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864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刊文献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概述简赋【专题名称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专 题题 号号】F13】F13【复印期号复印期号】2008】2008 年年 0101 期期【原文出处原文出处】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经营管理(京京)2007)2007 年年 1111 期第期第 1 15 5 页页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提出了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

2、“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新理念催生新举措、新变革,党中央自 2004年起,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四年下发 1 号文件,采取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制定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十六大以来,是“三农”政策体系配套完善的时期,是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是“三农”领域发生全面而深刻

3、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央的“三农”政策深受农民的拥护和赞扬,“三农”工作年年有新进展、年年有新成效。一、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进展及特点农村改革始终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为主线。十六大以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相关改革全面推进。这些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转折,带来了体制上的突破、理念上的创新、发展方式上的转变。(一)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十六大以来,以“减轻、规范、稳定”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深入,2003 年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 年开始在全国降低

4、农业税税率,并选择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同时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 年 28 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2006 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 2600 年的“皇粮国税”。与此同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农民发自内心的交口称赞:“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不交了,减负担,加补贴,党的政策暖人心。”1、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收费,清理整顿各种摊派及达标升级活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有效遏制了农

5、村“三乱”现象,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始于 2000 年的正税清费,随之减免农业税,直至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每年可为农民减轻负担 1200 多亿元。2006 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总额为 282.83亿元,农民人均负担 30.95 元,比 2001 年减少 103.98 元,下降 77.06。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2004 年中央首次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期刊文献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这三项补贴资金总额为 149.5 亿元。2006 年三项补贴资金达到 196.4 亿元,比上年增加 15.9

6、亿元,同时首次安排 125 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和负担的明显减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587 元,比上年增长 7.4。农民增收减负所取得的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3、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化,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村务公开全面覆盖,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干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多了,催粮催款的少了;遇事与农民商量的多了,强迫命令的少了。同时,农民的法律观念明显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2006 年农业部受理农民负担来信来访 250 件次,比 20

7、02 年下降了 75.2。(二)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005 年中央开始部署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地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1、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把乡镇机构改革作为重点,按照中央 5 年内不增加编制的规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据统计,到 2005 年底全国有 8 个省(区、市)在全省(区、市)范围内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其余省(区、市)中,有 12 个地(市)和258 个县(市)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到今年 6 月底全国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乡镇达到14049 个,

8、占乡镇总数的 40.5,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浙江、湖北、重庆8 个省(区、市)已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阶段性任务。这些省份在探索转变乡镇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力度。目前,全国农村普通中小学达到 36 万所,实现了在农村普及 9 年制义务教育。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从 2006 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9、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和补贴住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2006 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落实改革资金 200 多亿元,惠及 15 万所农村中小学校、5200 多万名中小学生。2007 年这项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使农村 1.5 亿中小学生受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预计达到 1800 多亿元,比 2002年翻了近一番。二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完成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人事管理上收到县的工作,撤销了乡镇教办,教育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由县里统一指导,特别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入,

10、进一步强化了县级管理职能。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逐步提高。目前,全国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的工作,大部分地区将编制核定到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执行较好,教师聘任制不断巩固;校长聘任制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开。3、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各地逐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到 2006 年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省(区、市)已由上年的 13 个扩大到 28 个。二是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到 2006 年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省(区、市)由上年的 11 个扩大到 18 个。省级将省

11、财政对县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这些改革,加强了县级财政调控和监管能力,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保证了基层运转。同时,有利于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问题,从源头遏止乡村新债的发生。(三)农村相关改革逐步展开。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管理、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相关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期刊文献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开始起步。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的比例已分别达到 99.8和 94.5,2007 年农村公

12、路改造工程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达到 38O 多亿元,比上年增加 100 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 60,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60 多亿元,比上年增加 5 亿元;国家电网供电区域乡、村、户通电率均超过 99,农村电网改造建设资金达到 9 亿元,比上年增加 3 亿元。同时,各地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引导农民出资出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2 年全国一事一议筹资额为 18.2 亿元;2006 年一事一议筹资额达到 27.7 亿元,开展筹资的村达到 15.5。4 年间,一事一议筹资额增加了 52.2。一事一议的逐步开展,有力地推动基层

13、民主建设和村级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发展。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2002 年中央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2003 年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从 2006 年起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一倍,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提高到 20 元,地方财政提高到 20 元,参合标准提高到每个农民 50 元。2007 年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截至 6 月底,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已达到 2429 个,占全国总县数的 84.87,参合人口 7.2 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 82

14、.83,累计受益 1.67 亿人次。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国家通过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途径,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2001 年到 2006 年五年间,农村贫困人口从 2927 万人下降到 2148 万人,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2002 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 年底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了 1509 万人。截至今年 6 月底农村低保制度已推广到全国 31 个省份,覆盖 2068 万人,今年 7 月 1

15、1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农村贫困居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同时,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4、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2003 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2007 年颁布的物权法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农业部先后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强化土地承包信访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到 2006 年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颁发土地承

16、包经营权证 2 亿份,已有 24 个省(区、市)的 168 个市(区、县)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逐步形成,有效地化解了土地承包纠纷。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健全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大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2006 年底全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总数已达到 3878 万,其中农民(户)成员 3486 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13.8;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 15.5 万个,带动农户 9098 万户。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千家万户与市场有效对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富有活力。综合上述情况,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三条:一是由局部试点扩展为全面改革。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村税费改革由正税清费治乱到取消三提五统、由降低农业税税率到取消农业税,这些改革拉开了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就必须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期刊文献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