 炫的文笔以及瑰丽的想象对都城长安进行现实与想象的双重构建,从某种意义 上说,这种建构比绘画摄影和历史都要真实。这种真实熔概括性和典型性于一 炉,常常达到以少总多的效果。是的,那些饱含对宫廷诗歌的焦虑的诗篇,经 常令我们思接千载,对彼时都城的壮迹浮想联翩。于是,当大地上的城市实体 瓜剖而豆分之后,纸上的城市便显赫起来。写到这里,似乎有必要说明一下本文将经常用到的几个

4、术语。唐因隋旧,置 东西二都,考虑到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在长安,所以关于东都洛阳的诗歌,本文 不作任何探讨。我所谓的都城诗是指以都城长安为题材的通过想象或纪实对初 唐时期的长安作出整体把握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在本文里我称之为都城 诗人。我所说的初唐时期的时间界定为:从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延及 713 年玄 宗即位。必须阐明这样的分期方法只是一种历史学的方法,它并没有和文学本 身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相比之下,我更赞成许总教授对唐代文学的分期法。他 以唐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为线索,注重文学史历史性与共时性渗透统一的时序结 构,以诗歌的自身的演进和嬗变为主要标准,同时参考文学的外部环境,把唐代文学分为

5、六期。初唐时期大概属于承袭期和自立期5。但是,出于一种惯例, 一种思维的定势,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的表述,我在这里还是沿用初盛中晚 的传统分期法,虽然这种分期体现的更多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的控制。一、初唐都城诗的文学传统一、初唐都城诗的文学传统初唐时期都城诗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传统就是:两汉时期的京都赋。萧统编 选的那部著名的文选 ,首选赋,赋分十五类,第一即是“京都” ,京都赋中 又首选班固两都赋与张衡的二京赋 。汉大赋乃是对都城的推崇,是彰显 帝京文化,其铺张扬厉的风格和帝京的霸气恰呈某种高度的统一。而班固也在 其两都赋中言其创作宗旨是“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 。如果说“汉京” 指着

6、力于对都城物态的纷繁描绘的话, “皇道”其实就是对都城文化内涵的挖掘。京都赋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汉光武帝于公元 25 年复兴汉室后,迁都 洛阳,这一迁移朝野震动,由是成为激烈的争论对象。杜笃写论都赋支持 长安,赞美旧都的重要性,班固的两都赋则支持代表节制、俭朴以及儒家 美德的洛阳6。也许是受到汉赋“劝百讽一”的创作原则的影响,初唐时期许 多都城诗歌在极力绘出彼时长安的盛景与纵欲时,和宫廷诗人不一样,已经带 有一些批评的因子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在对长安的声色铺叙一通之后, 写下这样几句:“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 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7

7、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 喻,虽然他立即转到永恒与须臾这个关于时间的亘古不易的命题上。不过,随 着魏晋以来人的主体的发现和主体性的确立,初唐都城诗也发生了一些与汉赋 不同的变化,那就是主体的高扬。作者不再满足于对“汉京”的工笔画式的描 摹,不再满足于对“皇道”作玄谶的探讨,作者常常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他的 声音中蕴涵着他的得意与失意,蕴涵着他对这个时代的看法。我们也可以把这 种不同于汉赋的变化归结于初唐都城诗对另一个传统的吸收和继承。初唐时期都城诗歌的另一个传统稍微幽隐一些,二者看起来似乎关联甚微。 这一传统准确地说是由京都赋派生出来的,它始于鲍照的芜城赋 。鲍照通过 对广陵形胜和昔日繁华景象的极力

8、渲染与当前的衰飒气象的放大镜式的呈现, 突出地表现了盛衰主题8。 芜城赋的主题和其中铺展开阔的空间架构以及 贯穿始终的时间意识都被初唐时期最优秀的都城诗作者卢照邻所传承赓续,无 论是在长安古意中还是在行路难中。当然,在初唐所有的都城诗歌中, 对都城繁华景象的描写与赞美并非都与盛衰主题相契合,恰恰相反,其中虽然 充满盛衰转化的忧思这或许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但更 为显著的是一种向上的乐观的精神,至少也是平静的而不是悲观的哀叹的。这 是都城诗的一些新变,这种新变的原因,在都城诗里就可以找到。李世民在他 那首著名的正日临朝中写到:“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 幸欣天地康。 ”这几

9、句诗勾画出一个帝国的轮廓,使外邦来朝,诸藩臣服,政令 得民心,国君也有与舜禹比肩的意思,只是表达得比较谦虚罢了。 当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中最激动人心的城市时,初唐时期的都城诗人 们会以其作品的自身的结构来对当时的长安的地理和社会的结构作一个什么样 的阐释呢?文学的大厦是以社会为基石建造起来的,它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一种社会媒体,诗歌也不例外。七世纪前期的社会意识和信 仰必然影响了都城诗的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主观性又为 我们提供了作者处理这一系列关系的方法,传达了置身于那个历史语境中的生 存与生命体验9。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痴心妄想从卢照邻或者王勃的诗歌中获

10、 取一份当时长安的旅游指南,也许这个要求对一位隋唐史的研究者来说是准确 的,但对都城诗人们来说,如果我们真的从他们那里获得了我们所痴心妄想的 东西,我们必然迷路,当然,这也不是我们的目标,这更不是诗歌的责任。二、初唐都城诗的类型特点二、初唐都城诗的类型特点初唐时期的都城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颂歌。这一类型以李世民的十首帝京篇和骆宾王的同名长诗为 代表。李世民以以下四句开始这一组诗歌: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10 骆宾王的诗歌的开头四句与之出奇地相似: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11二者都以数量的庞大来形容帝都的雄豪。且前者言及皇居着

11、一“壮” 字, 后者亦复如此。开头定下了赞美的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骆宾王在后半部 分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李世民的诗中则有着某种向上的和谐。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诗歌也写得很严密,虽然毛泽东 曾批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十首帝京篇就是一组连贯的诗。下面我们 主要从结构方面来分析这组诗。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

12、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

13、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12帝宅依八百里秦川,据崤函之固,绮殿千寻,离宫百雉。先从地理上把都城 的气势建构起来。然后于其二、其三、其四融入事件。每一件事与下一件紧密 相连。这里运用了中国古诗里特别是游赏题材的诗里常用的移步换形 的结构方法, “驻辇” 、 “移步” 、 “停舆” 、 “临”等词便是明证。五至九首则换为 以时间顺序为结构方式。前面的三首虽然也体现了时间的流动,但毕竟没有这 五首明显。五首都是一天的缩

14、影,这一天又是其一生的缩影。诗歌从“芳辰追 逸趣”写到“萍间日彩乱” ,由“落日双阙昏”写到“建章欢赏夕” ,只是于八、 九首之间插入了一些感慨,而由其中的酒、席等意象来看,似乎是写晚宴。最 后以“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来收束全诗。一个有为的皇帝的身份,决定 了李世民“想”的内容就是:“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 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而骆宾王想的是什么呢?是“马卿辞蜀多 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是“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他们的身份与立足 点决定了他们思考的内容。李世民的诗歌仍然带有宫廷诗歌某些习气,虽然并不严重,而骆宾王的诗歌 则表现出了摆脱宫廷诗影响的

15、挣扎,也许只是挣扎而没有真正摆脱,所以宇文 所安称此诗为“七世纪修辞艺术的表演” 13。时间使李世民意识到“得志重 寸阴” ,时间给骆宾王的启示却是“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14。 两个人对待时间的不同感受,代表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对长安的赞美。可以看出,李世民几乎没有受到后一种传统的影响,而骆宾王 则兼而有之。对时间的感受,在卢照邻的都城诗中则尤显强烈,于是,盛衰主 题出现并且凌驾于一切之上。第二种类型为哀歌,以卢照邻的行路难 、 长安古意为代表。这一类都 城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对事物盛衰的并置和由盛而衰的 过程的呈现,表现了诗人对繁华时的赞

16、叹,对繁华必将凋零的无奈,以及由此 而生出的以隐居来逃避时间的思想。试看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 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 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 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